滴滴司机关于年轻人千万别入行的指导意见(2020年编订)

来源: 跳海大院

虽然2020年度Top50沙雕or喜感新闻大赛已经出了结果,但最近12月8日在广东东莞发生的这个网约车新闻,让不少人觉得它可以保送上榜,甚至是神七的位置。

“司机救人闯红灯,被救家属拒作证”

这条貌似现代版“农夫与蛇”的故事在网上掀起一波舆论热潮,同时院办们在电脑的那头,也迷惑气愤挠起了头,一副地爷看机的状态。

滴滴司机关于年轻人千万别入行的指导意见(2020年编订)

但还没等激奋的群情散去,事件就在几天后迎来了反转——原来是医院给错号码。

于是,一场轰动社会的道德危机事件以“鸡包纸包鸡包纸包鸡”式反转结局终了。警方通过调证核实后,取消对司机艾师傅的处罚。同时,滴滴还授予艾师傅“公益榜样”称号,并发放奖金,算是个good end。

然而,在逐渐散去的硝烟中,另一个扎眼的话题却冲上了热榜——

“为什么年轻人千万不要做网约车司机?”

滴滴司机关于年轻人千万别入行的指导意见(2020年编订)

这个话题冲上了知乎的热门讨论

和“救婴儿闯红灯”事件处于上下关系,这就有点玩味了

在这个话题里,充满了从业者们的牢骚和哀叹,回答区如同中年人群在A4纸上奋力写下两个黑色大字:快——逃——!。

“司机是一个不断消耗身体、时间和精力的岗位。”

“没有升值空间,你还要承担所有风险,甚至跟乘客之间有了矛盾,往往也得不到平台的合理处理。”

滴滴司机关于年轻人千万别入行的指导意见(2020年编订)

尽管开头提到的事件圆满解决,但网约车司机许多长期以来受到的困扰,依然悬而未决。最近几天,我通过打车与司机聊天,逐渐了解这些疯狂劝退背后的原因。

滴滴司机关于年轻人千万别入行的指导意见(2020年编订)

-黄师傅,网约车三年经历,全职,自带车-

滴滴司机关于年轻人千万别入行的指导意见(2020年编订)

“有听朋友说过,司机明明好心帮你送小孩过来,你又不帮忙作证,太…太恶心了。”

上车后,我便跟黄师傅聊了下那件现已反转的网约车司机救人闯红灯事件。不出所料,这件事在整个圈子里都产生了很大的反响。在跟他解释了后续的反转结局后,我又问起他职业生涯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突发的事情。

黄师傅笑了一下说没有遇到过,倒是遇到过一次到了目的地但是结束不了行程的系统出错。

“它的表还在拼命跳,结束不了那没办法,我打电话给那个平台,没有得到回复,我只能算平摊,客人10几20公里扣客人100多块不可能嘛,后面订单结束扣了多少就退给客人,就问题出现了还是得靠自己解决。

滴滴司机关于年轻人千万别入行的指导意见(2020年编订)

虽然和黄师傅的交谈中没有听到很大起伏的事情,但中年男子果然只要打开话匣子,你丢一个球过去他就会丢三个球回来。

黄师傅说他在车友交流群听过这么一个故事。

“前几天有兄弟到达定位点后发现没人,乘客让他开进小区,结果发现是一个老头脑梗发作给摔了,那就和家属商量叫120过来,结果老太太急了说耽误救治你要负责啊!但专业的事情就应该交给专业人士处理会更好嘛。总之我当时听了也挺郁闷的,但这样突发的事情对于网约车司机来说是家常便饭了,一大堆。”

滴滴司机关于年轻人千万别入行的指导意见(2020年编订)

上车之前我曾谎报自己是个00后,要完成学校的社会调查作业,大概是帽子捂得严实口罩还戴了两个,司机没起疑心。在临下车之际,司机见他平凡的人生没有给我提供很大的爆炸性新闻,便给我指点迷津,把我拉进了一个叫“广州网约车经验交流分群(化名)”,说你可以在这里慢慢了解一下。

因为加群要备注本人姓名和汽车信息,我便顶着院长的身份进去了。

在潜水的这段时间,群里十分活跃,如家族群长篇大条的语音聊天涌现,也如同劝退话题下的牢骚与不满此起彼伏。

滴滴司机关于年轻人千万别入行的指导意见(2020年编订)

一不留神就唰的五百条(大惊)

首先一个,即司机与顾客的矛盾。

作为乘客,我们偶尔会吐槽自己遇上的差劲司机,而身为司机自然也会遇见一些蛮横难搞的乘客。也许是秉承着“顾客就是上帝”的原则,一些“上帝”的言行举止使得司机们头疼不已。

“经常会遇到上班快要迟到,赶高铁的,赶着去医院的,不好彩的还会遇到送去医院的路上直接发病的,乘客情绪还会发泄在你身上,你要承受这一切。”

滴滴司机关于年轻人千万别入行的指导意见(2020年编订)

“遇到过明明红绿灯标着禁止左拐,按路线来说应该往前开再掉头,结果乘客为了省里程会让我左拐,也有让我在交通灯口压实线转过去的,说他平时就是这样开。”

滴滴司机关于年轻人千万别入行的指导意见(2020年编订)

老手的就会说不好意思开过头了,继续按自己的步调走。

新手的,被乘客这一催促,可能就被带偏了,结果落得一个提心吊胆,并在群里发问:“兄弟们,xx大道这样会不会被罚?这要是被罚的话,我可是血亏啊,这才8块钱的单。

滴滴司机关于年轻人千万别入行的指导意见(2020年编订)

今年,滴滴旗下的新网约车平台花小猪上线,由于平台没有垫付功能,因此一度出现了一系列“打车不给钱”的情况,看视频都讲究一键三连,现在打车司机不仅没有获得“付款五星加好评”滴滴三连,还落得被白嫖的下场。

滴滴司机关于年轻人千万别入行的指导意见(2020年编订)

有的司机等不及平台去催钱,想要自己去催,认为这是司机和乘客之间的事,但平台却会以保护隐私为由拒绝告知乘客真实号码,这让我想起多年前打水漂的共享单车押金,以及院长在一年前许下承诺会带我们去广州最美的日落餐厅饱搓一顿。

滴滴司机关于年轻人千万别入行的指导意见(2020年编订)

在一些司机看来,这是司乘矛盾升级版的表现——平台在司乘矛盾中存在偏袒。

曾有司机遇到过带狗乘车的客人,拒绝过后却遭到态度不佳的投诉问题。

滴滴司机关于年轻人千万别入行的指导意见(2020年编订)

“双方地位完全不对等,司机往往申诉不通过。”一位司机师傅说道。他前不久就刚刚收到乘客的绕路投诉。

滴滴司机关于年轻人千万别入行的指导意见(2020年编订)

“因为导航延迟走错高速多绕行10多公里,和乘客解释清楚了,两天后还是收到平台的处罚并扣了6分口碑值。”

“有些路线实际按熟路乘客说的那样走,会更近且快,可是又很无奈必须按平台规划的走,不然就会被扣分罚款,同时还要面对乘客可能潜在的绕路投诉。”

除去可能真得存在会绕路的一小部分司机,更多的司机是在跟着系统导航根据瞬息万变的现况(时间距离红绿灯数量等)所得出来的最优解路线走。网约车司机介于与乘客沟通说明情况与系统定向规划两难之间。

“平台应实事求是,核实更多细节信息后,再来判定司机行为。”这是许多司机的苦水也是某次有关“绕路”判责官方所给出的答案。

滴滴司机关于年轻人千万别入行的指导意见(2020年编订)

虽然东莞网约车事件得到了平反,实际上还有许多网约车司机仍在面临突发情况要去迅速作出抉择,并可能损害到自己的利益,甚至还有许多与平台协商无法成功处理的事情,只好打碎牙齿往肚里咽。

到了饭点,我们出动又找了一个司机开始聊聊他的困境。

-周师傅,网约车五年经历,全职,自带车-

“你好,8848(院办手机尾号化名)”

一个如同经历披星戴月后慵懒声音传来。我内心:完蛋,这个师傅可能有点难聊,因为看起来就像课堂上很沉默不好招惹的男同学。

滴滴司机关于年轻人千万别入行的指导意见(2020年编订)

从早上8点钟开始跑,我是他今天跑的第十单,这是目前知道的基本状况。

在院办问及司机生涯中有遇到什么困境时,周师傅的情绪多次起伏,没有一开始上车的疲劳感。可能就像院办们平时那样,不干正事or骂院长的时候永远是最亢奋的。

可以感受一下音频

有一刻我都以为他骂的对象是我(不是)

经过一番闲聊,得知周师傅目前的困境主要集中两个方面——

派单与抽成

滴滴司机也属于服务业,因此跟其他服务业人士一样,受到一套服务评价体系的制约。在滴滴司机的范畴中,这个体系叫做口碑值,直接影响平台系统的派单。口碑值越好,派单就越优先,这个分值还由一条复杂的公式组成——

“口碑值=(出行分*0.5)+(服务分*0.5)+安全加分+合规加分”

滴滴司机关于年轻人千万别入行的指导意见(2020年编订)

前不久,滴滴的出行基础分迎来一次下调,同时增加了高峰期出车加分的比重。

滴滴司机关于年轻人千万别入行的指导意见(2020年编订)

这便意味着,如果想接到更多的订单,就必须要保持更高的出车率,跑更多的单子,接更多的高峰期单。

然而,和外卖骑手的评价机制一样,比起加分,扣分则容易的多。不出车、遇上客户差评等等状况,都会让前期积累的口碑值大打折扣。

一位滴滴车主曾反映,自己因为手术住院了20多天,出院后回来出车,结果发现自己的口碑值就掉了20多分。

滴滴司机关于年轻人千万别入行的指导意见(2020年编订)

口碑值低就接不到单,但不接单又加不了口碑值。许多网约车司机面临的困境,就如那张流传甚广的毕业生实习梗图一样,身陷恶性循环之中。

滴滴司机关于年轻人千万别入行的指导意见(2020年编订)

于是,在司机和平台之间,出现了一个庞大的刷分群体,乃至许多司机交流群里都有专门刷分的账号。

滴滴司机关于年轻人千万别入行的指导意见(2020年编订)

但在现实中,一部分司机又发现:即使口碑值上去了,也并没有接到更多好的订单。周师傅就是一位高口碑值的司机,但他发现分虽然高了,却接到更多的“鸡单”。

“鸡单”是网约车行业里的一个黑话,特指那些食之无味弃之可惜,里程比较短,不跳表的那种单。

滴滴司机关于年轻人千万别入行的指导意见(2020年编订)

图为东莞的鸡单值

“一两公里的那种,血都吐一盆。有时候你直行还派个左转,你右转了又派直行的单,你直行又派掉头的单,这种情况天天都有,还不能取消。”周师傅如是说。看来在网约车的行业,也会遇上想要五彩斑斓的黑的甲方。

此外,系统的派单路线也时常让周师傅很迷惑。

“像昨天我从花都一直空跑回来,我回到北村,它又派一个返回方向的单,要跑回花都,我就取消了,我就继续往前面走,差不多上高速,我要回市区,它又给我派一个单,又是回花都,基本上我不会顶硬上,我就取消,管它怎么扣,它爱怎么扣就怎么扣。”

滴滴司机关于年轻人千万别入行的指导意见(2020年编订)

院办输入花都到北村,大概是这么一个概念

推荐驾驶路线为28分钟,18公里,途径10个红绿灯

滴滴经营是为了盈利,司机出车也是为了赚钱。一份钱,两方分。自然,双方之间最大的矛盾就是利益分配问题,即平台抽成。

周师傅说,自他做这行以来,经历了从司机端能看到乘客付款的总价,到只显示抽成后价钱的变化。昨晚他接到一单,自己这边收了81块,看到乘客那边付的却是108块7。在他看来,这已经违背了当时系统承诺的抽成20%原则。

周师傅的故事同时让我想起了院办土土,进来之前是写稿的,进来之后还要众包文章封面,只因老板发现她身上对色彩美学的敏感,人才就应该走上更好的舞台,于是开始剥削剩余价值。

滴滴司机关于年轻人千万别入行的指导意见(2020年编订)

但在周师傅看来,抽成高还不是最致命的,更重要的是现在因为滴滴要跟其它新兴平台竞争,所以又打起了下调价格的价格战。周师傅说,如今他们的单价已经跟广州的士的两块六一公里差不多了,但和的士不一样,这是抽成前的价格。羊毛还是出在司机身上。

“它越抽越多,我越做越累,店大欺客。”

滴滴司机关于年轻人千万别入行的指导意见(2020年编订)

当然,与扣分和抽成相对应的也有奖励机制,比如高峰期或者某个时间段的限时奖励(名为“感恩回馈”)。

打个比方,在晚上11点到12点这一个小时内,每单奖励五块,封顶三十单。再或者是在一个小时内跑满五单,才可获得一定的奖励。然而周师傅表示,这类奖励通常大多数司机都得不到。因为在高峰期,因为堵车等因素,很少有能达到奖励的标准,而这些奖励的金额也难以提供足够的驱动力。

