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R薪资谈判三部曲,手把手教你如何套路!

来源:拜托啦HR

企业招聘人员经常有这样一种感受:当应聘者顺利通过初试、复试直至终试,似乎马上看到开花结果,心里的大石也落地了。诸不知,跑百米半九十,最艰难的战役往往在最后一个环节——薪酬谈判,如果处理不好就有可能前功尽弃。薪酬谈判是招聘的临门一脚,是决定招聘成败的关键之举,更是企业和应聘者之间的心理博弈与较量,只有在谈判的时候准确把握对方心里,以“读心”代“谈薪”,才能使招聘变得事半功倍。


01

定薪原则:有据可依,内外兼顾

薪酬谈判要达到两个目标:一是吸引与激励人才,即薪酬谈判的结果要体现招聘职位与人才的市场价值;二是保证内部员工的公平,即薪酬谈判的结果要体现该职位与人才在企业内的相对价值。这两点是薪酬谈判的出发点,必须把握好两者的平衡。

首先,要参考同行业相关职位的薪酬水平来确定薪酬。某些企业的薪酬人员“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看薪酬表”,不关心与了解市场薪酬信息,特别是在本企业某些职位的薪酬水平已远远低于市场平均水平的情况下,坚持要求招聘人员以内部的标准去进行薪酬谈判,结果导致“见光死”的现象,薪酬一开出来就把应聘者给吓跑了,或者经过一轮“拉锯战”后已经接近市场水平,但是应聘者已经在薪酬谈判的过程中产生很大的挫折感,对企业也丧失了原有的信任与信心,最后导致招聘人员“到了嘴边的鸭子又飞了”,这是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其次,薪酬要体现应聘者本身的市场价值,包括其素质、能力、经验与过往业绩状况。如果候选人经验丰富、能力很强,薪酬水平应相应提高,反之则适当降低。如何科学衡量人才的市场价值,可以分成两个阶段,一是在员工入职之前,二个是入职之后。员工入职前,企业对应聘者并不了解,这时对应聘者的衡量,主要就是通过面试及甄选的过程实现的,这个过程的实质就是对应聘者与岗位匹配程度的考察。比如企业招聘一名营销总监,经过甄选终于找到一位可以考虑的人选,如果该人选勉强可以任用,不过还不太满意,因为实在没有完全符合要求的人选就凑合着用,这种情况就是“人岗匹配度”不够好,薪酬可低一些;另一种情况是求职者的综合素质已经超出任职要求,可完全胜任该工作,这种情况薪酬可高一些。

再次,薪酬的确定要符合公司的整体薪酬体系,包括从薪酬的水平与结构上,避免对内部员工造成较大冲击。公司要招聘的是合适的人才,这种合适包括薪酬的合适。招聘人员需要维护薪酬体系的相对刚性与稳定性。因此,招聘人员要掌握主动权,积极的影响应聘者接受公司的薪酬体系。让应聘者认识到本企业的管理理念与原则是很重要的,重才而不迁才,明确告知应聘者哪些事情是企业可以满足的,哪些是不能满足的,这样才能确保人才真正融入企业,能认可企业的管理机制,而非企业管理机制因个人而改变。

02

定薪策略:离职在职,区别对待

针对已离职人员及在职人员两种情况,企业有着不同的定薪策略。目前国内较多企业尚缺乏规范性的薪酬体系,在招聘定薪方面缺乏明确清晰的标准,有着一定的模糊性与灵活性。在这种情况下,薪酬谈判是企业与应聘者的一种心理博弈过程,企业需要在有效控制人工成本的同时,提高招聘后期薪酬谈判的成功率。

一般情况下,对于已离职的人员,因为工作选择余地偏小,并且有着较大的时间与经济压力,其求职目标更倾向于“保级”,其心理预期是寻找“相对平衡感”,即与前一工作差不多就行了。因此,定薪原则为:比原薪酬略低、持平或略高,具体按原薪酬的“-10%~+10%”区间即可。至于这个薪酬区间选择哪个薪点,可以根据一个外在性的指标来确定——应聘者可选择的空间,选择空间较大薪酬可适当上浮一些,选择空间较小则薪酬适当下调一些。而应聘者可选择的空间,可以根据应聘者的求职能力、市场的同类职位招聘状况(机会多少)、应聘者求职的时间紧迫性等等。

对于在职的人员,因为其有着更多的可选择性,进可攻、退可守,也没有时间的压力,其求职目标更倾向于“晋级”,其心理预期是寻找“相对溢价感”,即薪酬要明显高于目前工作。因此,定薪原则为:与原薪酬持平、略高或明显高于,具体按原薪酬的“0%~+30%”区间即可,特殊情况还可适当上浮。

03

谈薪最终策略:“压、拉、隐、放”四步走

在招聘中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应聘者一路顺利晋级,到最后阶段其期望值也被抬升至最高,往往开出高薪,把招聘人员推到一种非常尴尬的处境:一方面怕煮熟了的鸭子又飞了,另一方面其薪酬要求是企业难以满足的。如果打破企业的薪酬体系,又会造成内部不平衡的负面影响,这种情况如果多次发生就会对企业内部管理造成冲击,招聘经理该如何应对?

