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管理者如何带团队

新管理者在进入一家公司之后,面临的一个最主要问题,就是如何带好团队,相信今年有很多公司,都招聘了一批新员工,所以作为一个管理者,如何能够带好新招聘来的员工,是一门很深的学问,今天我们就列举几个企业管理者如何带队的方法。

1、妥善处理好团队中的人际关系

一个好的团队力量是集中的,是有凝聚力的,能让公司越走越远,而一个差的团队就如同一盘散沙,所以一个优秀的管理者,是能把团队员工的心聚到一起的,这里面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妥善处理好,团队中的人际关系,当团队成员出现了矛盾,以及不和谐的因素之后,作为管理者,要尽快的化解矛盾,处理这些因素,让整个团队能够重新焕发生机,保持高效的工作状态。

2、激励人心,保持高昂的斗志

一个好的管理者,还要学会如何激励人心,让团队中的成员保持高昂的斗志,这一点,对一家公司的发展是举足轻重的,如果一个团队当中没有昂扬斗志,那么这个团队是走不远的,所以管理者要学会通过多种方法,来进行员工的激励,使团队始终能够保持高昂的斗志。

3、惩罚分明

除了上面两条之外,一个好的团队管理者,还要对团队里面浑水摸鱼的员工,进行严格的处罚,这类员工如果长期不整顿的话,会对公司的生态造成很大的影响,久而久之,公司里浑水摸鱼的员工会越来越多,导致公司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最终就会被其他的同类公司所淘汰。

所以想管理好一家公司,是需要很多学问的,对于新的管理者来说,想要很快的管理好一家公司,并不是这么简单的,现在可以通过小蜜蜂远程招聘网发布招聘信息,在这个网站上发布招聘信息之后,网站会有专业的客服人员,为企业量身定制公司的管理方案,并且小蜜蜂的saas系统,还可以每天全程记录,远程办公员工的工作状态并录像,完成一天的工作之后,自动发送到指定的邮箱,让企业管理者轻松的带好团队。

网上兼职赚钱正规平台

现在网上的兼职工作是越来越多了,兼职工作一方面补充了人们的额外收入,另外一方面,由于平台过多良莠不齐,也导致了很多兼职工作求职者上当受骗,那么,有哪些兼职平台是正规的呢?今天就给大家介绍一个正规的网上兼职平台,小蜜蜂远程招聘网。

为什么小蜜蜂远程招聘网,是目前国内最大、最正规的网络兼职赚钱平台呢?

1.今年疫情之后,小蜜蜂率先与众多的优秀企业,进行长期独家合作签约,企业不乏有一些著名的互联网公司,和世界500强企业,这些优秀企业都在小蜜蜂远程招聘网这个平台上发布招聘信息,让求职者可以更加安心放心的,在小蜜蜂这个平台上找工作,整个找工作的流程更有保证。

2.独家的担保机制,让你工作无忧

小蜜蜂独家研发的双向担保机制,求职者无需担心领不到工资的问题,在这个平台上找工作,无论是优秀的公司还是普通的公司,都是需要率先将一个月的工资,支付给平台作为担保金,在求职者完成工作之后,担保金会自动发放,如果有了任何纠纷,还可以申请平台进行仲裁,所以不会碰到工作了拿不到工资的问题,真正实现了安全无忧,就安全性来说,比线下工作还要靠谱。

3.快速的匹配机制,助力快速找工作

无论你有什么能力,擅长哪种技能,小蜜蜂远程招聘网,都可以根据填写的个人简历,快速的为你匹配合适的公司,并将你的个人信息推送给公司,这种匹配机制能使求职者快速的找到工作,填好个人简历后,有时是公司主动与你取得联系,小蜜蜂远程招聘网上的工作岗位众多,适合不同层次求职者的需求,总有一款适合你,完全不需要担心找不到工作的问题。

现在网上做兼职工作,最正规的平台就是小蜜蜂远程招聘网,在这个平台上,可以轻轻松松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发挥自己的特长,实现在家办公,快乐生活的梦想。

带团队怎么样抓住人心

小蜜蜂远程招聘网,是国内优秀的在线招聘平台,它使很多企业,顺利招聘到了优秀的员工。招聘只是做好公司的开始,最重要的是在带团队的时候,能够抓住人心,今天我们就来讲一下,在线招聘怎样才能合理的带好团队,抓住人心。

抓住人心的几大方法

1、优秀的激励机制

老话说的好,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这句话放在公司上也不例外,一家好的公司,最需要做的,就是能够开出诱人的条件,有很好的晋升奖励机制,如果只是一味的,谈理想和共同的愿景,给员工开出来的薪资非常少,就很难做到抓住人心,因为现在房价也是非常高,很多求职者都背负了沉重的房贷,如果没有一个优秀的激励机制,很难让员工真正为企业效力。

2、良好的管理制度

在一家企业工作,最重要的就是抓好企业的管理,要兼顾公平,奖勤罚懒,企业必须有一套优秀的管理制度,对那些浑水摸鱼的员工,应该采取惩罚措施,对那些优秀的、为企业做出重大贡献的员工,应该敢于多多奖励,这样长此以往,才能让那些真正干事创业的优秀员工,觉得在这个公司,生活有奔头,前途是光明的,也就能真正的抓住人心,也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