滴滴司机关于年轻人千万别入行的指导意见(2020年编订)

邻近下车,周师傅给我留了一道数学题,大家请听题——“已知整个广州市,一天有8万个人在跑网约车,平均一个人一天跑五百块,你算一下平台吃了多少?它平台很赚钱的。”

滴滴司机关于年轻人千万别入行的指导意见(2020年编订)

(院办按司机所说的算了一下8万x500x25%=10000000元)

(仅指广州地区)

滴滴司机关于年轻人千万别入行的指导意见(2020年编订)

图为车主端和院办端的最终价格表

16.8/22.55=0.745

时间来到了北京时间晚上十点半,加完班的院办打算大晚上再次出动,为这一天的行程画上句点,这时遇到的是网约车龄为1年半,租车开的钟师傅。

如果说中午遇到的周师傅看起来是三十多岁的叔叔,那么晚上遇到的这位我觉得像快五十的伯伯了。此刻,我是他今天跑的第23单,遇到的困境与前两位大体相似:处理与顾客的突发情况、派单、抽成。

滴滴司机关于年轻人千万别入行的指导意见(2020年编订)

但钟师傅还多了一层困境——租车跑网约车。

租车的风险在于,车不是自己的,而司机往往租车还背负着贷款,假如租赁公司跑路,司机便“车财两空”。

钟师傅从一年前开始租车跑,给了一万元押金。开始租金是4800元/月,因为疫情调了一下价,就3800元/月。虽然如此,但因为身背贷款,心里依然打了个结,毕竟和很多司机一样,一家人吃饭都指望着这辆车。

滴滴司机关于年轻人千万别入行的指导意见(2020年编订)

在最开始做这个选题时,我曾看过几个网约车司机拍的vlog,它给我一种类似游戏的日常。

发出接单邀请→等待→驱车前往→接送乘客→继续抢单→接送乘客→周而复始,还可以换位置继续物色新的订单,在油费顾客出的情况下,还能大体走一遍这个城市,了解这个城市,毕竟开车环游城市,具有速度与激情的韵味,也代表着一丝自由,只要够勤快,在广州月入一万不是梦(指收入,非流水)。

这是我一开始对“网约车司机”这个身份抱有的美好判定。

滴滴司机关于年轻人千万别入行的指导意见(2020年编订)

图源B站@东莞安仔

然而目前院办接触到的网约车司机(本次暗访不代表整个群体),与我的设想大相径庭,工作时长比996还要漫长(几乎日跑13小时),饱受疲劳侵蚀,在乏味的铁皮箱子里,要承担所有风险还要遭受一定程度上的资本剥削,总得来说,“大不了回家当网约车司机”这句话现在要深思熟虑。

滴滴司机关于年轻人千万别入行的指导意见(2020年编订)

可能是夜色笼罩人也感性,钟师傅在我下车前沉重地说了一句:“跑网约车的都是有故事的人,被逼无奈的才干网约车司机。”这同时勾起了我中午遇到的周师傅,在吐完一大堆苦水之后又会接上一句:“反正你不做大把人做,你一点办法都没有。”

我和师傅说了声:“谢谢,要安全开车。”然后走进了夜色。

诚然,网约车平台的出现,给许多人的出行提供了便利,也提供了许多工作岗位,但与此同时这个系统也充满各种问题,这并不是我们作为乘客方打个满分好评或者提高我方出行价格对于司机来说就有所帮助。因为本不应该扩大制造消费者和司机的矛盾,更应该是资本方在此间各自处理好与司乘方的关系。

广州最近好像成功入冬了,《赛博朋克2077》在电脑那一端正如火如荼,彼时又有一位网约车司机正发出感叹:“人要是机器就好了,可以无限循环下去。”

20 多岁,他们开始存钱准备退休

来源:神译局

早早开始储蓄的三位年轻人。

现年21岁的德雷·法利(Dray Farley)。图片来源:Heather Ainsworth for The New York Times

15岁的时候,德雷·法利(Dray Farley)在 YouTube 上看到喜欢的游戏主播发了个视频。这个主播玩《使命召唤》(Call of Duty),但那个视频不是讲游戏的。

“那个视频内容讲的是如何在22年内致富,其中提到一些数学问题以及复利和雪球效应等概念,以及你的收益最终是如何产生更多收益的。”法利说,“看完那个视频后,我就在人生中首次想到了退休账户这个问题。”

如今21岁的法利,是康奈尔大学(Cornell University)的准毕业生。他知道自己在初中和高中时期的游戏习惯不太可能让他培养并保持对储蓄和投资的兴趣。

然而,新冠疫情的突然暴发,不仅让他没有按原计划在校完成最后一年的本科学习,还让他错失了一些实习机会,这也让他更加重视储蓄。

“这场疫情真的增强了我自身储蓄的动力,也让我明白了在任何恐慌之中,都要保持纪律性和坚持不懈的做法。”法利说。

保持充足的储蓄水平,可以成为对抗不确定因素的最安全对冲方法。当经济不确定性增强、新冠病毒确诊病例暴增的同时,靠着平时为自己准备的“未雨绸缪基金”来渡过难关,不仅可以增强自己的信心,还能缓解焦虑。

一些20岁出头的年轻人很早就养成了储蓄习惯,他们甚至已经在考虑和规划自己的退休生活。对于他们而言,无论是金钱还是物质方面的“储蓄”,都会让他们获得一种直接的安全感。

“对于全球各地存在的一些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因素,实际上也是有一线希望的——它可能会让一部分群体储蓄更多的钱。”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安德森管理学院市场营销和行为决策副教授哈尔·赫什菲尔德(Hal Hershfield)称。

“这些无疑是世界各地都在发生的坏事,但在认识到收入和工作稳定性并无法得到保证的时候,可能有人就会意识到,事情会在一夜之间会发生变化。”赫什菲尔德教授补充说。

这就是今年年初许多美国人所遭遇的情况。一场几乎没有任何预警的新冠病毒大流行暴发蔓延开来,导致数以百万计的美国民众感染病毒,同时还导致了他们的工作和收入的消失。

根据美国经济分析局(U.S. Bureau of Economic Analysis)的数据,由于美国民众被迫待在家里,同时也减少了开支,他们的平均储蓄率从前三年均保持在7%至8%的浮动范围内,一下在今年4月份跃升至33.7%。

在此之后,这一储蓄率也在渐渐下降,到今年10月份,它已经下降至比较合理但仍然相对较高的13.6%。

比尔·盖尔(Bill Gale)是美国著名智库布鲁金斯学会(Brookings Institution)的高级研究员,他一直在研究千禧一代在面对经济逆风时的反应。对许多人而言,这种逆风最早要从2008年的金融危机说起。

据盖尔称,总体而言,千禧一代比之前几代的受教育程度更高,他们可能具备更好的条件,并倾向于在体力负担较轻的工作中工作更长时间。这些在一定程度上,也可能抵消了他们在个人财务方面的压力。

然而,即便在大流行之前,年轻人的资产仍然因为之前的经济衰退而“伤痕累累”。一项在1989年至2016年期间针对20岁至35岁的家庭净资产中位数的研究表明,上一次经济衰退对资源产生了一定影响的冲击,并且在近十年后仍然挥之不去。

如今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对于那些有稳定工作的人而言,储蓄的冲动是否依然存在?脆弱感是否又意味着更持久的习惯改变?

盖尔还称,Z世代群体,即1996年以后出生的人,可能会遇到某些类似的趋势变化。他指出,Z世代可能会意识到,人们在如何应对未来不确定性和当下不确定性时,仍然是存在区别的。

“通过储蓄来起到缓冲作用,是非常正常的做法。要不就晚点再买贵重的物品,要么就直接不买得了。”盖尔说。

一部分美国年轻人已经学到了宝贵的一课,这些经验和教训也在帮他忙为退休而储蓄,即便退休这个话题对他们而言是非常遥远的话题。

疯狂储蓄,减少开支

麦克·卡萨尔(Mike Cassar)今年28岁,是一名保险辩护律师。对他而言,尽可能多地储蓄是他坚持如一的目标。

他从2017年在密歇根州找到第一份工作后,就开始关注退休计划了。自那以后,他在储蓄方面获得了惊人的收获:他把超过70%的个人收入都储蓄了起来。

卡萨尔称,关键还是在于保持少量支出。大学期间,他没有选择学生贷款,让自己还没开始毕业就担负起债务,而是选择了可以为他提供涵盖75%学费奖学金的法学院。此外,他还跟自己的父母住在一起。

大学毕业后,他给自己的预算也非常紧张,在密歇根州立大学校园附近的一栋大楼里租了一套小公寓,租住公寓的大多也都是大学生。他当时开的是一辆福特福克斯(Ford Focus)汽车。他还会把现金储蓄起来,看着自己的退休账户、投资账户和储蓄账户的存款不断增长到超过20万美元。

最近,卡萨尔又实现了新的人生里程碑——这背后所需要的资金也主要来自于他的储蓄账户。他去年9月结婚,并且在底特律郊区法明顿山区域买了一栋房子。他的妻子今年也是28岁,是一名护士。他们俩的收入大约50%都会用于储蓄,为退休后的生活做准备。对此,他们感到非常有安全感。

不过,这种安全感也出现了一定的挑战。

今年年初,随着新冠疫情暴发对各行各业就业和资本市场的影响,卡萨尔也卖掉了他的一些投资,认为他和妻子在这种时期需要增加手中的现金,来应对各种紧急情况。

“几周之后,我又把所有套现的钱投了回去。”卡萨尔说,“我其实不应该这么做。实际上,我当时也非常担心,认为自己手头上现金多一点的话,就能让自己能够更加从容地应对当下局面。但到最后,我其实并不需要那样去做。”

这也是一个教训,也让卡萨尔更加相信和认可其规划和储蓄的能力。

“这就是应急基金的作用。”卡萨尔说。他提到,应急基金应该至少能支付6至9个月的开支。“如果我们失去了工作,那也不会有太大的压力。”他补充说。

卡萨尔把当前经济的不确定性看作是一场压力测试。让他感到非常幸运的是,他自己有储蓄来缓冲,尤其是当许多人都失去工作并且在苦苦挣扎的时候,这些储蓄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只是一场测试,看看到底会出现什么结果。”卡萨尔称,“我们已经渡过了难关,也希望通过这场测试后,我们能继续向前,保持这个习惯和目标前行。”

清偿债务

现年27岁的凯莉·爱德华兹(Kelly Edwards)。图片来源:Daniel Brenner for The New York Times

凯莉·爱德华兹(Kelly Edwards)今年27岁,是安永会计师事务所(Ernst & Young)技术咨询业务的经理。对她而言,清偿债务是建立安全感的第一步。

爱德华兹清楚地记得2018年的超级碗星期天(Super Bowl Sunday)。那一天,外面刮起了暴风雪。她本来计划进城去跟客户见面,但最后不得不把密歇根州北部的一家酒店作为藏身之地,准备躲到暴风雪过去。

由于远离自己在丹佛的亲朋好友,她所体验到的孤独感,加之被困在暴风雪之中,让她开始去反思自己的金融生活。就债务方面而言,加上学生贷款和汽车贷款,她一共背负了超过3.2万美元的债务。与此同时,她自己的储蓄也不够用。

“我感到非常无能为力,心想:‘如果要改变这种状况,我到底应该怎么做?’”她说。

于是,她制定了一个计划:提前清偿债务,每个月定期自动缴纳退休储蓄金。她还给自己做了一份个人的资产负债表,记录她的资产和负债情况。

“我不喜欢在财务上有任何负担。”爱德华兹说,“这会让我感到不适。如果总是有债务在身,这会让我感觉像是一种心理障碍。”如今,爱德华兹已经清偿了所有的债务。

如今,清偿贷款债务并决定更加慎重地消费和储蓄,几乎会影响到爱德华兹所做的每一个财务决定。

无论是401(k)退休福利计划、Roth IRA个人退休金计划,还是健康储蓄账户,她都努力让自己按最高标准去缴纳。此外,她还给自己开了投资账户。当然,在一定程度上,这些都得益于自己在其他方面的“牺牲”:她选择并接受租住越来越小的公寓。

当她想花钱买东西时,她就会用商务旅行时积累的信用卡积分去兑换。这一部分积分也非常可观。在疫情暴发前,爱德华兹去爱尔兰旅行的费用就是用信用卡积分兑换的。

“我几乎不关心市场情况。”爱德华兹说。她提到,在她这个年纪,“只要我按自己的方式来行事,我就有足够的优势。”