01

“压”出谈薪空间

就是适当给予应聘者心理压力,降低其心理期望,让对方务实理性的看待薪酬。这个阶段摸清楚对方的薪酬底线非常重要。在招聘过程中,经常出现招聘人员被应聘者提供的原公司高薪唬住的现象,其实在薪酬谈判过程都是信息不对称的,90%以上的应聘者在提出薪酬时都会有上浮或夸大的成分,所以招聘人员要敢于质疑其薪酬信息的真实性。

1.在初试时可以告知应聘者其原公司有员工在本企业任职(即企业可以随时做薪酬调查),也可避免应聘者漫天开价;还可以预先告知应聘者公司在确定薪酬时会让其提供原公司收入证明,比如工资条等。以上几种方式都可以给对方一个心理预警与暗示。另外,在招聘前期利用众多应聘者提供的信息做好同等职位市场薪酬调研也是很重要的,招聘人员有必要记录并整理好所有的应聘者的薪酬水平与结构,对于后期与公司薪酬人员、应聘者进行薪酬沟通都是很有价值的材料。

2.拆分原薪酬结构,当应聘者提出高薪时,具体拆分其薪酬结构可以分析出更多的信息。一般来说,从较高的年薪拆分出来的固定薪酬不一定也很高,因为相当一部分是浮动薪酬或预期收益;而固定部分是候选人支持日常生活所需的部分,从理论上讲这是应聘者能够接受的最底线。招聘人员一定要全面了解应聘者的收入情况,仔细询问其固定薪酬、绩效薪酬(月、季、年度)、奖金与提成、津贴补助、期权股权、福利等,另外还要问清楚薪酬是税前还是税后的。

3.告知定薪原则,有的应聘者认为企业是可以依据他们提供的原薪酬与期望薪酬来定薪,存在很大的灵活性,由此常常认为企业一定会支付等于或大于原薪酬的结论。这时候,招聘人员需要明确告知应聘者,定薪必须遵循公司的薪酬体系,企业在考虑外部竞争力的同时,也会考虑内部薪酬平衡;原薪酬可作为参考,但绝对不是唯一依据

02

“拉”长企业优势

如果说是“压”是为了“避短”,“拉”就是为了“扬长”,即突出公司的卖点,弱化应聘者对薪酬的关注度。

1.学会展现“全面薪酬”,很多招聘人员在薪酬谈判时只为谈薪而谈薪,涉及的内容只与薪酬相关,这其实是很不明智的,因为会让应聘者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到薪酬上,而企业的很多核心价值点没有被发掘与认识。人才职业转换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公司品牌、工作平台、薪酬福利、工作环境等,招聘人员要提炼出企业尽量多的卖点,逐步展现给应聘者,增强其对企业的信心,提升整体的吸引力。

2.描绘发展期望,告知对方在本行业与本企业可获得的发展前景,比如行业增长空间、职业发展通道、薪酬提升等,可以举内部员工的实际例子来说明,引导应聘者往前看。要牵引员工看到个人的发展是如何与组织的发展结合起来的,需要强调的是公司内部有完善健全的晋升体系。

3.抓住需求点,强力影响,每位应聘者所看重的因素都是不一样的,薪酬谈判就要抓住对方最关注的需求点(薄弱点)进行重点说服,这往往能够打开谈判胜利之门。那么如何识别应聘者的需求点呢?一方面可以从其离职原因来分析,这就是他在原公司不能得到满足的部分,在面试时可以问对方对原公司最不满意的地方,比如薪酬福利、工作稳定性、锻炼机会、工作权限、团队氛围、工作时间与地点、是否加班,甚至试用期长短等。另外应聘者的主动提问也是其关心之处,抓住这些需求点施加影响,作出适当的吸引举措是很有效的。