3、共同的愿景

每一家伟大的企业,在刚创立的时候,可能开出的薪资都不是特别高,但这类企业都有一个特点,就是有一个伟大的管理者,他能找到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利益共同点,激发大家共同的理想和愿景,如果能找对这一点,就能够恰到好处的抓住人心,让员工和公司成为一个利益共同体,让公司成为员工的家。

现在小蜜蜂远程招聘网,正在发布招聘信息,有大量的各类远程工作岗位,开出的薪资非常优越,这样可以快速招聘到优秀的员工,小蜜蜂还有1对1的招聘指导,帮助企业解决在招聘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对企业进行管理方面的指导,助力企业带好团队,凝聚人心,实现企业的高速发展。

如何做好一名基层管理者

今天我们来谈一谈,如何成为一名好的基层管理者,现在有很多企业,都在小蜜蜂远程招聘网上,发布招聘信息,并成功的招聘到了优秀员工。但是在招聘完成之后,有很多公司却不知道如何能做好线上管理的工作,其实,想做好从一名优秀的基层管理者,离不开以下几点。

1、奖罚分明

在企业的管理过程中,奖罚分明是非常重要的,该奖的奖,该罚的罚,要做到是非分明,为什么现在,有很多企业效益低下,就是因为企业管理出了问题,很多基层管理工作者,没有做到奖罚分明,挫伤了很多优秀员工的积极性,优秀员工付出了努力,认真的工作,得到的待遇,还没有那些浑水摸鱼的员工多,这样长此以往,优秀员工会逐渐流失,企业也就丧失了活力,所以,对于为企业做出突出贡献的员工,一定要敢奖、重奖,在企业要营造这样一种氛围。

2、适当的激励

我们看到有很多公司,比如房地产销售公司,保险销售公司,甚至是银行的销售团队,在早上都会开晨会,共同呼喊振奋人心的口号,来激励大家,实践证明,这是切实有效的,所以这一点,也可以用在公司的管理当中,管理者应该采用适当的激励措施,让大家保持专注和高效的工作效率,持续的为公司创造价值。

3、合理的分配工作

一个好的基层管理工作者,一定是一个合理的基层任务分配者,他会看到每一个员工的长处和短处,来合理的分配任务,并最终按功行赏,能者多劳。最终帮助大家能够,更高效更专注的工作,这一点对于企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企业来小蜜蜂远程招聘网,发布招聘信息,除了能够快速招聘到优秀员工之外,企业还能够获得1对1的VIP客服指导,对于招聘过后企业的线上管理问题,客服都会给出专业的在线指导,帮助企业更好,更轻松的来线上管理员工,让企业的效益迈上更高的台阶。

阿里巴巴在家兼职

现如今云客服的出现,让很多不方便外出的人士,在家找到一个工作成为一个可能,像著名的网络公司阿里巴巴,就把很多工作岗位放在了网上,这里最有名的,便是阿里巴巴的云客服了,我们在阿里购物的时候,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当商品遇到问题的时候,就会联系在线的人工客服,这些客服大部分都是阿里雇佣的云客服。

云客服中有很多是属于残疾人,他们平时不方便外出,是阿里巴巴提供的这个网络平台,帮他们实现了在家工作的梦想,从事云客服这样的的工作,每个月能赚个两三千元,足够自己温饱了。

相信很多人,对阿里招聘云客服的渠道,非常感兴趣,阿里招聘云客服有两个渠道,一个是在阿里官方网站上,发布一定数量的云客服岗位,除此以外,大部分招聘云客服的工作,都放在了小蜜蜂远程招聘网上。

小蜜蜂远程招聘网,是国内最大的远程在线招聘平台,小蜜蜂与很多大型的互联网公司都有合作,在招聘云客服的时候,这些互联网公司,会优先考虑小蜜蜂远程招聘网这个网站,他们会把大部分云客服的工作岗位,放在这个网站上,如果感兴趣,就来小蜜蜂远程招聘网,在这里能找到云客服这样的工作。

对于很多像宝妈、残疾人这类不方便外出的人士,做这样的工作,是非常合适的,在家里就能舒舒服服的把钱赚了,现在小蜜蜂网站,招聘云客服的名额是有限的,如果对这样的工作机会,非常感兴趣,就一定要尽快行动起来,加入小蜜蜂远程招聘网这个网站,找到一份属于自己的云客服工作。

在小蜜蜂平台发布招聘信息的公司,全部都有雄厚的实力背景,完全不需要担心工资被拖欠的问题,可以在小蜜蜂官网首页,在搜索框里搜索客服,或者是云客服这两个关键词,就可以找到一大批与客服工作,相关的工作岗位,非常的方便,赶快行动起来吧。

公司员工规章制度10条

现在有很多公司,都把招聘员工的工作放在网上,并创办了很多的远程办公岗位,员工进行远程工作,也要采取一定的行之有效的管理规章制度,来确保员工在网上高效的完成本职工作,今天我们就整理了远程办公公司,常见的员工规章制度十条。