尽早行动

对于文章开头提到的法利(Farley)而言,他个人理财计划的基石,就是尽早养成储蓄习惯。

他一直牢记那个视频中关于复利的指导,总是会给自己设定各种目标,将暑期短期工作和实习工作中获得的现金回报储蓄起来。

慢慢地,在他19岁的时候,法利就开了第一个投资账户,设法攒够足够的钱去买两只标普500指数的股票。

 “大多数时候,我几乎没有任何钱可以投资。”法利说。不过,他把上学期间一年的驻地顾问津贴和过去两个暑假的实习收入都专门储蓄下来用于投资。“我一直在固定地投入尽可能多的钱,尽快地投入到证券中去。”

即将毕业的法利,计划在毕业后继续保持储蓄的习惯。从明年2月份开始,他将在一家金融软件公司担任软件工程师。经历了这场大流行病的紧张时期,法利也更加明确和认可自己的储蓄计划,让自己以及以后的家庭能够在各种不确定和不稳定时期渡过难关。

“如果类似大流行病的事件再次袭来,并且导致我失去了工作的话,这对我和我的家庭来说,都不会算是一个特别大的负担。”法利说。

那些不想做按摩的盲人们,在网上找到了新工作

来源:王浩

不妨现在试试,打开你手机中的《荔枝》等音频类 app,开启「听书」模式。——也许你听到的读书声,是来自视障者的。

每个第一次看见曹晴晴录音的人都会惊叹。键盘的敲击声如同爆豆,而鼠标对视障者而言,只是一个装饰品,或者早就随着买键鼠套装的快递箱去了垃圾桶。曹晴晴就坐在电脑前,跟着小说的文本内容一字不差地进行录制,甚至随时用专业的音频软件修正、校对。你很难不去关注她对自己的苛刻要求,以及一系列「高难度」操作。但对她来说,这一切都是习以为常。

1
也许在你的印象中,视障者所从事的工作仍是按摩、算卦等。提起他们的故事,似乎总是可怜的、励志的,「视障者都这样生活,我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呢!」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最新资料显示,我们国家有 1700 多万视障者,也就是说你身边不到一百个人里就有一个是看不见的。但在生活中似乎很少见到他们,正是由于「圈」里「圈」外普遍达成了共识——盲人只能做按摩。因为社会往往会忽略「盲人也是人」这个最基本的问题,或者给「盲圈」加上一系列标签。也因为许多盲人的生活,都是离开技校就到按摩店,然后进入早九晚十一 365 天全年无休的工作状态或是待工状态。

▲电影《推拿》讲述的就是在盲人按摩中心发生的故事其实不然,事实上整个视障者群体一直依赖着科技的进步完善着生活,他们也会刷短视频平台,也会有专门讨论潮牌的微信群,也会有玩文玩「烧」设备的发烧友基地。随着 iOS 的「辅助功能」、Android 的「Talkback」,以及国内外适用于 Windows 平台的辅助软件的出现,原本依靠眼睛才能看到的文字或图标被转换成声音朗读出来,视障者能够像孩子用点读机一样,在键盘或触屏上操作,点到哪里就读哪里。因此如今的视障者受益于科技带来的便利,已经能够去尝试更多的不可能,例如音频后期,主播,电商客服,程序开发,小说录制等。当然,这一切的前提,需要有一定的天赋、发自内心的喜爱,和不断地练习改正。选择放弃相对稳定的按摩工作,敢于尝试这些不可能的视障者,最最需要的还有勇气。

2
曹晴晴就是选择从事声音工作的视障女孩。1995 年出生在河北石家庄的曹晴晴属于先天性失明,小时候还有一点光感,随着年龄渐长视力逐渐下降,最后完全丧失视力。好在曹晴晴从小就展现出了声音方面的天赋。从小就对各种声音细节敏感的她,似乎生来就应该做一个声音的演绎者,别人看剧情看的是谁爱上谁了,或者皇上宠幸了哪个贵人,曹晴晴却会仔细留心不同角色的声音是怎样表现的。只是 20 年前的视障者根本不敢想自己还能「逃离按摩」,所以即使十几岁时父母就为她请过私教学声乐学播音,但到了二十岁以后,曹晴晴还是决定暂时放弃爱好,从头开始学习按摩,学习如何有分寸地讨好客人,分辨不同的颈椎病,了解不同的人喜欢什么样的足疗手法。当时虽然曹晴晴在「盲圈」里有了一点小名声,偶尔也会接一些便宜的广告录音,可是她自己说:「如果有一天爱好不够挣钱买香水买零食了,还是要做按摩,先学两年,有个退路吧。」

▲曹晴晴喜欢的零食和香水. 照片由作者提供当我问起那段在按摩店的经历,是否有印象深刻的事情时,曹晴晴不假思索地说,最讨厌的就是要跟着客人的节奏:「刚开始本来关于按摩的知识我就不够丰富,没有自信,好在多少会有好心的同事在旁边提点两句。最怵头的是,不管客人聊什么,都要跟着客人的话题硬着头皮聊。对,硬着头皮,硬着头皮你知道么。」说的时候她顺手撕开了一块小饼干嘎嘣嘎嘣狠狠嚼了两口,「我也不是觉得按摩这个工作低人一等,但没日没夜地工作是真的烦,有时候从早等到晚,实际就按了一两个客人,我可不想 25 岁挣钱,40 岁就都花在医院里。」于是曹晴晴选择了在 2019 年回家,开始正式以录小说赚钱。

▲曹晴晴在朋友圈分享自己的「新书」. 截图由作者提供录小说就是直接和音频类平台或经过第三方公司签约,把一些流行的网络文学或各类风格的小说的文字版播讲出来,供平台给用户免费或付费收听。那时候她已经陆续接过一些录音,但为了每天工作不受四周声音打扰,自己就专门在妈妈楼下租了一间房子。视障者录小说,其实就是一个不断复述的过程,当然,还要加上适当的情绪。你可以尝试在公交车上听着报站马上就跟着念出来的感觉,耳朵里还听着第二句,嘴里却要复述第一句。就算是录小说这样一份工作,也需要「虎口夺食」——小说数量有限,平台更少,而想要签约的主播多到不可计数。他们有很多 QQ 群,每次平台或第三方公司在群内发的单子,马上就能在这个圈子里传开。通常还会上传一个群文件,文档内有具体要求,包括一小时录音的价格,是否需要后期,单播(一个人从头讲到尾)双播(两个人,一般一男一女合作完成)三播等。

▲QQ 群中发布的小说录音订单. 截图由作者提供正式签约前需要试音,投稿主播的试音内容则需要发到审听人员的邮箱。如果你之前优秀的水平和不拖欠的工作态度让对方记忆犹新,当然会优先下载你的邮件——这件事很重要,毕竟如果第一封邮件就听到了足够合适的声音,即便后面有更好的作品,很可能就此打住了。所以主播们往往希望是和某一家公司长期合作,否则就需要多加群多试音。而这其中如果一个主播有了固定的粉丝群,或在圈子里取得了普遍认可,就显得格外「独孤求歇两天」。曹晴晴现在用的主播名字是「Sweets曲奇喵喵」,接了几本书后也不算新手了,虽然价格和不少大主播的几百上千一小时差得还很多,但从聊天的过程里你丝毫感觉不到她的羡慕:「赚钱哪有这么简单。」

▲长按识别二维码,可收听曹晴晴录制的有声书常言道熟能生巧,即使像是曹晴晴这样对于播音已经掌握的炉火纯青的人,开始录音也是磕磕绊绊的,常常因为一句话反复纠结,一小时的成品可能要两个小时或者三个小时才能完成,越录越抓狂。有时候辛辛苦苦录完了,去吃饭忘了保存文件就关了电脑:「那时候就有一种想咬人的感觉!」「明眼人」录小说时,可以眼睛看着文字读出来,如果哪一句读错了就在音轨上加一个醒目的颜色标记,而对于新手上路的视障者来说这可是一个大问题——之前视障者在录音的时候如果错了就继续进行,完成一段内容后再从头听一遍同时做剪辑,渐渐视障者们也找到了经验,如果有口误或杂音就马上停下,先剪掉错误的,再继续录音,最后把空白执行一个「删除静音」的操作。即便如此,在播讲水平相当的情况下,视障者完成一段成品所需的时间也要远多于「明眼人」。

▲录音中的音轨. 照片由作者提供还有一种「明眼人」始终带有优势的情况:如果小说作者先让人物加引号讲出内容,随后再说明到底是谁说的这句话,「明眼人」一目了然,而视障者有可能录了一大段「公子音」,最后才发现说话的其实是公子他爹。而对于声音的刻画,视障者无法依赖图形的提示,就只能自己把握了。当被问到录音过程有什么「秘籍」时,曹晴晴说,因为视障者全程用键盘操作,很多同行都会用静音键盘,而自己「没花那个冤枉钱」,这其中有一个大的玄机,甚至可以说一举三得——平常打字把键盘拖拉出来,录音的时候要把键盘托推进去,手正好卡在桌子和键盘之间,不会发出丝毫声音,同时还能保证控制住自己和桌子以及话筒的距离,不至于爆麦或者过远出现房混,并且因为这样的姿势会保证自己的坐姿一直是正确的,气息始终是积极的状态。

▲曹晴晴正在录音的背影. 照片由作者提供不少经验是通过「血和泪的教训」得到的。「因为我是租的房子,现在也不是大主播,买不起录音棚的空调,所以每次录音前一小时就开空调,开始录音就关上,再扎起来头发,冷气一般也能保持一会儿。」与努力付出对应的,则是油然而生的自豪感。谈到「如何保证始终有钱赚」这个话题时,曹晴晴表示「还剩下十几万字将开始试音新书」,语气里带着对十几万字的不屑和录音老鸟的范儿。

3
「打车的时候正好听到自己录的小说,那种感觉,太爽了,感觉所有的辛苦都值了。」这是陈钢的原话。他是一个重庆人,在此之前已经做了将近二十年的盲人按摩,自己有了一家按摩店,一套房,妻子是「明眼人」,孩子也快上学了——对于「盲圈」来说,陈钢现在的人生算是顶配了。当聊到录小说的时候,陈钢从头至尾都一直强调:「只要付出辛苦,这肯定是一条有发展的路!」学历才是初中的陈钢,现在的生活其实已经是很多专本学生奋斗的目标了,而得到这些后,「付出才有回报」这样的概念,已经成为他的人生哲学。因此比起大多数年轻的视障者的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来说,陈钢的努力和坚持尤为可贵。但同样的,三十多岁的陈钢也不敢放手一搏,孩子、房贷、妻子让他不敢冒险。如果同样是土生土长的一个南方人和一个北方人,都没受过专业的播音训练,入行的门槛可是天差地别,一个卷舌音或儿化音就能让从小都没听过「打南边来了个喇嘛,手里提拉着五斤鳎(tǎ) 目」的南方人绝望。五年前的陈钢就是「打蓝边俄来了个喇嘛」,如今已经是有了一本全本成品录音的「中年励志播音员」了,而这些都归功于好几年日以继夜的练习。

▲陈钢在朋友圈分享自己的播音练习. 截图由作者提供按摩店没有客人就自己找一本小说跟着读,没有单子接就自己找免费的小说录音发在平台上,即使一开始没人听也尽自己所能去保证品质——这一切听起来似乎俗不可耐,但在如今这样讲究回报和效率的时代,就显得尤为可贵了。今年疫情,很多按摩店都坚持不下去,聊起这段时间的开销,陈钢也是一直唉声叹气,当我问起他不是能录小说么,他说录小说挣得少,比不了人家大主播,店又不让开,整天坐吃山空啊。

▲长按识别二维码,可收听陈钢录制的有声书「那你为什么要坚持录小说呢?」陈钢笑着答:「要是以后录音赚钱比按摩多我就不干按摩了,我可是揉人揉够了,再说了,以后孩子上学了,也要和同学交朋友啊。孩子要是和同学说,我爸是录小说的主播,你去某某平台听听 xx,那就是我爸讲的,总比我爸是个按摩师强得多啊。再说孩子再大点儿还要找对象呢,别让对象家小看咱。」说完后更大声地笑了起来。

4
余婷婷毕业于长春大学音乐系声乐表演专业,刚刚进入社会一年的她从没想过就业竟然如此困难。「毕业之前半年就开始找工作,一直找不到,实在太难了!」毕业后不得不先回家待业,开始还想着找和专业对口的工作,随着时间要求越来越低,「只要能挣钱,什么工作都行啊。」现在已经有不少人发现了盲人录小说这个商机,它涉及到培训,推荐,因为大多数盲人都想逃离「按摩」这个工作,所以只要投资不太多,大多数人还是愿意尝试一下,即使这份工作根本不是短期培训可以立杆见影的。当余婷婷看到相关的培训广告准备买课尝试时,同家公司的另一个广告让她产生了更大的兴趣——做云客服,也就是作为公司员工外包给商家做网上销售或者售后服务。于是她成为了一名客服人员。

▲图为国内首位全盲的云客服冯家亮,能一人同时服务 4 名客户「作为一个表演本科毕业,而且是北方人,有这么好的条件,现在则做了一份完全和专业无关,而且没利用到自己优势的工作,你不会觉得有落差感么?」当我这样问的时候,余婷婷表现的很无奈:「那有什么办法呢,录小说的人这么多,又没什么门槛,而且听读还要练习,也赚不了太多钱,我倒是想过,但还是不太适合我吧。」只是因为想尝试录小说这份工作而转行到客服的,余婷婷绝不是第一个,也肯定不是最后一个。

5
和每个人聊到最后,我都提起了关于梦想的问题。超出预期的是,受访者们并未觉得「假大空」而不用心回答,每个人都说出了很具体的梦想。陈钢想再体验几次,打车时车上正好播自己录的小说的场景,最好带着孩子,最最好的是还有几个同班同学,「媳妇儿就无所谓了哈哈哈哈哈!」余婷婷则是对我现在「码字」的副业表现得很感兴趣:「我也可以写啊,回来给我介绍一下,我要是也能做你这个写文章的工作就太好了!」曹晴晴:「吃不胖,多赚钱,找个声音好听的男朋友!」相比二十年前的「盲圈」一提到梦想就唉声叹气,现在聊到梦想的意犹未尽,是否证明了社会的多元化有了长足的进步呢?正在尝试类似录小说等多元就业的盲人们,他们不仅是在改变自己的人生,甚至他们自己也没意识到,他们正为更多的同类,开辟着一条新的路和新的希望。只是但愿十年以后,当社会大众提到盲人这个群体的时候,是一种平等相处,提供竞争机会,当成身边的每一个普通人一样的状态。而不是:「哇,盲人,好可怜啊。你是做按摩的么?哦,那你是录小说的吧!」

互联网打工人为什么要摸鱼?