03

“隐”去薪酬计算细节

在薪酬告知方式与技巧上很值得注意。我曾看过一个招聘人员在薪酬谈判时放了一个计算器在身旁,不但告诉对方年薪,还帮对方很详细的计算了其每月税前、税后可以拿到的固定薪酬与每季度的奖金,结果一算出来,应聘者在直观上就觉得薪酬太低,当下就否决了该公司。这种做法是很忌讳的,很容易把应聘者的关注点引导到狭隘的数字比较上去。

如果企业薪酬不是很具备市场竞争力,可以告知应聘者一个具有竞争力的数据(年薪或者月薪),其他相关数据可以通过告知应聘者薪酬结构与计算方法就可以了,比如固定与浮动部分的比例以及发放时间。所以,在薪酬谈判时尽量用比例与结构说话,尽量少用数据来说话(除非是很有利的数据)。在介绍福利时,也尽量展现福利的项目,而非具体额度。

04

“放”慢薪酬谈判节奏

1.设定冷却期,一般薪酬谈判都要经过2-3次以上,而非一蹴而就的。在每一次薪酬沟通之后,如果应聘者有异议并要求薪酬提升,HR不应立即回复,最好有1-2天作为缓冲。让对方知道企业的薪酬调整是需要内部审批的,制造一种“艰辛得来”之感,让对方自动降低期望。

2.最后“通牒”,如果候选人要求的薪酬与公司的标准有较大差距,而公司较难满足的情况下,可以要求对方给出薪酬的底线,并明确告知对方,自己会进行特殊薪酬申请,但如果公司不同意就会放弃该候选人。

招聘人员可以这样表达:“现在我不确保我们可以争取到这个水平,但在我争取之前,你是否可以给我们100%的保证你会接受我们的‘OFFER’。你知道,我需要说服相关的人员来同意薪酬的变化。除非你不会再有别的要求并且绝对接受我们的聘请,我才会为你再努力一次。”

写到最后

薪酬谈判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需要勇气与智慧并存,它源于对双方信息的充分把握,对双方心理的准确捕捉,以充足的信心、坚定的立场、开放的思维、亲和的态度,有理有利有节的进行沟通,才能达到薪酬谈判的成功!

颠覆性时代下,如何重塑“⼈才画像”?

来源: 中外管理杂志

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和以往有了很大的变化。要识别新型业务所需要的人才,有哪些具体方向和标准?