1、严明远程办公纪律,对员工奖罚分明,员工每天早上,应该按时进行远程办公签到,同时公司的基层管理人员,在一天的工作结束后,应该审核员工一天的工作成果,并向上级报告。

2、在远程办公期间,对公司有特殊贡献的员工,应该给予奖励,采用远程会议表彰,提高奖金等多种举措,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3、对没有按时进行早会签到,上班期间随意外出,以及不能按时按量完成工作者,扣罚一定的奖金。

4、员工在远程工作期间,有事应该向其上级主管部门进行请假,在获得批准后方可休假。

5、员工在远程工作期间,应该恪守公司的商业机密,严格不进行任何外传。

6、员工在工作期间,应该团结同事,在工作上有任何问题,及时向上级进行反馈。

7、公司客服部门,应该妥善处理客户的意见,并快速反馈到上级主管部门。

8、员工不得在远程办公期间私自离开,或者从事其它副业或兼职活动。

9、员工不准在上班期间,私自登录QQ,发微博以及玩电子游戏等活动。

10、员工应保证完成一天的工作量,并如期在网站上进行远程交付。

所以即便是在网上进行远程工作,也要有一定的规章制度,无规矩不成方圆,远程办公的兴起,给很多企业以及求职者带来了方便,如果没有一个好的规章制度,在家办公,就很容易散漫,没有效率,如果使用小蜜蜂远程招聘网的saas系统进行远程招聘,每天员工的签到以及全部的远程作业情况,都是可以实时监控并录像保存的,在一天的工作结束之后,自动生成的工作报告,会发送给指定的邮箱,让企业管理者完全安心放心。

这六招!轻松提高候选人入职率!

来源:HR从菜鸟到精英

先之岗位胜任力 专业能力

每次接完候选人的拒绝电话

或入职当天,候选人没有来

对于HR宝宝们来说

仿佛自己被整个世界抛弃了

欧耶,候选人终于入职了

今晚终于可以踏实睡觉了

结果,候选人入职的第二天他没来

第三天,他没来

第N天,他还没来……

于是,泪奔复盘

为什么候选人会拒绝我们的Offer呢

其实,Offer被拒是高度市场化的人才流通情况下很常见的现象,也是老板、用人部门和HR宝宝们非常大的痛点。

其中充满了人性的博弈、心理的解读、企业战略和用人策略的审视检讨、发展平台和薪酬水平的PK等等要素。

原因大致分为这几种

• 薪酬没达到期望值;

• 平台,晋升空间小;

• 原公司挽留,除了加钱,还有做生不如做熟的感情牌;

• 平衡生活和家庭;

• 其他更好的机会;

• 在接触的过程中,对面试官(HR/老板)不满意;

• 还有些比较无奈的比如说面试流程过长。

6招提高候选人入职率

知道了原因,就相对比较容易处理了,针对候选人拒收Offer的不同原因,我们要给出的相应的对策。

薪酬原因

在面试的过程中,需要和候选人沟通清楚他能接受的最低薪资和期望薪资范围。同时也要考虑到候选人的实际心理,希望跳槽能得到更好的待遇。有很多候选人在面试谈薪过程中,因为HR一直压价,当时表示接受。

可面试结束后,觉得这个数字离自己的预期太远,这时拒绝offer就是不二选择了。我们给出的薪资要和求职者的能力相匹配。

后期薪资沟通过程中,薪酬的计算方式也需要灵活化、多样化,比如说年薪、月薪等,增加谈判的技巧。换工作时,30%的薪酬涨浮是可以接受的,但有时需要候选人提供薪酬证明。

如果是因为我们提供的薪资没有达到候选人的期待而拒收offer,我们可以在了解用人部门的意图和薪资空间后,帮助候选人争取,或者和候选人说明原因,并描述工作内容和发展前景等。

职位定位没有达到候选人的期望

面试官要了解用人部门的需求,并了解用人部门给他制定的发展计划。还要梳理候选人在公司的定位,比如说,候选人面试一个岗位,title是副总监,他希望是总监。

如果通过沟通,发现这个岗位目前没有设总监的计划,副总监实际就是部门的负责人,岗位的发展方向就是总监或高级总监,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可以劝说候选人暂时接受副总监这个title。

候选人同时看多个机会

面试的过程中,我们也会发现候选人的手里有好几个Offer。这时,HR宝宝就要通过各种方法提高候选人选我们的几率。

比如,开诚布公的询问候选人手里有哪些Offer,但不需要告诉我们具体是哪一家公司,可以说一下公司的规模、市场定位和岗位需求就行,然后可以帮助候选人分析这些Offer的优缺点。