来源:深燃

大型摸鱼现场被老板全程目睹,可以说是打工人的噩梦了。

“好奇,一大早到现在就在群里聊天的同学/部门是今天工作很空闲吗,这很常见吗?”,近日,据多家媒体报道,字节跳动CEO张一鸣在公司内部游戏交流群中看到,一些员工在上班时间聊热门游戏《原神》,这让他感到不满。“虽然公司不禁止上班时间偶尔闲聊,但连续几天都在游戏群这么活跃,我还是非常意外的。”

按照故事的常规走向,被大Boss批判一番的“打工人”们早该作鸟兽散,重新将注意力集中到繁忙的工作上。但此次事件中,妙就妙在有员工祭出字节跳动价值观之一“坦诚清晰”对张一鸣进行实力回怼,该员工称,上班时间闲聊是没法回避的问题,应该算一下群里单个员工在群里闲聊花的时间占上班时间的百分比,以及这些员工的业务是否和游戏相关,再看是否影响了工作效率。如果仅仅是因为群人数太多导致刷屏,每个人并没有在群里闲聊花太多时间,就没有必要担心。

尽管这件互联网人摸鱼趣事以张一鸣的“退群”落下了帷幕,但关于互联网人摸鱼的讨论不会停止。

深燃和7位互联网人聊了聊他们对于摸鱼和工作效率、管理方式的看法,有的人摸鱼摸成了表演大师,能瞬间把摸鱼演成业务探讨,有的人探索出了摸鱼的最高境界——拉着领导一起摸鱼,有的人深剖自己内心,认为摸鱼背后是对公司深深的失望。而从管理者的角度来看,并不会盯着摸鱼这一件事不放,而是首先会考虑员工业绩是否达标,如果觉得摸鱼影响了工作,才会考虑裁员或调整工作量。

无论是员工还是老板,其实都不否认,摸鱼是人性,适当摸鱼,无伤大雅。

在顶头上司旁边看韩剧,摸鱼的关键在于假装认真工作

李红 | 25岁 游戏公司营销专员

对我来说,摸鱼是必备的。摸鱼相当于我和工作之间的润滑剂。可以说不会摸鱼的互联网人不是好打工者。

每天早上打开电脑的时候,“不想上班”的念头几乎占据了我整个大脑,于是我一般干一些“可以但不是很必要”的事情,从而混过早上。比如吃吃早饭,打打水,上洗手间(公司洗手间排队的人超多这样就有了摸鱼的借口)……就这样过去了半个小时。

我的顶头上司其实就在我座位旁边,但这也不影响我摸鱼。摸鱼的关键点是要装出你其实在认真工作的样子。打开网页,谁知道你是在查资料还是冲浪。包括我在内的很多同事,经常借着工作的名义去摸鱼。比如,在群里或者和同事小窗聊天,看似在聊工作实际上我们在八卦;借着找素材的名义打开B站刷一下;趁领导不备小窗视频网站,一边看韩剧一边做一些不费脑子的工作……

不过有时候摸鱼和工作之间的界限没那么分明。因为我们是游戏公司,打游戏反而成为了正业。有一回我上班时间拿着switch,大领导看到了有点儿不满,但实际上我在截图做素材。

说实话,摸鱼门道千千万,领导其实是很容易识破的。我们的工作还是结果导向的,用业绩说话,所以很多时候领导都是睁只眼闭只眼。但是不能太过分,堂而皇之的摸鱼很容易触碰到老板的雷区。比如,我一个同事刚入职第一年,因为没有项目,上班超级闲,然后在上班时间看起了漫画。结果被大老板看到了。大老板记到现在,一提到她就想起“上班看漫画”这件事。她的升迁也受到了影响,在工作中也没什么存在感。

不过,在我看来,摸鱼是肯定会摸的,适当摸鱼反而能让我在压力和繁忙的工作中,稍微得到放松。摸鱼之后再工作,工作效率反而提高了。并且该干的活还是会干好的,毕竟还是要用绩效说话。“工作”和“摸鱼”这两者不冲突,反而是相辅相成。

上班8小时摸鱼7.5小时,因为业务能力强老板还能忍

小明 | 29岁 教育机构全托班主任

张一鸣这个事怎么说,大公司摸鱼应该很常见吧。可能因为这就是我的日常,所以我见怪不怪了。

我的职业是教育机构全托高三生班主任,负责学生的日常管理、答疑解惑。由于学生的学习有专业教师管,生活有宿管阿姨管,家长有招生老师管,学生的问题不算多,我的工作本来就轻松。再加上一部分工作可以交给新人来干,一部分可以拖着以后干,每天就做一点不得不做的工作就行。

可以说我的工作就是摸鱼。打完卡就开始在办公室里发呆、唠嗑、打游戏,除此之外还会看小说、刷抖音,有时还会聚众在线上斗地主、打麻将。每天大脑状态就是,“好烦呀,又上班了,今天要干点啥”,每天都在找摸鱼的新玩法。如果按每天8小时为工作时间来计算,我应该每天平均摸鱼时长大于7.5小时。几乎每一次学生来问问题时我还在打游戏,摸鱼摸得我都快忘了上一次工作是什么时候了。

来源 / 受访者提供

摸鱼工具主要就是手机,只要开好静音模式和及时锁屏,就不会被发现。其实就算发现也没啥事,领导也不说什么。前两天我们聚众在线上打麻将,有俩人开了声音,突然校长就推门进来了,虽然我们第一时间就把屏幕扣过来、锁屏,他应该听见打牌的声音了。他也没说啥,就叫我们去接待家长。只要不是过分不务正业,他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其实他也不知道我每天干了什么,而且我是答疑老师里唯一211毕业的,解题能力强,不然就我这种摸鱼态度,早就混不下去了。

摸鱼的生活还算快乐吧,每个人的欲望不同,我是纯粹的利己主义者,就想愉快的度过余生。

如果非要说本质的原因,其实我就是用摸鱼来填补内心的空虚。之前在学校里,有一个很固定的及格线,我知道我学习的方向、目的是什么,但工作对于我来说一直没有很清晰的目标。我在天津工作,是土生土长的天津人,没有买房压力,也没有养家的重担,不上班也不会饿死,工作就很虚无缥缈,没有什么动力。用摸鱼打发时间,空虚的痛苦能通过游戏、小说快速填充,让自己不用长时间处于无聊的状态,思考意义。

有时候看完一本小说或者通关游戏之后,什么也不想干了,会想想工作这7年收获了什么,会发现什么也没有。

我知道这份工作不可能让我这么一直摸鱼下去,所以也在同时考公务员,这对于毫无升迁想法的我来说简直是绝配。摸鱼无止尽,空虚没有尽头,其实考公务员,也就是让眼前有个目标吧。

上班时间摸鱼创作,真香

高原 | 30岁 互联网公司体育视频编辑

每年12月-次年2月,都是我们固定的摸鱼期。

因为我们组主跟足球赛事,夏天忙到飞起,但冬天的摸鱼期也不是没有工作,只不过每天拿出2-3个小时就能完成,偶尔也会有一些临时紧急的工作任务,剩下时间大家就各自摸鱼。

上班时间是早九到晚六,食堂11点半开,有的同事可能稍微晚点到,在工位坐一个多小时,就下楼吃饭了。中午休息会,下午一般是工作时间,然后下午5点健身房开门,很多人就去健身,健完身再洗个澡,6点就正常下班了。

在不影响到其他人的情况下,我会看一些比赛的回放集锦或者直播,关注行业动态。如果我这算是摸鱼的话,那其他人就比较夸张了。

上班时间倒头就睡的,打各种游戏的,最夸张的是,一个同事开了几个小号用几台电脑同时打游戏。每天下午,有的同事偶尔下楼抽烟、买水、透气,一个下午出去一到两次都是常有的,大家在楼下集体性地吐吐槽、聊聊天,有的直接叫外卖,几个人坐在一块认真地喝下午茶。

我喜欢喝茶,时常一到工位先去把茶盘、茶壶都清理一遍,再坐到工位开始沏茶。还有个同事特别喜欢喝咖啡,每天到了工位,先把咖啡豆放到器皿里,然后开始摇,摇成粉末,最后冲上一壶咖啡。

刚到这家公司的时候,有闲暇时间,我还是想多关注一些顶级比赛,比如上午会看NBA,但也担心领导看见,因为我们不需要做NBA报道,有一次领导提醒说“还是要注意点”。后来发现,一到歇赛期大家都是这个状态,都见怪不怪了。因为这份工作挣的钱不是很多,很多人的想法是,工作量跟这份钱还算是成正比。

当然,我不算是一个特别爱摸鱼的人,因为工作已经很不饱和了,再摸鱼有点说不过去, 于是这段时间就成了自己培养兴趣爱好的黄金冬季。反正我是不会让自己闲下来,对着电脑发呆,或者跟同事纯聊天。

我喜欢传统曲艺,最近又迷上了脱口秀,上班开会时会试着写一些段子,把想法列成提纲,再慢慢往里填内容。

这份工作现在挺适合我的,因为我晚上客户应酬比较多,有时候晚上应酬完回去挺累的,如果工作要求准点到、要求上班时间不能摸鱼,时间长了会比较疲劳。而且我平时有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比如做足球解说,时间多是后半夜,那第二天到公司可以眯一会儿。我的这些爱好,都需要花一定的时间做功课。

钱多事少离家近,这份工作至少占一样,我觉得还挺幸福的。

看综艺被抓个正着,转而假装在做产品体验

铁木 | 35岁 互联网从业者

我在国企、外企、私企都待过,我发现,每当宣布自己要摸鱼的时候,老板一定会来找我,这就是职场墨菲定律。

在国企,职员需要展现自己的外向和与人沟通的能力。落到摸鱼上,如果你坐在角落里刷手机摸鱼,老板看见了会不高兴,同事也会觉得你是个怪咖。

国企正确的摸鱼方式,是午休时几个人聚在一起打牌,哪怕下午稍微晚会儿开工也不要紧,老板甚至会加入。在牌局上,你要展示自己对牌局的计算能力,和影响别人出牌的能力,也就是逻辑能力和煽动能力。其实这也不完全算是摸鱼了,而是另一种形式的能力展示,有时候都会收到老板意想不到的好评。

在外企的时候,老板是充分尊重每个人的,只要完成了份内的工作,老板不关心你在做什么。只要别大声喧哗,别刷黄赌毒网站就行。

在互联网企业的时候,又是另一种有趣的体验。因为互联网公司崇尚加班,又没有加班费,大家很容易倾向上班摸鱼。而互联网本身的产品形态,多少都带些轻娱乐的色彩,很多产品是用来给用户刷时间的,因此很难说清楚摸鱼和体验产品的边界在哪里。

我在互联网公司时,有一件摸鱼趣事。我们大部门是做电视的,我的Team做视频推荐,我工位后面摆了个70寸的超大电视。那段时间正好对接腾讯视频,有天晚饭后,我开始津津有味地看吐槽大会。