做这些分析不是我们的重点,在这个过程中,要重点阐述的是我们公司的优势、业务前景、岗位发展规划以及公司老板和同事对于候选人的认可。

从整个行业的发展方向分析,在目前的经济大环境下,其他公司与我们公司是怎么样的,这些都会提高候选人选择我们公司的几率。

候选人原公司给予升职加薪

如果候选人拿到我们的Offer,遇到原公司老板的升职加薪的挽留,要聪明的帮候选人分析,提醒他最初想离职的原因是什么。

最初跳槽的初衷是因为薪资还是平台或者其他原因,在原先的公司这种核心需求是不能改变的,或者我们可以联合用人部门一起,拿出更吸引人的亮点,打消候选人的顾虑。

对HR和面试官不满意

作为HR,我们需要专业、熟练和耐心,很多候选人与其说是在意钱,不如说是在意公司对他的态度。

比如,同样是月薪38K的Offer,一家是原本上限只能给到35K,你通过层层特批加到了38K,另一家的上限是45K,经过评估给出了38K。

在我们的实践中,超过7成的候选人会选择第一家,觉得第一家公司可能会对他更加的认可和重视。所以,我们需要对公司的业务和政策特别熟练。

比如候选人询问年假、档案存档、社保材料等问题, HR回答说要去询问一下其他的同事,让给候选人留下不专业的印象,也会间接的认为公司也不是特别的专业,给候选人一种我不信任你、不想和你沟通的感觉。

一个极具魅力的HR个人品牌,不仅对于招聘业务,甚至对个人职业生涯,乃至公司的雇主品牌都大有帮助。

针对直接爽约的候选人

候选人通过面试,确定入职时间的时候,有的求职者说要过一个月,因为和原公司签订的合同约定,我们都会表示理解。

期间,我们每隔一周就会邮件联系他,和他确认,他也一一回复,肯定能来。但是往往在最后的时间,我们却联系不到他,找不见人,爽约了。

短短几个小时的面试时间,不足以我们了解候选人,建议面试结束之后,启动背景调查,从不同的方面了解这个人,同时也要做好两手准备,不要在一棵树上吊死。

如何让员工自觉自愿、持续学习?

来源:布本知鱼

近来,有培训经理看了我们上篇文章就给我们留言了,说“培训部门真的是一个特别尴尬的部门,员工不配合、领导不支持,培训部门有时候真的很无力”。为此,我们做了一些思考,给出以下建议,希望对有同样困惑的培训经理有所裨益,帮助他们培养员工自觉自愿、持续学习的习惯。

激发员工的自我驱动力

自我驱动力就是自己跟自己较狠劲的精神。自我驱动力有两种,一是压力之下的自我驱动力,比如来自绩效的压力、家庭的压力、未来生存的压力等等;另一种自驱力来自于内心的责任与渴望,这种自我驱力是更纯粹的内驱力,是人因了内心的责任与渴望而一直坚持下去的真正动力。
企业的培训学习要在员工中间提升影响力,让员工自觉自愿地去学习,就需要找到触发他们自我驱动力的点,这个点可以是外在的压力,也可以是内心的责任与渴望。那么怎么找到那个点呢?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解决。
一是,发挥领导层的作用。企业学习从来都不应当是培训部门或学习发展部门自己的事情,需要企业各个利益相关者的积极配合,尤其是对员工有话语权和影响力的领导层:一方面来自领导的监督指导可以对员工学习有很强的督促力和指导力,比培训经理或学习发展人员追在员工屁股后面的啰嗦有更实在的效果;另一方面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领导层要对企业的学习培训起到以身作则的示范作用,打造企业的学习文化,让学习成为企业基因,注入到每一个员工的血液当中。
二是,关注员工的各方面需求,挖掘员工的内心渴望。这涉及到对员工的关怀,直属领导、学习发展人员等要多关注员工的生活工作状况,及时发现他们渴望掌握哪些技能,兴趣点在哪里,职业梦想生活梦想是什么等等,然后对症下药,以这些渴望为基础为其制定专属的学习计划。当然单纯依靠沟通交流,对业务繁忙的领导及人手紧缺的学习发展团队来说,实现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但是现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发展,为多维度了解员工提供了可能。比如布本知鱼可以同时从企业特点、团队需求、岗位地图、个人行为等9大类30多个维度刻画员工画像,并在此基础上对知识内容进行深度分析和理解,将有可能触动员工学习的知识内容,主动推送给每一个员工,帮助员工找到内心的渴望,并通过学习将渴望一步步落地到行动上。