随着李诞在节目上侃侃而谈,我也在电视前笑的前仰后合。突然,电视后面面向我坐着的一位老哥,抬头看了我一眼,那个眼神非常奇怪,我不太确定意味着什么。

但我下一秒就自动演起来了,自言自语说:“嗯,能把吐槽大会这个节目推出来,和用户的历史行为还是很吻合的,这个推荐模型效果不错”。

然后我回头瞟了一眼,发现我们CEO在微服私访扫楼。不管她信不信我是在工作,至少她没有当面批我,也没问我叫啥。

我觉得摸鱼可以算是上班族的天性,但如何合理摸鱼,在不同的职场环境里,评判标准也不同。不过不论什么场景下,别人在干活,你出大动静摸鱼,都是很糟糕的行为。

我的体会是,内向的人独自摸鱼总是不讨喜的,但如果把摸鱼成果应用在工作中,就不一样了。对于外向的人,把各部门同事搞在一起摸鱼,抽烟、喝酒、打牌、打球,不但领导不会干涉,这个人早晚要成领导。

摸鱼的最高境界,是让领导跟着你一块摸

邱坤 | 25岁 某创业公司员工

很多人提到摸鱼,觉得好像是一个贬义词,跟偷懒耍滑是挂钩的,但我觉得对于现在很多年轻人来说,摸鱼可以说是一种工作方式。

我在一家创业公司,当时入职挑座位的时候,我专门选了一个角落的工位,左边是窗户,后边是墙,前边和右边全部都是工位,其他位置要么跟其他人挨得太近,要么靠近走廊和门口,我这个简直就是摸鱼的黄金分割点。

但其实我很少在上班时间内摸鱼,一般都是下班后。因为公司虽然默认下班时间是六点,但其实是八九点。创业公司加班很严重,每天下班了所有人都不走,有些人是工作没忙完,有些人是假装加班给老板看,还有人是不敢走,我就是不敢走的那一个。有几次我刚下班就走了,后来被部门领导谈话,批评我工作不积极,后来每次我都等领导走了我才走,即便是手里工作忙完了,我也非要磨蹭到八九点才走。

但下班了还待在公司真的很无聊,没办法就只能摸鱼。我喜欢打网游,但公司的电脑配置太低,每次上线都卡成马赛克,队友说话都像说rap,所以我只能去附近网吧。

为了避免被发现,我每次去网吧都是什么都不拿,公司电脑也不关,比如停留在某张PPT的页面,杯子里倒满热水,放一袋打开没吃完的零食在桌上,甚至有时候还不拿手机,造成我还没下班,只是去卫生间的假象。

这个效果非常好。每次6点多我就去网吧,打两个小时游戏,八点多返回公司拿东西,正好赶上大部队下班,我还可以跟老板打个招呼,两头都不误。

但这也有个问题,毕竟人不在公司,有时候领导找我有事,一等一个多小时我都不回来,打电话不接,领导也开始怀疑了,所以这个频率得把握好。

摸鱼的最高境界,是让领导跟着你一块摸。有一次中午我在公司打王者荣耀被领导发现了,当时其实已经到了上班时间,我缩在角落里以为大家看不到,但领导突然走到我旁边,吓得我手机都掉到了桌上。那次领导没说什么,后来我找到机会就给他安利王者荣耀,还说身边所有人都在玩,谁不玩谁落伍,就这么洗脑洗了两个星期,后来他就开始跟我组队,我们一块摸鱼……

其实老板也摸鱼,他玩在线斗地主,有时候我从他办公室门口经过,能听到里边传出来的斗地主背景音乐,玩过游戏的一听就懂。还有两次在电梯里,我还看到他拿着手机正在玩斗地主,都不看四周的那种。

上班偶尔摸个鱼很正常,是一种休闲放松以及同事间交流的方式,尤其是组队打游戏,很快大家就熟络起来了。与其加班装样子,不如在线摸鱼。

我摸的不是鱼,是对公司的失望

Jacky | 29岁 某海外电商品牌市场

摸鱼人的悲哀在于,有大把时间,但不知道摸什么鱼。

说起摸鱼,我感觉我们整个组都在摸。环顾周围同事的工作状态,有的拿上手机、笔记本,面做焦虑状,装作去参加会议,其实在里面一呆就是一小时,也不知道在里面干什么;有的打开做到一半的PPT,装作在查找资料和数据,实际在看帖,有的甚至在玩新出的《赛博朋克2077》,一个2天可以做完的PPT,已经拖了一周。

当然我自己也是摸鱼大军中的一员,我一般打开钉钉聊天窗口或者做了一半的表格放在桌面,看看新款电子产品的发布,看看股票基金,这样还能够瞬间切换到工作界面,至少不会出大问题。

或许你不相信,以前我是一个工作效率非常高的人,而且像我是做海外电商品牌的,经常要等大洋彼岸客户的时间,等大促一来,不睡觉是常有的事,但我从来没有抱怨过。不仅如此,我还经常做份外的事,比如主动找朋友调研欧美市场,做数据分析,最后为公司找到了瑜伽裤这个爆款单品。

但今年,一切情况就不一样了,疫情对我们行业来说本身就是一次大洗牌,加上公司之前积累的旧疾一下子爆发,公司已经奄奄一息,甚至老板本人也一直留在国外,至今未在公司现身。同事们从一开始突然松懈的小心摸鱼,到现在已经是家常便饭。

除了公司的变动,同事的动向也一再影响着我。几个我之前比较欣赏的同事,先后离开,大家原本私下都公认能力一般的同事,得到了老板的“提拔”,再加上今年我的身体查出来有些问题,对健康的担忧会不断让我分心,至今还呆在公司没有离职是因为去医院方便请假。但这件事一直悬在我心里,我知道我该行动了,不能再这样下去。

其实互联网行业本身就是一个非常讲究自我精力和时间管理的行业,不是工作时间越久干的活就越多,互联网公司更应该考量的是如何激励提高工作效率。

这一点我觉得在这次“字节员工摸鱼被张一鸣抓现行”的事件中也有体现,如果员工真的是抱着摸鱼的目的,完全可以避免在有老板的群里讨论。大家都不是傻子,心里都有分寸,一般都不会影响工作结果。摸鱼还得先把船开好,与其严抓群聊,不如思考如何提高效率。

应对摸鱼,永远不要挑战人性

本杰明 | 38岁 前酒店业运营总监

张一鸣还是太“嫩”了,摸鱼这种事,要是老板把它当个事说,就显得老板小气了,也会暴露老板的心思、显得没有城府,这种事情,得在暗处下功夫。而且根据我多年的职场经验发现,一个领导越自信、段位越高,就越不会看特别细致的东西,他有自己独特且隐晦的判断标准或方法论,评估公司的情况。

先说员工为什么会摸鱼,一是他的工作量不饱和,二是因为每个人都有拖延症,如果deadline不是迫在眉睫,很多员工就会先摸一会儿鱼,然后推进一点工作,到最后发现时间来不及了就开始加班。

从管理心理学上讲,摸鱼是人性,因为摸鱼的快乐是即时反馈,能够给人迅速带来快感,而工作是延迟满足,工作需要克服很多困难,经过一段时间的艰难探索,才能获得“奖励”。谁都很难禁住即时反馈的诱惑。针对这一点,管理者可以做的就是帮助员工进行目标拆分,将大的目标拆分成小目标,让一件工作看起来不那么“漫长、艰难、看不到头。”

如果我觉得员工摸鱼已经影响了整体的工作进度,我会重新调整工作量,完不成的员工肯定会开始抱怨KPI太变态,自己就会考虑辞职。如果自己完不成、也不走、还影响团队进度的,我会把他裁掉。

一来,杀鸡儆猴,重新形成一种团队内的紧张氛围,二来,如果少了一个人,工作量就会重新分配,剩下的人虽然活干得多了一些,但是能拿到更多的工资和奖金,还会感觉到资源多了一些。这就叫顺着人性管理。

而且,如果我是张一鸣,我绝对不会暴露自己,因为那是一个多么难得、多么鲜活的能够真实地观察员工的地方!我会继续隐藏在群里观察员工,然后根据观察,对工作量进行评估,重新制定目标或裁一些绩效落后的员工。

一个有智慧的管理者一定是顺应人性的、结果导向的。我不赞同那种在厕所安计时器、屏蔽网络防追剧的“防摸鱼办法”,因为大部分工作,并不像流水线工人一样,不动脑子拧螺丝就行,而是需要思考,需要创造力,这些方法就是纯粹把人当工具了,那如果这样的话,现在的技术也很发达了,怎么不考虑用机器、人工智能去代替这部分人的工作呢?

如果用太生硬的方法阻止员工摸鱼,会让员工心里不舒服,带着抵触情绪工作,这对工作没什么好处。我也做过员工,我知道和同事聊聊天,是会让心情很愉悦的,双方甚至会在看似摸鱼的交流中碰撞出一些灵感,最后变成很不错的产品或策划。

还有一点,老板在考虑员工是否是在摸鱼的时候,也应该考虑这个员工的工作性质。比如我以前有个做客户开发的同事,他每天就嘻嘻哈哈地跟别人聊天,找各种人喝酒,醉醺醺地出现在办公室,还和漂亮姑娘约会。这在别人看来可能是摸鱼,但其实这就是人家的一种工作方式。

李雪琴式的“持续性积极”和“间歇性丧”

来源:粥左罗

你好,我是粥左罗。

身边丧的人越来越多,如果你也经常感觉到“丧”,可以好好看看这篇。

只不过,这篇不会教你怎么不丧,而且带你看清丧,更好地驾驭丧。

没有人会永远积极,不会一刻不停的积极,丧一丧,没关系,丧不是洪水猛兽,它甚至有时是朋友。

01 从李雪琴的丧说起,为什么很优秀的人会经常丧?

李雪琴很优秀,有追求,想把很多事做好,你看她的很多行为就知道。

但不可否认,她也是一个丧的代名词。

比如她会发这样的微博:

“老是有人跟我说,

你都考上北大了,你层次不一样。

哪他妈不一样,北大怎么了

念了北大就不能当一个low逼了吗

念了北大就不能当一个废物了吗”

这似乎有些矛盾。

所以有人会觉得这种丧是装逼。

其实不是。

这些丧,恰恰说明,李雪琴很积极,希望自己越来越好。

优秀的人为什么会经常有丧的时候?

积极的心理状态,来源于向上生长式的优秀,它不是一个“固定值”,而是一种“增长性”。

一个人,30岁,做到中层,年薪50万,在北京有房有车。

大家会说,哇,优秀优秀!

但他自己经常很丧,因为这是一种“固定值”优秀,他的收入已经两年没啥变化了,继续晋升也很困难,事业目前看不到突破点在哪。

这种丧,在前几年,很难在他身上看到:

因为从23岁毕业,到28岁,这五年,他从月薪6000,不到一年破万,然后2万,然后3万,到年薪50万,升职,买了小房子,买了车,这种一种持续的增长性,每年能看到生活、工作的变化,而且是向上变化。

优秀的人,之所以优秀,是因为他追求“增长性”,而不是享受“固定值”。

所以,我见过很多资产千万的人,在深圳几套房子的人,他们也时不时会发出:操,没劲,这一天天的活得有啥意义啊。

前几天,朋友帅张宣布要组建团队创业了。

2019年1月他发过一篇文章,说自己自由了,离开了最后一份工作,精神上财务上工作上都自由了,他热爱自由,一个人有自媒体业务,不少赚钱,所以也没想着组建团队创业。

但两年过去之后他说:

这两年我过的很舒服,但最近一段时间,我自己对我过去两年的工作状态做了反思和复盘,过去的两年是不是过于舒服了?

每天虽然依旧很忙碌,但是似乎缺少些挑战。我才31岁,还不需要养老,还算年轻,还算是处于可以继续折腾的黄金年纪。所以开始组建团队创业。

你看,所有优秀的人,都追求增长性,可能是财富,可能是成就感,可能是生命状态。

再回头看李雪琴的这条微博:

“老是有人跟我说,

你都考上北大了,你层次不一样。

哪他妈不一样,北大怎么了

念了北大就不能当一个low逼了吗

念了北大就不能当一个废物了吗”

一个人不会无缘无故的发这种微博。

一个人能考上北大,不管怎么说,她都是一个对自己要求很高、期待很高的人,是一个对持续增长性有要求的人。

当她反问“念了北大就不能当一个low逼了吗,念了北大就不能当一个废物了吗”时,一定是“增长性”暂时受阻了。

02 持续性积极,间歇性丧,没有人会在持续增长中丧,但也没有一种增长性是永恒的

认清丧的来源,才能更好的驾驭丧。

还是以李雪琴为例。

2013年,母亲觉得她很成功,但她自己不觉得,因为她虽然被北大新闻学院录取了,但她想学的专业是中文,但中文系在辽宁只录取一个人,是辽宁省文科状元。

2017年,大四,感情出了问题,学业也不顺,所以患上抑郁症。

李雪琴去纽约大学读教育学研究生。她想赚钱,在中国做线上教育赚钱,但纽约大学教的是如何在纽约教英语,她有一丝崩溃。同时,异国他乡,她化好妆,穿着优雅,踩着高跟鞋,去参加“北大纽约同学会”,却被每一个人忽视。

2018年,9月,李雪琴因为喊话吴亦凡,火了,爆火。

2019年,8月,喊话吴亦凡热度退潮,李雪琴危机了,内容如何延展?商务资源如何拓展?