帮助员工建立大的视野和格局

认知决定思维,思维引导行为,行为主导结果。一个人的成长上限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这个人的认知上限,想不到的肯定做不到,想得到的拖拖拉拉不去实践也不会有结果。
在企业学习中也一样,让员工养成自觉自愿持续学习的习惯,还需要帮助员工提升认知,建立大的视野和格局,更通俗一些的说,就是更新员工的思维,让员工知道环境是如何变化的,他需要通过学习什么来不断提升自身的适应能力,获得较好的职场发展前景和生活状态。
那么,企业学习要怎样做才能帮助员工建立大的视野和格局呢?
首先,环境很重要,企业要不断打造自身的学习文化。所谓“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企业要从上而下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让学习成为员工工作生活的日常习惯。
其次,为员工与领导及业务骨干的沟通交流搭建便捷通道,方便员工从企业的业务专家那里及时了解到企业、行业发展的状况,跟上企业行业的发展脚步。
另外,打破内部界限,关注整个外部生态,帮助员工发展既有利于组织又有利于社会的能力,因为技能的快速迭代,使得企业需要依赖整个生态系统实现员工技能和组织能力更新。
最关键的一点,找到适合企业的技术工具,帮助企业将以上三点落到实处。目前人工智能技术在企业学习领域的应用已经大势所趋,也确实给企业的培训学习带来了升级变革的契机。像美国的Degreed、国内的布本知鱼等智能学习系统,将AI深度应用到企业学习的智能学习系统,不但能够通过各种技术和功能让员工在系统中获得知识经验,还方便地为员工间的交流搭建了AI通路,同时又可将外界同行、专家的前瞻性、专业性的知识经验引入到企业内部,帮助员工提升对行业企业的认知,通过持续学习,提升自身视野和格局。

缩短学习到行动的距离,提升员工学习的愉悦感、成就感

经验也好,知识也罢,从学习到掌握再到指导实践,往往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越紧凑,越能增加员工学习的愉悦感、成就感。反观传统的学习培训,往往学习的内容用不到,要用的时候已经忘光光甚至记不起来有过相关培训,最终培训团队和员工的努力也随之“付诸东流”。所以企业的培训学习要想深入人心,就要缩短学习到行动的距离,提升员工学习的愉悦感、成就感,这要求企业学习能够支持员工在工作流程中学习。
首先,对知识系统进行管理修复,对知识内容进行更好的标记和维护,方便员工找到精准的知识内容,确保企业的知识系统准确可用。
其次,利用技术建立有效的内部分享机制,方便知识内容的内部传播与流通。比如,对于有关复杂商业合同谈判的某篇文章,如果有两个或以上客户经理都进行了分享,那么就可以通过算法对这篇文章进行发现、标记,重新分发给更广泛的销售群体。
第三,学习系统与其他企业管理系统有效集成,将相关学习内容方便地嵌入到员工的工作环境和流程中。
第四,在企业的主要工作流软件中开辟学习空间,比如在主要的工作流软件上添加一个聊天层,利用智能机器人,将学习与工作结合起来。
最后,确保以个性化、智能化的方式向每个员工推荐精准内容,而这要依赖于企业学习系统的算法能力。比如系统要找到与员工需求匹配的内容,就要知道员工的角色、任期、工作内容、个人活动历史记录等等信息,然后从中抽取出员工的具体需求,根据需求去寻找、分析、拆解相关知识,完成员工需求与知识内容的精准匹配。

创建基于能力开发的奖励机制

德勤调查数据显示,只有45%的受访者表示,他们的组织会奖励那些发展技能和能力的员工,39%的受访者则表示组织会奖励那些在团队中培养技能和能力的领导者。
长期以来,因为员工的能力发展很难有固定的标准进行衡量,企业大都依据工作成果对员工进行奖励,通常忽略对支持企业长期目标的能力发展的投资和奖励,这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企业的学习培训得不到员工积极响应、参与的重要原因。
从这个角度说,企业需要创建基于能力开发的奖励机制,通过各种方式奖励员工发展能力,无论是个人层面还是团队层面的能力。
美国的一些企业正在与公会教育这样的机构合作,为员工提供无债务的途径来获得学位、证书,以及获得在职培训的学校学分的选择。公会教育将企业与教育机构的网络连接起来,使接受培训的员工能够从非营利性认可的大学获得专业认证的学分。
这不仅让员工在他们当前的工作中更加容易出成绩,也让他们获得了一个可以广泛使用的、国家认可的证书。
比如沃尔玛,一年中有6000名员工获得了总计1750万美元的大学学分,而他们支付的学费仅略高于50万美元。工会指出,企业花费1美元,就能得到2.44美元的投资回报:参加公会教育福利计划的员工留任率高于90%,而且更有可能得到晋升机会。

结语

人才培养与发展是企业竞争力的基础,需要企业各部门的通力合作,更需要员工的强烈自我发展意识,希望以上四点能够帮助企业培养员工自觉自愿、持续学习的习惯。

寒冬之下,老板没有耐心,HR更需水平

来源:穆胜

经济系统犹如一个生命体,始终有起起伏伏的规律,寒冬的来临是必然的。但真正长盛不衰的企业却总有自己的一套来应对危机,寒冬之下,他们能够屏息呼吸,甚至能够回马一枪,开创新的格局。

事实上,除了在战略层面的快刀斩乱麻,优秀的企业在面对危机时,更多是通过组织管理的动作来调整姿势。所以,人力资源管理者们(以下简称“HR”)会发现,老板们突然对自己的工作提出了近乎“变态”的要求。他们能够感觉到——老板着急了。

老板需要HR们做的,已经不再是循规蹈矩的选用育留,而是立竿见影地推动经营。HR们的工作方式需要改变,而以下五点,可能是他们突围而出的机会。

01 精简组织构架

这是从组织框架本身进行打磨。

一是纵向的管理层级。过多的管理层级会阻碍业务温度的传递,还会形成官僚,必须要减少。这样在客观上会增加每个管理人员的管理幅宽,但这却是有必要的。

正因为如此,美股市场上一旦出现CEO下台后,继任者通常都会通过减少层级、推行扁平化的调整来取悦“华尔街(泛指资本市场)”。

一方面,这可以减少大量的人工成本和周边成本,另一方面,这也可以让企业更加敏捷,更能感知到市场的温度。

二是横向的专业分工。一个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组织,必然存在分工过细的现象,相信我,这些地方(分工之间)都是部门墙、团队墙、岗位墙,都是效率低下的源头。

所以,企业需要在某些领域进行的专业“合工”,由一个任职者一站到底。“合工”主要存在两个空间:其一是业务量不够饱和的分工领域;其二是时间窗口很小的战略性领域,短期内需要用这种方式打穿部门墙(短期是有效的)。

三是简化流程。但这个方向可能需要特别谨慎,一来,流程再造需要和组织结构调整配合,这是个系统工程。否则流程变了组织没变,相当于“大人穿小衣服”。

二来,流程再造必然会重组业务流,初期,效率会有下降,而后缓慢爬坡,直到穿越了拐点,才会有井喷式的快速提升。这不是任何企业都能够承受的,尤其是在寒冬时期。

有人也许会问,不是所有的企业都存在精简组织结构的空间吧?遗憾的是,在我的观察视野内,绝大多数的企业在组织构架上都有冗余。为什么呢?

这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规律:一定规模的企业都会把组织结构调整到业务动作和业务规模的前面,道理很简单,没有机构没有人员就没法做事。

但是,业务动作和业务规模却一定不会随着组织结构的调整如约而至。常见的现象是,组织结构调整了,大量员工的业务动作还是照旧,而市场瞬息万变,业务规模也很难精准预测。

更有意思的是,当这一切发生之后,企业却有一种误区,将这种状态视为“磨合期”。结果,一“磨合”就浪费了若干年的时间。实际上,这更是一种组织设计上的惰性。

寒冬可不等人,老板们可能要更坚决,“规定时间,规定资源,使用我提出的“最小可行团队(Minimum Viable Team,MVT)”,用结果说话,可能是验证组织结构设计的有效标准。

从长远来看,企业还是要形成平台型组织。这是最精简的构架,组织内的各个功能模块通过协同机制实现连接,每个功能模块都是“共用件”,大量复用。

所以,平台型组织的人效一定是最高的,每个人都释放了潜能,发挥了最大的价值。但需要说明的,这就不仅仅是组织构架调整的问题,还涉及到激励机制的设计,甚至涉及到员工胜任力的重构。这就会让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同样不是寒冬里的企业都能承受的。

02 死守人效红线

这是从组织框架的运行效果来打磨。

以前,尽管我一再大声疾呼“人力资源效能”的重要性,但在不少盈利性较好的土豪眼里,他们才不看重人工成本和相关周边的小小支出。有人甚至振振有词,不花大价钱重仓人才,怎么可能有大回报?

“先有人再有业务,先有规模再有利润”似乎也是应有之义。表面看来,这种逻辑无比正确,实际上,这种逻辑却是被滥用了。秉持这种言论的老板,实际上是在用重仓人才的情怀掩饰自己在管理上的浅薄思考。

寒冬之下,必须守死效能红线。

首先,应该形成效能地图,将效能分级分类进行盘点,下沉核算到每个组织单元。所谓分级是按管理层级来分解;所谓分类是指利润中心、成本中心、费用中心,甚至按照不同的部门条线来分解。

这种颗粒度的盘点可以形成一个类似“热区图”的呈现,确保迅速找到“效能洼地”。人力资源管理者应该确保高效能的业务单元占绝大多数,并迅速清理“效能洼地”。

清理的方式是用效能标准进行编制和人工成本的重新核定,未能达到效能标准的超编部分和超额人工成本部分,应该直接扣减,即缩编和缩减预算包。

当然,对于“效能洼地”应该分类看待:某些业务单元是常年低人效,应该坚决清理;而另一些业务单元则是处于试错阶段,是战略级的尝试,应该在一定时间内容忍一定程度上低人效。

但后一类试错型项目的范畴应该严格限制,非“战略级”的尝试要果断放弃。其实,这些业务在过去就该放弃,只不过经济形势会帮老板下这个决心而已。

对于低人效的业务单元的负责人,他们一定会反复强调自己的业务单元是“战略级”的。事实上,在他们的眼中,规模永远大于效率,因为规模代表他们的地盘、预算包、编制包……他们甚至会反复主张效率即将出现爬升。

前两年,在万科实施跟投制度后,一个省级公司的高管曾经向我埋怨这种制度严格控制了效率,导致他们不敢拿“大地块”,而当我将这个观点向万科高级副总裁谭华杰进行验证时,他却回答:“这就是我们公司导向的呀,公司要求效率,宁愿看到他们快进快出”。