2019年,她做内容创业,脑子里想了很多赚钱方式,开广告公司,做广告导演,做一档访谈节目,拍一个《东北一家人》一样的短剧等等,成立公司后,她不得不在自己的视频中插入更多广告,支撑公司运转。

2020年,李雪琴的短视频数据剧烈下滑,618电商大促,她一个广告都没接到,无比焦虑。

2020年下半年,李雪琴因为脱口秀大会,再次爆火。

你看,李雪琴这个人,其实是一直想让自己“不断的更上一层楼”的,而且她对自己要求极高。

很多人没有李雪琴这种极高的自我要求,对应的出现的丧也没有李雪琴大。

因此,她的丧,不是那种真正觉得活着没意思,不想奋斗,不想积极,不是那种可以接受自己一事无成的丧,不是那种接受自己做个废物、做个low逼的丧。

谁会在事业蒸蒸日上的时候丧呢?

谁会在连续的升职加薪过程中丧呢?

谁会在自己可以驾驭自己想做的事的时候丧呢?

没有人会在持续的增长性中丧。

但话又说回来,不存在一种增长性是永恒的。

李雪琴的短视频数据不会永远增长,增长到一个瓶颈能保住不下滑就不错了。

就像微信从2012年的一亿注册用户到2020年的12亿月活一样,8年高速增长,但不会继续增长8年。

微信不会放弃增长性,所以它找到新的增长性,疯狂推视频号。

李雪琴在任何一个阶段的丧,也都不会是放弃向上、做个废物的丧,丧完了,她会继续寻找新的增长性,也正是因为这样,过去这些年实际上她是越来越优秀,事业越来越好。

这种丧,是在持续向上的生命里,间歇性的丧。

因为生命天然就是一种向上的力量。

但是,这种持续向上,一定不是一条斜着向上直线,而是斜着向上的波浪线。

斜着向上的直线:本质是每一个阶段、每一刻都在增长,但这是不可能的。

斜着向上的波浪线:是指整体向上,但在整体向上的过程中,有低潮期,有瓶颈期,有蓄势期,重启期,所以生命就是在起起伏伏中持续前进。

所以,我们是:持续性积极,间歇性丧。

03 丧一丧,没关系,丧不是洪水猛兽,它甚至有时是朋友

每天满满的正能量,太难做到了,大部分人经常会有丧的时候。

有些丧:

是有意义的工作中无意义的成分;

是喜欢的生活里不喜欢的成分;

是有价值的事业里没价值的成分;

也有时,就是累了,日子太紧了。

朋友前几天跟我说遇到职业危机了,很丧,我说,都大半年了才遇到职业危机,挺好的呀。

他说:不是,之前也有过几次,都自己化解了。

那就对了嘛。正常人,谁不是时而职场危机,时而觉得人生没劲?

我觉得有丧的时候,才是合理的。我也经常丧,频率还很高。而且我也不遮掩着,有时候我在办公室说,唉,我不想上班了,今天太没感觉了,没劲。

同事说老板你咋这样。

哈哈,我能咋办,我就是丧了,没办法正能量,让我丧一会儿呗。

有时候也会跟同事,就“活着有没有意义,这么奋斗有没有意义”展开讨论,很多时候也会达成共识,没意义。

可是转头还是积极工作干事。

我有时候去做直播前,想把门砸了哈哈(想想而已),正式开播说第一句话前,我要让自己笑一下,告诉自己满满正能量,然后确实就可以满满正能量讲完。

但关掉退出后,就瘫坐在哪儿,只想刷刷抖音,面无表情的看着抖音里给我表演快乐的一个个博主,然后回过神来:耶,又完成一次任务!

为啥呢?没意义你也没办法啊,比如你可以接受去做一个流浪汉么,退出主流价值观的评价体系,退出市场竞争?你做不到啊。做不到就别废话咯,还是得干。

那心里怎么化解呢?

其实很简单,我会跟朋友说,咱们不去想大而空的事,咱们其实都是活在一件件具体的事情里,所以不要老想人生有没有意义,多聚焦在具体的事情上。

人的开心和不开心,都是因为一件件具体的事情。放在整个宇宙里,人这百年算个屁,咱们操心这么大的命题干啥。

想想具体的快乐,我还想以后建个滑板场,我想多玩几种摩托车,我想把家里的樱桃园修整的更美点,再挖个大水塘多养点鱼,我还有好几个主题的书想写……

有开心的事,有喜欢的事业,人还是会丧。

丧很多时候就是累了,遇到困难了,要让自己缓一缓,没事。

李雪琴说:年轻人,在网上都很丧,但现实里又很积极,努力工作,想升职加薪,想更好。我们不会一直丧,年轻人的丧是在像陀螺一样的节奏里的歇一会儿,不能说每一次胜利的终点就又是起点,我这事干完了,我歇会儿不行嘛。

一个人整体上是积极的就可以,丧是中间的调节。一个人24小时365天积极,太难了,一个人一直丧,当然很危险。

我一直接受丧这件事,丧不是洪水猛兽,它甚至有时是朋友。

丧不可怕,丧一丧,没关系。

2021新商业江湖,给企业家五个忠告

来源:穆胜

核心观点

  • 红利期已过,资本开始涌向真正的确定性。
  • 所谓消费升级或降级都是幻象,本质在于企业的战略内核。
  • 年轻化消费市场里“新江湖规矩”,让“超生态品牌”迅速崛起。
  • 现在的平台建设者,更需要的是终局的洞见和过程的强势。
  • 用资本杠杆做队伍建设,才能不错过转瞬即逝的商业机会。

我想谈点新东西,主要涉及投资风口、消费趋势、品牌增长、平台建设、队伍建设五个方面。经济寒冬因为疫情而加剧,不确定性增加,这几个方面都有些新认知需要迭代。

忠告一:投资风口——不确定性时代真正来临,资本收缩聚焦,开始关注真正的确定性。

在过去几年,我们一直在经历经济的红利期,这种红利大多是互联网经济带来的。面对若干突然涌现的大赛道,头部资本的方式简单粗暴,形象点说是“一大把飞镖”抓起来往靶盘上扔,最后有一个射中就赢了。

他们可以这样赌,头部资本有两个优势:一个是大资金会主动找过来,另一个是好项目会主动找过来。他们算的是概率。

其他的资本可能没有这种优势,那么,创始人就需要打造个人IP,不断出去参加活动、做演讲。这样的目的也是为了获得资金端和项目端的优势,在概率既定的情况下能够捕获到好项目。

其实,IP化之后的投资人可能会有“光环效应”,被投者误以为他们能带来多少资源,能够点石成金。

但我认为这种想法不靠谱,投资人最好的资源其实应该是他的人品,还有就是他们能给项目带来的认知启迪。项目能不能做起来,主要还是靠创业者。

如果不是头部大资本,我们手中的“飞镖”可能就有限,再加上互联网经济带来的红利已经被开采殆尽了,靠谱的“靶盘”也不多了。那么,应该往哪个“靶盘”上扔呢?

来看几组数据:

一是整体的投资走向。截至2020年11月16日,2020年国内共发生803起投资事件;IT、互联网、医疗健康三个行业占据了全年投资事件的半数以上。在互联网时代,IT和互联网行业受到资本追捧是毋庸置疑的。而医疗行业本身是热点,新冠疫情这个黑天鹅事件更是让这个赛道炙手可热。

图1:2020年整体投资走向

资料来源:投资界、穆胜企业管理咨询事务所

二是头部资本的投资走向。头部的十大投资公司(IDG投资、红杉资本、深圳创投、高瓴资本、GGV投资等)2020年共计投资50笔。呈现出的规律与投资行业全年投资走向相符,同样是以互联网、医疗健康、IT三个行业为主,但仓位更重,三者共计占比达70%。

图2:2020年头部机构投资走向

资料来源:投资界、穆胜企业管理咨询事务所

三是成功上市的公司。2020年,共有480家企业成功上市;其中行业占比较多的分别为机械制造、医疗健康和光电设备,总占比近40%。实体经济往上走的趋势还是比较明显,经历了互联网浪潮,投资重新涌向实业是一个值得重视的趋势。

图3:2020年成功上市的公司

资料来源:投资界、穆胜企业管理咨询事务所

四是二级市场上的交易。与一级市场情况类似,2019-2020年,电子、医药生物和计算机(IT)行业在二级市场上也是资本热捧的对象,位列成交金额前三。医药生物行业在这一年间涨幅高达110.2%。这个就不多说了。

图4:2020年二级市场交易额

资料来源:投资界、穆胜企业管理咨询事务所

上面是客观冰冷的数据,但我们却可以把几组数据联系起来,发现三个趋势:

其一是硬核科技。以硬核科技为主的IT、电子(5G、半导体芯片等)等产业既是风口,也是资本进行避险的有效手段。

其二是医疗健康。医药生物本来是重科技含量的,本来就是大赛道,新冠疫情这只黑天鹅又让这个赛道有了进一步的热度。

其三是线上线下。这个趋势大家要特别注意,从上面的数据可以发现,互联网依然是投资热点。但我要提醒的是,纯线上的互联网企业已经未必是一线热点了,这是个很大的变化。

过去,资本青睐飘在线上的公司,这是为了避免某些线下企业通过造假、刷数据等形式做出来的“伪线上化”,而且真正线上公司的ROI是很好看的。现在,资本开始重新关注重资产、有线下的互联网公司,因为互联网经济走到现在,没有线下的重资产投入,也是无法实现服务闭环的,尤其是对于一些重型交易或需要送达性的交易。

还有一个可能更加重要的原因,就是这样的公司有“根”,可以在不确定的时代实现避险。各位深耕线下的朋友,你们很有希望。

总结起来,资本在这个真正的不确定性时代开始不再浪投大赛道,而是关注真正的确定性。即使大资本也无法回避这种趋势,小资本更只有聚焦才能存活。

这种确定性被他们视为真正的稀缺价值,大家为了守望这种真正的价值,愿意付出更多溢价,愿意更加地“长期主义”。

忠告二:消费趋势——没有所谓消费升级或降级的趋势,我们看到的现象,都是“战略内核”成功后的结果。

这几年我们一直听到“消费升级或降级”这类观点,于是很多伙伴问我——当下的消费趋势究竟是升级还是降级?这里我就一次性解释了,还是用数据来说话吧。

首先要强调的是,消费仍然是促进经济的主要驱动力,但消费空间被挤压,增量有限。从数据上看,2010年之后最终消费支出的拉动基本都高于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基本在0轴上下波动。

图5:居民消费对GDP增长拉动逐渐明显(单位:%)

资料来源:Wind,中山证券研究所

再看居民可支配收入,城镇、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表现上均有增加,感觉市场潜力肯定还是在的,但剔除了价格因素后,居民可支配收入则是略微下降的,这可能值得警惕。

而且,这种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居民举债进行消费,体现为储蓄率持续降低和杠杆率持续提高。所以,我们面临的消费市场整体上是有缩量的。

图6: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对比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穆胜企业管理咨询事务所整理

说到这里,就有必要再分析一下消费指数,我们发现,整体居民消费指数也向下走,进一步验证了寒冬等宏观因素的影响,但农村消费却往上走,似乎大有可为。

所以,看待消费市场不能光看整体,这里是结构性的调整。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很多企业深耕下沉市场,这里面潜力实在太大,而且近年来还有增速上升的明显趋势。

图7:2015-2019居民消费指数同比增长率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穆胜企业管理咨询事务所整理

这种消费市场的结构性调整还体现在居民收入结构上。我国居民收入的结构逐渐走向两端分化,呈现M型,在两端都有大量机会。

如果将收入分为五个等级,可以发现中间部分的群体随着可支配收入增长的放缓,消费能力开始出现下降。这部分中等收入群体的消费能力下降至M形的右侧,仅有少数中等收入的群体能升至M形的左侧。这说明什么呢?说明我们生意的定位必须要更加明确,用模糊产品去打群体红利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图8:全国5类人群可支配收入增长情况(单位:%)

资料来源:Wind,中山证券研究所

整体来看,似乎不是需求侧的消费能力不行,而是供给侧不行,没有开采出市场的消费潜力。我的建议是,在这个变化的市场里,各位企业家务必明确自己的“战略内核”。这是我去年就提到的,今年我再基于消费趋势的变化来提醒各位。

所谓战略内核,即企业瞄准什么垂直细分“灯塔用户群”,以什么核心能力为基础提供解决方案,以至于让其他竞对进入后,80%以上都会死掉。

但遗憾的是,大量企业是没有战略内核的。根据穆胜事务所最近做的一项调研,在428家样本企业里,有67%的企业都宣称自己是“量价并重”,而明确自己的产品战略是走量为主还是关注溢价的企业分别只有15%和18%。

一般的观点可能认为,量价并重像是一种更加平衡的产品战略。但在残酷的商业竞争中,企业受到资源和时间两大限制,量价并重很难实现,更像是一种在战略上的“纠结”。

我一再强调,战略就是“做什么,不做什么;先做什么,后做什么;重做什么,轻做什么”。战略内核是原点,而战略是基于原点的布局,这是一种“饱和攻击”的思路。

顺着这个思路,如果一个企业在耕耘市场多年后,没有实现“品类击穿”“区域击穿”“客群击穿”等效果,他们的战略一定是不成功的!