说白了,业务单元的负责人始终担心自己的地盘小了,追求规模而忽视效率,是他们的执念。只有用人效这把利刀,才能切割掉这种执念,让他们对人员进行重新配置,将精兵放到高投产比的上。

寒冬之下,企业需要规模的是“有效规模”,需要的姿势是“精实增长”。

03 执行人员汰换

一旦我们发现了“人效洼地”并决定缩编或缩减人工成本,就必然面临人员汰换的问题。根据一个团队的结构,高中低绩效的员工分布比例总是会呈现一定的规律性,所以才有杰克韦尔奇用活力曲线来淘汰10%尾部员工的做法。

要有决心淘汰尾部员工,也要相信这种汰换伤不到业务的筋骨。当然可以预判到的是,这类做法一定会招致业务单元负责人的强烈反对,但这并不代表这类做法是错误的。

如果老板没有壮士断臂的勇气,业务单元的负责人始终有“惰性”,宁愿用一个不那么优秀的人,也不愿意去折腾“汰换”。

从结果上看,需要执行缩编或缩减人工成本的业务单元都是人效较差的(业绩自然也差),而人效优异的业务单元则相应获得了豁免权,于情于理上都是站得住脚的。毕竟,不能让优秀的团队强行淘汰嘛。

这里的陷阱有两个:

一是在何种范围内对员工进行评级。员工处于不同工种、不同层级,如何拉通进行统一的评级呢?最好的方式是按照岗位序列(如技术序列、运营序列)和一定的职级范畴(如将两、三个职级以内放入一个范畴),确定一个人员评估的池子,而后再进行人员分级。

区分工种的意义在于,让同一赛道的员工进行PK,具有可比性,淘汰之后的缺编岗位也可以进行内部调剂。区分职级的意义在于,一般企业的评价体系中,由于评价权在团队一把手,其当然更倾向于对身边的人给出高评价。

所以,这种评价体系天然对于管理者就具有保护的倾向,如果不加任何规则干预,最后的评价结果一定是管理者相对于基层员工获得更好的评价。言下之意,这个团队的领导是没有问题的,问题都在执行层面,这显然是有违常理的。

二是运用何种指标来对员工进行评价。绩效显然是最主要的考虑因素,“以结果论英雄”还是有公信力的。

但除此之外,还应该考虑员工的能力(能力评估)和岗位匹配度(岗位评估),如果能力不错,岗位履职也兢兢业业,那么一段时间的绩效没有输出,有可能是客观原因。此时,就不应该“错杀”。

当然,这里会反向拷问企业的绩效、岗位、能力三大评估系统,如果这三大系统缺位,就根本说不清楚“谁该留,谁该走”的问题。事实上,直到这个时候,老板们才会发现人力资源基础建设是多么的重要。

另需要提醒的是,对于人工成本和人员编制,更大的缩减空间是在中层。查尔斯·汉迪说,中层是“被烤熟的鸭”,其最容易成为隔热层。

而流程再造的开创者哈默尔和钱皮则认为,如果实施流程再造,会发现中层中有不少是不能产生任何价值的“外围员工“。

说穿了,高层各管一个领域,高频处理复杂工作,基层员工都被分到了业务上,两类人“行不行”都很明显,但中层则是最容易产生“南郭先生”的地方。

在人才队伍里,不仅要淘汰,还需要做置换。在防守时(紧缩队伍)还有进攻,回马一枪,才是高手的姿势。其实,对于优秀的企业没有寒冬不寒冬一说。寒冬时,其他企业的编制缩紧,人才市场上自由流动的“大鱼”更多了,正是调整人才结构,低位建仓的大好机会。

04 调整薪酬模式

某种程度上,上述方案都会让头部人员承担更大的工作量,此时,一定要对薪酬模式有所调整,这样才能体现公平性。但这种调整不能落地到直接给这类人员高固薪,这又会是一场灾难。

除此之外,企业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在寒冬时期,也需要轻装前行,保护好自己。所以,调整薪酬模式,建立“安全线”,就成为必要的选择。

这种调整分为两个方面:

一是要调整固浮比,让更多的浮动部分和市场业绩联动。企业应该收缩固定支出部分,这里自然包括人工成本的固定部分。请注意,这不是主张要为员工降薪,而是主张消解固定薪酬的部分,而将浮动薪酬的部分做大。

这样就能让那些真正创造出市场业绩的人获得更大的好处,这也应该是企业的导向(即使不在经济寒冬的形式下)。当企业想要往这个方向走时,就会再次发现自己的绩效评估系统如此脆弱,员工的贡献根本无法衡量。

相较起来,对于利润中心尚且可以用这类方式调整薪酬,对于成本中心和费用中心,这种方式就始终无法落地。

对于成本中心,核算其运作资源的效能,基于效能发放浮动薪酬。举例来说,采购应该核算“性价比”,研发应该核算通过节点(gate)的时间和效果,生产应该核算“出成率”……

千万要防止病急乱投医,盲目引入阿米巴式的内部上下游核算,这只会形成另一种内部博弈,因为上下游之间永远不可能把帐算清楚。

对于费用中心(即后台职能部门),分为两类部门:一类是基础保障部门,这类部门只要控制其规模就可以减少支出,或者也可以锁死一个薪酬包,他们会自动减少人员编制;另一类是人力、财务等掌控大资源的部门,一定要将其浮动薪酬与大效能相联动。

当然,这必然会为这类部门带来压力,但问问现在的企业里,有几个想明白的企业不让人力资源部门对人效负责?