一定要记住,在这个消费结构迅速变化的时代,聚焦者胜,定位模糊者死。

当然,要求聚焦也不是要你们放弃其他的市场,聚焦的是灯塔用户,他们可以照耀其他的市场,聚焦的是核心能力,这种能力也是可以延展的。

战略内核可以扩大,但一定是核心能力强了之后才可以覆盖其他客群,千万不能将自己的野心作为核心能力去覆盖不聚焦的大客群,企业家这样做是属于低级错误了,还挺油腻的。

所以,我们在座的企业家们,是不是应该审视一下自己的战略内核?

其一,我们有核心能力吗?这里的核心能力要求更高:一方面,不是要求没短板,而是要求没短板基础上还有长板,不仅要有长板,还必须要比别人长很多。

另一方面,这种能力不能依附在老板或能人的身上,而是务必要转化为“组织能力”,否则就不能在变化的市场内找到好机会,将优势变成胜势。

其二,我们有没有瞄准灯塔用户的客群?市场在变化,高端消费群和低端消费群两个“红利池”都有变化的需求,定位模糊的老牌企业很容易掉队。

你们注意到没有,现在网络的梗特别多,这种对于某种文化信号的一呼百应也体现在消费趋势上。重新被划分的市场里,没有满足的需求还挺多的,如果能够瞄准灯塔用户,用他们想要的方式抛出产品,一个品牌是有可能迅速崛起的。这个我下面会详细讲到。

忠告三:品牌增长——“超生态品牌”飞速崛起,谁先领会年轻化消费市场里的“新江湖规矩”,谁就有可能一飞冲天。

我们发现,最近的消费市场上,出现了若干现象级的品牌,如元气森林、泡泡玛特、喜茶、钟薛高、名创优品、完美日记等。我将其称为“超生态品牌”,他们普遍具有三个特点:

一是估值夸张,市盈率、市销率高于同行业的传统对手若干倍。泡泡玛特上市前在一级市场的估值已经达到25亿美元;元气森林2020年C轮估值20亿美元,也差不多;喜茶2020年3月估值超160亿人民币,折算为美元还是差不多……这类估值也活活气死好多的平台。

二是增长迅猛,他们爆发力十足,30%以上的复合增长率都算是最低水平了。泡泡玛特的营收和利润增长都是井喷式的,而元气森林在今年上半年营收环比增速都在40%以上,最高峰达到200%以上,让人咋舌。

图9:泡泡玛特经营分析(单位:百万元)

资料来源:泡泡玛特招股说明书,穆胜企业管理咨询事务所整理

图10:元气森林2020年上半年营收增长趋势

资料来源:穆胜企业管理咨询事务所整理

三是影响巨大,他们往往能够重新定义一个市场,甚至能够带起一种文化。泡泡玛特用盲盒和IP重新定义了玩具市场,带起了一种“萌文化”;而元气森林,重新定义了饮用水市场,将日本的低糖饮料文化引入中国;喜茶则是重新定义了奶茶的市场,在他们之前,花几个小时排长队买一杯奶茶是不可思议的,现在茶颜悦色等品牌的排队,都是喜茶开启市场心智之后的延续……

各位想想,这些品牌的崛起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我们的创业逻辑可能要变了。

原先,所有的创业者都告诉我,我们是大赛道,以后要做大平台,还要做生态。做茶杯的都想在杯身上装块屏幕,要做APP;做内衣的也想在上面加传感器,也要做APP……他们的目的无非是为了黏住用户,获取用户的终身价值。在他们的眼中,他们都可以做平台,都可以有流量,还可以基于自己的流量搭建生态。

这样的想法很自然:一来平台可以一统天下,是生态的底层,可以获得最大的利益空间;二来平台拥有最大的议价能力,可以任意宰杀平台上的品牌。

但这种想法是错误的,而且我也要提出一个大胆的推测——不一定做平台就是最好的前途,未来,做“超生态品牌”可能是另一条突围之路。

大家试想,如果一个高档Shopping Mall没有爱马仕和LV,是不是会让人觉得差点意思?如果一个商圈没有星巴克和无印良品,是不是也会让人觉得差点意思?

本质上说,平台或生态也需要这些品牌来成就自己,这些品牌不仅可以在与平台的博弈中依然占有优势,也会因为自己强势的品牌力而具备跨越不同生态的生存能力。

当然,强势品牌在过去并不具备完全的超生态生存能力,他们对于大渠道始终还是有一定依赖的,所以,他们的估值还是传统PE,他们的增长也没有那么强的爆发力,他们也没有重新定义一个市场。

现在“超生态品牌”不同,他们在互联网的世界里如鱼得水,他们自己建自己的主场。

我的团队也复盘了一下这些超生态品牌的成功,我们发现了以下的共性:

其一,针对“新细分赛道”,即前面说的精准定位。这些赛道有的是自己想出来的,像喜茶和钟薛高;而有的则是利用了国内外市场之间的“信息代际差异”,例如元气森林利用了日本已经流行的低糖饮料市场,而泡泡玛特利用了在日本和港台已经流行起来的潮玩文化和盲盒文化。无论如何,这些聪明的企业都找到了一些与众不同的新赛道。

其二,针对“新市场”,即年轻用户群。这部分人不会遵循传统市场的市占率格局,他们希望有自己的选择,传统的产品对于他们来说也过于老套,他们不屑。

其三,嫁接“新文化”,即赋予产品重新的定义。一方面,他们在产品内涵上高度重视“IP价值”,如泡泡玛特运营有85个IP,包括12个自有IP、22个独家IP及51个非独家IP。其中,最大自有IP Molly 2019年卖出4.56亿元。另一方面,他们在产品外观上高度重视“颜经济”,元气森林的日系风格设计感强烈,在货架上一目了然,喜茶在产品设计上投入大力气,同样让人眼前一亮。

这些外观和内涵上的与众不同,给年轻用户群一个强烈的暗示——这不是传统的产品,这是属于我们的个性产品。

其四,利用“新渠道”,即通过各种手段接触想要接触的精准用户。这些企业基本都是线上线下两头走,而且在投放上一掷千金。在线上,他们请代言人、高价冠名节目、全网种草等;在线下,元气森林大力进入新零售渠道,泡泡玛特布局智能终端,喜茶的线下店完全基于数据排产,甚至还有智能货柜等新鲜尝试……

各位记住,他们的这些一掷千金不是“赌”,而是由精准数据支持的,这和传统企业是根本的区别。也就是说,这些“超生态品牌”之所以能够“超生态”,是因为他们已经是高度数据化的企业。

有人也许会问,这一轮的“超生态品牌”和上一轮互联网热潮中的雕爷牛腩、黄太吉等有什么区别。我想,区别在两个方面:

一是在上面的“四新”上,新的“超生态品牌”做得更实,更聚焦,而不是仅仅基于互联网初期的普惠流量红利做传播,所以才具备了估值、经营和文化带动上的爆发力。

二是在背后的品质上,新的“超生态品牌”做得更实,元气森林、喜茶、完美日记等对于供应链控制都有异乎寻常的执着。一个企业之所以能够持续盈利,最终还是看产品。

忠告四:平台建设——做平台的机会已经不多了,剩下的都是乱战江湖,且时间窗很小,如果有对于终局的洞见,过程中的强势未尝不可。

说了品牌,我们再谈谈平台。

互联网就那么几种平台,现在基本都有BATM四大巨头在把持,地位相对牢固:实物电商是阿里;游戏和社交是腾讯;非实物电商是美团;信息流是字节跳动。

此外,不仅有二线选手如拼多多、京东、百度等在冲击在位者,一线巨头也开始杀入了对方的阵营,阿里有著名的反美团三件套,腾讯开始做信息流、投资电商,字节跳动开始做游戏和社交…….

对于这些江湖,大家基本别去想了,已经尘埃落定,再有格局的变化也与大家无关了。以前还有不知天高地厚的创业团队号称要拳打阿里、脚踢京东,现在大家都酒醒了。

现在如果要做平台,只能是出现在一些重度垂直的领域。而对于这些领域内如何打造平台,我现在有点不一样的认知。

以前,我认为所有的自营转平台都很难成功。因为自营自己就是最大的商户,在做平台时必然会将资源向自己倾斜,也就无法公平地扶持平台上每一个商户。一旦这种公平性受到破坏,平台就不可能成立。

我也认为,做平台不能过于强势,应该是一种极其友好的界面,让商户都可以“零摩擦参与”。

现在,我发现两个逻辑都要纠正。

第一,如果自营愿意“自杀重生”,如果有这个大格局,平台也是有可能成立的。第二,如果有对于终局的洞见,在过程中的强势未尝不可,菩萨心肠也可以用霹雳手段。

当然,这两个纠正的逻辑都要求老板是“极品”,拥有极大的“格局”,这在现实中是很少见的。

我尤其想谈谈第二点。

大家不妨想想,如果你们面临一个极大的赛道,现在行业里的局面是小、散、乱,CR值(市场集中度)极低。你会不会想要做个平台,整合那些大小商户,把它吃下来?

这个问题几乎没有争议,大家都是企业家,企业家的一个特点就是“贪”,当然,我这里是褒义的,意味着对于市场机会的贪婪。

你如何把这个市场吃下来呢?一种方式是建立一种相对友好的界面,用朋友的方式拉商户入伙;另一种方式是用自己认为合理的标准实现强势整合,换句话说,自己定义平台上的公平,强势地拉商户入伙,不行我就打掉你。你们愿意选哪种?

这里大家就有分歧了:第一种速度慢,但风险小;第二种速度快,但风险大,且需要用大资源,另外就是感觉没有那么“平台”。根据我的观察,大多数企业家还是偏保守,愿意选择第一种。

正因为选择了第一种,所以他们在运用资本上,也是比较保守的,不敢运用“重型火力”。其实,这种保守也只是表面现象,本质上是因为没有看到行业的“终局”,正因为心里没底,所以不敢出招。

这种“不敢出招”直接导致了行业效率很难提高。标准化带来效率,而如果不敢强势地推动标准化,非标准化基础上的再多赋能也会被商户认为是花活、隔靴搔痒。

大商户不和你玩,中小商户现实得不得了,他们对于标准化没兴趣,对于标准化基础上的效率提升,也看不到那么远。人家的几个问题是,能给免费或低价流量吗?能给独家低价货源吗?

这里,没有远视和强势的统领者,平台根本建不起来。他们需要用自己的远视看到未来,再把标准强势地推下去。所谓平台,规定动作必须标准化,自选动作可以百花齐放,千万不要认为有一点的标准化就不够“平台”,这是错误的。

近段时间我们研究美团很多,王兴显然是极少能看到“终局”的一类人。

美团原来是一个B2C的企业,而且是偏需求侧SNS基因的企业,而现在则是个S2b2C的企业。这么多年以来,美团对上游的供应链有布局,对下游的零售端有布局,对平台的IT底层有布局,无论是自建还是并购,无论是直投还是用龙珠资本来投,他们一直在像搭积木一样搭建自己理想中的“终局画面”。

当前,美团的生态已经极度丰富,甚至还有做餐饮人才招聘的项目。

在搭建平台的过程中,王兴极其强势,但这种强势很有效。例如,在打造IT底层的过程中,美团采用了几步走的策略:先是扶持若干参股企业,对其中表现好的再控股,然后再全资收购。用资本方式实现整合的动作非常的快速犀利。

最近我们也研究字节跳动,张一鸣这个企业家也值得关注,在他的身上同样有看终局的特征。

字节跳动布局信息流,以算法为基础做APP工厂,也是因为强势的算法底层统一了平台规则。各个APP搭建的平台上,信息提供者们才能百花齐放。

前段时间字节跳动杀入了游戏行业,我提醒过业内的企业要注意这个有钱有流量的潜在对手,但对方不以为然。好吧,我祝福他们。

说到这里,我想提醒各位,中国最牛的互联网公司根本不是BATM,而是一个叫做饭否网的企业。这个企业是在王兴做美团之前创立,而张一鸣正是这个企业的技术负责人,一个企业同时走出了互联网四大巨头半壁江山的创始人,确实牛!