二是要建立更有决心的超利分享机制,让员工成为自己的CEO。老板都愿意分增量,而不愿意分存量。道理很简单,存量的部分已经用工资覆盖住了,凭什么要多拿出来分?

但如果员工能够制造出增量,即使老板在增量中多出让一些比例给员工,最终的结果还是自己的蛋糕变大了。所以,我建议老板们尝试类似平台型组织的激励机制,让关键价值创造的角色“并联劣后”,用对赌投入获得超利分享的资格。

超利的起点线可以适当高一点,但给员工的分享比例也要高一点,让人家真正能够得到当“合伙人”的感觉。

“固浮比”和“超利分享起点”就是企业的两条安全线,实际上,是在收缩固定人工成本基础上做出更有激励性的机制。还是那句话,这种防守姿势上的进攻,才是高手作为。

05 搭建立体人才仓

人才有不同的仓,我把一个企业的“人才仓”分为三个:

第一类是“领军人才”,这类人才是各个战略领域的大牛,他们拥有卓越的能力和强大的意愿,他们回答“做什么,做得对不对”的问题。有他们在,就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向,把事情做得不一样。

某种程度上看,他们是绩效的根本驱动因素。这种人是可遇不可求的,培训对于这类人的作用是“长波”范围内实现的。

第二类是“中坚人才”,这类人才是各个业务领域的中坚力量,他们拥有业务领域的专业能力,在价值观上也充分融入了企业,他们回答“做了还是没做”的问题。

这类人才是支持企业业务运作的关键,他们将战略层面的构想在业务领域进行了落地执行。培训对于这类人的作用是在“中波”范围内实现的。

针对领军人才和中坚人才,都是难以通过短期的培训来改变的。因为,他们长期以来的职场历练形成了特有的思维模型,不是谁都能随便改变。如果要有改变,从培训的导入到他们的行为模式的改变,就应该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而且,越是高端的人才,越有此类特点,他们的思维模型越“坚固”,没有太大的塑造空间,他们能用就能用,不能用就不能用。所以,我不建议在寒冬期时,再大量进行此类人才的培训。

但在寒冬之下,倒是有更大的机会招入高端人才,所以,企业应该用“打猎”的心态伺机建仓。极端点说,针对领军人才,如果企业做好了准备,真的需要这类人才(好多企业连自己需要什么都没有想清楚),应该用“疯狂的姿势”抢夺人才,见一个,抢一个。而对于中坚人才,则可以稳健一点,应该“掐尖”招入。

第三类是“工兵人才”,这类人才是企业内最微观的细胞,他们不承担管理职责,而是从事具体的业务,他们回答“做得好不好”的问题。这类人才可替代性强,但由于规模巨大且覆盖了基层,其整体水平却关系企业的运作效率。

他们身上的知识和技能并不复杂,可以进行快速萃取、编码(Coding)、复制。培训对这类人有作用,而且作用是“短波”范围内的。寒冬时期,强化此类培训可能是一个提升人效的有效手段。

从另一个视角来看,寒冬也倒逼我们的人才培养方式转型。我一直提到的观点是,传统教学式的培训已经越来越无效,企业的“培训功能”应该转型为“知识管理功能”。

具体来说,培训管理者们(TD、LD岗位)应该成为“知识捕手”,用框架方法快速萃取企业最佳实践,将其编码成为可传播的知识,方便组织内的员工随需调用。

其实,这不仅仅是培训领域的转型,面对高价从外部引入的领军人才和中坚人才,通过这种形式将其身上的知识萃取出来,沉淀为组织财富,不仅是验证其能力的方法,也是保护企业“人才投资”的手段。

这种方式我已经呼吁了太久,但做得到的企业只是凤毛麟角。过去,土豪企业们大可大手大脚,现在好了,寒冬会帮他们下决心。

最需要提醒的是,对于人才培养,千万不要有“全面提升人才队伍”的奢望。这是导致培训工作隔靴搔痒,浪费成本的根本原因。

其实,时间有限、培训资源有限,现在再加上了预算有限,企业能做的事情就那么多。所以,一定要锁定人才短板,给出有针对性的措施,要急功近利,要能够立竿见影。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顺风顺水的生意谁都会做,但只有寒冬才能检验企业的成色。

对于好的企业来说,是没有寒冬一说的,他们总能穿越周期,甚至能够利用寒冬实现在产业内的整合、清场;但对于带病发展的企业来说,寒冬就会成为一道坎,他们会轰然倒下。至于那些处于进退之间的企业,他们首先需要在管理上做出改变。

其实,寒冬并不是坏事,寒冬可以孕育希望,守望春天,寒冬可以逼出那种真正有潜力的好企业,逼他们进化、蝶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