忠告五:队伍建设——机会主义嗅觉的变现依然有空间,要有明确的人力资源战略,用股权杠杆快速搭建核心团队,短平快地捕捉市场红利。

最后,我想谈谈各位的业务战略和人力资源战略的问题。

我们的企业家在经营过程中大多是一刀一枪去拼,干的都是苦活累活,现在最好能够学会使用巧劲。所谓“巧劲”,有点机会主义的意思,但这种机会主义指的是迅速抓住机会,和长期主义并不冲突。

值得警惕的是,很多企业家正在用情怀和战略定力来伪装自己的“笨重”,记住他们只是认知水平不足,只是“笨重”。

我们这里的好多企业家,都说自己要做一个百年基业,但我觉得大家在心理上并没有做好类似的准备,“活下去”还是大家的第一诉求。这没什么可耻的,很多时候,大企业家口中的愿景和使命都是在自己企业做大后的一种“事后总结”,文宣系统再上上价值,大可不必信进去。

我们的一项调研也表明,产业初生期的红利依然存在,劳动密集型企业也能分到一杯羹,中国依然有可观的抢滩期市场,比的是“机会主义嗅觉”,不是硬实力。初生期高获利的第二象限内,劳动密集型企业占50%,而在成熟期低获利的第三象限内,智力密集型企业也占33.33%。

图11:样本企业所处行业获利及成熟状况

资料来源:穆胜企业管理咨询事务所

如果撕下了情怀和战略定力的伪装,我们不妨仔细想想如何去看到机会和变现机会。其实,企业家能捕捉到机会,是个本事,是个天赋(gift)。我感觉,企业家“浪”一点是应该的,因为不浪的话就是职业经理人了。

如果企业家本身没有认知水平,那么就没必要往下听了,我们很难短期内就改变企业家的认知。如果你的企业在十年前就是1个多亿的规模,十年后还是没有变化,那么,可能要从自己身上找找原因。

我们这里主要解决的是,看到业务战略方向后,如何去落地战略的问题。

业务战略应该是由人力资源战略提供支撑,说来说去,企业基本就只有两种人力资源战略。

图12:人力资源战略

资料来源:穆胜企业管理咨询事务所

第一种是激励型人力资源战略。也就是用股权、期权、虚拟股等高激励把成熟的人才招过来,简单的融合之后释放高位价值,追求来之能战、战之能胜、胜之能好,类似小米、海尔、万科都是在使用这种模式。

雷军在最开始做小米的时候,就定下了一个人力资源战略——找高手、打群架,他用股权激励的方式绑定了一群干将。小米的股权激励涉及范畴广、行权条件低,可以说是真刀真枪地做激励。小米上市后,大多数员工都分得了实实在在的利益,大家都感叹没有白跟雷布斯。

第二种是赋能型人力资源战略。也就是企业自己做标准化、做知识管理、做人才培养,一点点地打磨出组织能力,类似中海地产和海底捞都在使用这种模式。

使用这种模式的企业未必给出高薪酬,通常激励只是中游水平,但他们培养人才的效率特别高,人才的出成率高、成长很快。他们也不怕人才被挖走,因为会有更多的人才顶上来。

我们的调研数据也显示,大多数企业的人力资源战略是缺位的。仅有一半的被调研企业表示有明确的人力资源战略。

而在我们对此类企业进行抽样访问时,却发现有90%以上的样本都不能明确给出自己的人力资源战略。综合来看,仅有4.32%的企业有明确的人力资源战略。

我们在座的企业家怎么选呢?这里我就把话说开了,我们中的大多数都不适合赋能型人力资源战略,大家基本都没有那种耐心。如果考虑这个要素,再结合前面谈到的机会主义嗅觉依然有空间,那么采用激励型的人力资源战略就势在必行了。

说到这里,问题似乎简单了,各位企业家都去做股权激励嘛。但问题似乎又没那么简单,我们的调研数据显示,只有49.07%的企业有明确的股权激励计划。而在这些企业中,有23.3%的企业股权激励使用得非常好,不但覆盖范围广而且激励作用明显。综合来看,在所有企业中,只有11.45%的企业可以用好股权激励。

股权激励的作用已经无需多言,但大量企业依然对此态度暧昧,而且走上股权激励的企业里,似乎还“两眼一抹黑”,可能是跟风上马了股权激励。

这些现象的背后,既不是老板没有胸怀,也不是缺乏技术支持,企业缺乏明确的人力资源战略,习惯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才是问题的根源。

我的建议是,各位面对迅速涌现的市场机会,路子一定要野一点,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有好的人才,想清楚了要人家做什么,就一定要用现金+股权把TA抓进来;如果好的人才不为所动,依然要留在原来的团队,就用现金+股权把他们的团队撬进来,TA不肯走,多半证明TA的项目还有点价值。甚至,对于行业上下游的战略合作伙伴,也可以使用股权的杠杆。

我想说的是,股权是很珍贵,但如果用在关键的人身上,就很划算。不要怕用股权绑错了人,我们有大量的技术手段可以把人才套住、保护企业的利益,这个各位完全可以放心。

当然,我们不是要帮企业欺负人才,而是要让大家双赢,反之,如果企业把股权捏死在手里,最终就是员工和老板双输。

小蜜蜂云工作帮你的公司“变”个样

在今年的疫情期间,因为暂且没有找到合适的药物能够有效的治疗新型肺炎,所以为了保证个人的生命安全,国家也要求我国居民尽量不要外出,以保证个人的生命安全。在这一前提下就直接的导致绝大部分的人民是无法到办公室进行日常的办公。这也间接的影响了绝大部分公司的业务无法正常的运转下去,收益也得到了极大程度的影响。更有甚者一些底蕴较低的公司,直接就无法正常的运转下去导致公司宣布破产,造成待业人群增多,就业率下降,经济水平降低等严重的问题。

     当然,问题出现就要解决问题,掌握好主动权,所以远程工作这一新型的工作方式也出现在大家的日常生活中。给我国的劳动者也带来了一种新的思考方式。当然各家企业要更早发现远程工作能带来的好处,诸如谷歌已经宣布至少让员工在家办公到明年七月份,苹果公司的CEO库克也明确表示,在疫情期间远程工作所表现出来的优秀的特征已经能够打动他,打算将公司未来的业务有一部分将用来做远程方面的业务,推特和FaceBook也已经明确表示未来会逐渐让员工进行远程工作。这些都是在互联网方面具有一定话语权的公司,他们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决定,是因为远程工作出现之后所表现出来的优势,好处,已经足够打动他们做出这样的决定,远程工作有着独特的特点吸引他们做出这样的决定。

    公司的组织架构,绩效,奖金,工作模式都已经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那些大的公司,能够让一种新型的工作模式融入其中,甚至将未来的主要工作模式定调为远程工作,做出这样的决定是因为什么呢?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提出了“废井田,开阡陌,实行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作之法”为主要的内容的变法。所以这些公司在已经形成体系之后,要做的就是“变”。没有什么是一尘不变的,“变”代表着创新,代表着无限的可能。那么能让如此之多的大公司将远程工作纳入到自身的体系中的远程工作有什么好处呢?

    1.降低公司成本

一些公司的位置几乎都处于各大城市的CBD中,而这里的房屋的租金也是昂贵的,可以算作公司的一大笔的经济支出,而且还不包括日常的水电费等。除此之外,按照法律,企业雇佣员工需要签订劳动合同,为员工缴纳保险,一些公司还会为员工发放奖金,以及基本的福利待遇等一大笔支出。而采取远程工作后,房屋的租金可以大大的节省,因为员工在家里或者其他的地方进行工作,同时也会节约掉水电等的重要的支出。

   2扩大人才资源库

不同地区内的人力资源是有限的,而且公司招纳人才通常是由公司所在地决定的,这就限制了公司招聘到优秀人才的几率。而远程工作则将人才招聘的范围扩大,甚至扩大到只要有网络的地方就可以进行招聘人才。同时也将公司的业务范围变得更广。

    当然除了以上的两个优点之外还有其他的好处比如提高员工工作效率,带来更多的思考方向等等好处。不过即使是这样,从现在的状况来看,随着我国的疫情逐渐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是远程工作似乎并没有被得到更好的应用。有一些公司可能是担心员工的出勤,绩效等问题。虽然我国的远程工作还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但是不乏已经有优秀的平台出现,目前小蜜蜂云工作是我国在远程工作方面做的比较优秀的公司,在上面可以轻松找到各种各样的远程工作,对于企业来说,小蜜蜂的远程管理系统真正做到了实时监管员工是否在“摸鱼”,也可以检测员工每日打卡签到,对员工的每日的效率自动生成一个效率分析表,以方便更好的管理员工,为企业起到在降低成本的同时,又可以增加员工的效益的效果。

     变这一个字说起来简单,但是真正做起来却很艰难,因为害怕出现难以预料的问题,导致自己的根基受到动摇,但是在现如今,各个行业都有做的最好的公司,除非出现什么问题,否则超越他们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现在契机已经出现,一种新型的工作模式出现,为每个人带来了新的思考,也为未来带来了无限的可能。

库克:远程办公行之有效 多种用工模式并行更能激发创造力!

美国ABC新闻网的数据显示,在2019年全球约有2000万人选择远程工作这种方式,在未来10年之后约有2.3亿人将会选择远程办公这种方式。还有一部分环保人士认为远程工作是发展绿色生活的一种必然选择方式,他可以减少人们在出门工作时产生的碳排放,也会节约一部分公司租房子的成本,在家工作,家里的私密性可以为员工带来舒适的工作环境,同时也会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增加,也会提高员工的创意。不过还有一些人认为,有些工作只可以在办公室进行,而且在办公室进行工作可以提高员工之间的团队凝聚力,也可以让员工在工作时更加专注。

     美国苹果公司CEO蒂姆·库克也曾经表示,他对疫情期间员工在进行远程工作的时候,其工作能力然让人印象深刻,同时会预计一些新的工作习惯即使在疫情结束之后也会继续持续下去。库克说苹果今年准时推出了Apple Watch和iPad苹果新系列的产品,由于疫情的影响范围较大,而且还没有一种药物可以对新冠肺炎有一个很好的治疗效果,所以大多数员工都会选择远程工作这种方式在家进行办公。而且库克明确表示,他并不认为在疫情结束后,会重新回归到传统的工作模式,因为他发现在实际工作中,有一些东西进行虚拟工作也非常好的。他说,目前已经有大约10%到15%的苹果员工已经重新回到办公室,而且他希望明年大部分员工可以回归到公司在硅谷的新园区。库克认为,他意识到,远程工作并不像在办公室工作一样,他还说,在办公室工作会激发创造力,比如在即兴会议期间。

     除此之外推特CEO也宣布了即使在疫情得到有效解除,员工也可以向公司提交申请永久在家里进行工作,不过维修服务器等需要在公司才能完成的工作,员工则必须到公司进行工作。而且,Facebook首席执行官马克·扎克伯格也预计未来5到10年内会有近半数员工转向远程办公。

      在今年疫情的这种大的环境趋势下,远程工作已经成为工作模式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随着这些科技巨头陆续宣布,有希望将远程工作这种方式继续进行下去,由此可见远程办公这种方式已经得到了普遍的认可。尽管远程工作不如在办公室工作那样可以提高团队凝聚力,以及在工作会议时可以能够激发员工的创造力。不过其存在的优势也是显而易见的,对于企业还会员工都有一些显而易见的好处。比如,降低员工的生活压力,因为有些员工需要找过老人和孩子,每天早上上班的时候就会显得特别着急,不过当可以进行远程办公的时候压力会自然而然的减少,可以等事情忙完之后在进行工作,减轻了一定的负担。同时也可以对家人进行更好的陪伴。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自己的生产力,比如在公司的时候会经常受到其他人的干扰,诸如八卦之类的,进行远程办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地方开始进行工作,这样工作效率也会得到极大的提升。

     根据斯坦福大学的一项调查研究,当提供远程工作的工人时员工的流动率降低了50%以上。同时也会省去企业在租办公室上所花费的一些成本。而且随着科技的发展新型的办公环境正在逐步取缔原本的格子间的工作模式,开放的工作空间,共享的办公环境正在逐年增长。2005年至今全球在家上班的人数已经上升了140%。而且盖洛普预测到2028年“80后”步入40岁的时候,全球将有73%的工作交付远程处理。

     远程工作虽然已经成为一种未来所必需的工作方式,不过有一些工作岗位并不能远程办公,还是需要回归到办公室进行的。正如谷歌的CEO桑达尔·皮尔斯所说的谷歌正在考虑一种全新的工作模式,将远程工作与传统的工作方式所结合,寻找长期远程工作选项。任何一种方式都有好处与坏处,传统的工作方式应用了这么多年也有其合理的原因只有将二者加一结合才可以得到更好的发展。将科技与工作加以结合不管是对企业、个人还是整个社会的发展来说都是必然,毕竟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随时随地,快速,长时间投入到工作之中这正是科技带给我们的好处,也是远程工作所被各大企业所认同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