颠覆性时代,人才的特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作为企业最常用的管理工具之一,人才画像应该做哪些“增补”和“删减”?未来领导者人才识别技术如何打造?从技能到自我觉知的学习演化,又怎么解?
5月,DDI中国华北区董事总经理朱彦昌走进“管理百家大讲堂”,就颠覆下时代的人才画像以及如何识别人才这一话题,分享了DDI的研究与洞察。以下是朱彦昌在直播中的部分精要。
1所有企业,都必须培养“适应性优势”
2019年,任正非在接受采访时被问到“您认为华为当前最主要的困难是什么?”任正非的回答是:“我觉得除了困难都是困难,没有不困难。”
在疫情期间,所有的企业其实也是如此。所以,目前的商业节奏跟过去有很大的不同。过去的商业节奏比较平稳,但当下和未来的商业节奏波动会非常大。所以,BCG咨询公司在《商业的未来》一书中讲道:“面对瞬息万变、不可预测的复杂环境,一个能更快、更有效地调整自己、实现自我学习的企业,将会在市场中持续获得决定性优势。而所有的企业,都必须要去培养适应性的优势。”
什么是适应性的优势呢?我们将其概括为了六个方面。
第一,持续、广泛地收集变化的趋势信息;第二,快速分析理解,获得洞察;第三,迅速制定并实施新的战略;第四,频繁快速地试验并快速调整;第五,有效管理复杂的、跨企业的系统;第六,动员组织、协调一致。
那么,形成适应性的要素又包括哪些?首先,这四大要素的核心是顾客价值,第一要素是响应,它是与速度、流程效率、技术敏锐、数据洞察相关的;第二是赋能,它与协作、信任、授权、容错、信息流畅密切相关;第三是调适,它是与顾客价值、创造(开创)、学习、连接相关联;第四是平衡,它是指战略平衡(长短期、供需)、机制平衡、利润/社会责任的平衡。
而组织机制作为组织内在的驱动力,则要通过战略、文化、人才、绩效和组织结构,促进适应性要素的形成和发展。
2“适应性优势”,需要人才画像的支撑
人才,在企业培养适应性优势的过程中,有核心的作用。为了每家企业在关键岗位上都有自己的人才画像。
但是,一谈到人才画像,我们常常容易陷入两个误区,一定要特别注意。
误区一:经久不变。人才画像不是永远不变的,它是随着时代的改变而改变的。特别是在颠覆性时代里,人才画像的动态性更强。
企业从起步期进入成熟期,形成了第一条曲线。而在成熟期之前,企业必须要开始发展“第二曲线”,也就是企业未来能够赚钱的事业。因此,第一曲线所需要的人才跟第二曲线所需要的人才,还能是一样的吗?正如张瑞敏所说:企业最大的战略就是寻找“第二曲线”,即企业“新的生路”。
过去,组织架构是追求通过分工提升效率,特别重视执行力、重视流程改善。而现在的组织,是把企业分割成不同的小单元,同时工作边界模糊,目标与职责依存交错,因此要通过协作来提升效率。过去,可能是五年人才画像变动一次,但未来可能半年到一年,甚至随时都要变动,因此人才画像自然也要随需而变。
误区二:标准化。过去,一家企业的人才可以比较单一,特别是在制造业尤其明显。但现在商业环境变化快,那么企业要适应这些变化,人才就必须足够的多元,这样才能够去应对不同的变化所带来的冲击。所以,“人才标准”不等于“人才标准化”。
那么,为什么要人才要多元?第一,塑造适应性优势,不同的挑战需要不同特质和能力的人才来应付;第二,孵化创新。不同的人事实上可以带来不同的创意,人跟人之间的碰撞也会带来不同的创意;第三,释放被埋没的潜能。企业越包容多元化人才,越能释放更多人才的潜能和价值。
3任正非、张一鸣、雷军的选人标准
首先,我们先看看一些成功企业的CEO,他们眼中的人才标准是什么。
华为的任正正非有六个标准,即:全力以赴的奋斗激情、客户为先的服务意识、至诚守信的优秀品格、积极进取的开放心态、携手共进的合作精神和扎实专业知识与技能。
字节跳动董事长张一鸣,他的人才标准是:理性、逻辑、修养、企图心和自我控制力/情商高。
小米创始人雷军的人才标准是:有创业精神、专业领域最牛、学习能力超强和敢于挑战自己。
苹果CEO库克的人才标准是:希望改变世界、有热情和理想、不满足于现状、有批判视角、积极寻求创造性契机和方案。
你会发现,大部分CEO都喜欢有头脑、敢拼搏的人。但也要注意,CEO喜欢跟这样的人互动,并不代表整个企业人才都必须长成这个样子,用人是要多元化的。

4解密“未来人才画像”
接下来,请看DDI研究得出的三张关键人才画像。
画像一:数字化时代的关键领导能力画像。这是DDI与安永共同研究,得出的能力模型,概括为5大类16项能力。
第一,科技驱动。通过利用新技术,促进组织的业务战略与运营升级。这里包括数字科技敏锐度,以及制定数字化的领导策略两项能力。
第二,迷途领航。可以拥抱复杂多变的数字化环境,保持目标明确,持之以恒。这里包括适应力、决心、落地执行和校准方向这四项能力。
第三,共创整合。在日益离散,趋于生态的工作环境中,建立人与人的连结,各种信息与潜在机会间的关联。这里包括连接想法、超协作、激发人心、整合、带领虚拟团队这五项能力。
第四,调动人心。在人际互动中,保持科技手段与人性化之间的平衡,用真实的同理心与包容心领导他人。这里包括文化探索欲、同理心、释放人才潜能这三项能力。
第五,全局思维。用不同的方式思考问题,关注和理解全局,并寻求创新与创造的可能性。这里包括360度全局观及求知欲两项能力。
画像二:数字时代领导者新画像。这是DDI基于数字化时代,研究得出的标准,它由领导能力和发展潜力组成。
从领导能力看,被分为4大类10项能力,在个人特质方面,要看处理不确定性能力和敏捷性;在业务洞察方面,要看其字化敏锐度、多维度决策和是否重视多元化;从领导力看,他是否能激发热情、大胆授权、驱动创新和引领变革;在人际交往方面,是否具有深化协同合作的能力。
那么,如何评一个领导者的发展潜力到底有多大?可从6个方面进行评做,即开放态度、坚韧、概念式思考(结构性思维)、质疑精神、承担风险和鼓励试验。
画像三:寻找未来的商业领袖画像。这是根据我多年的从业经验,绘制的画像,它更着重在视野和格局上。我认为,未来商业领袖特质可以总结为9个字:“看得透”“搞得定”“走得通”。
所谓“看得透”,就是有战略远见和商业洞察力;“搞得定”就是推动执行、引领导变革/推动创新的能力;而“走得通”,就是指要有人际网络和生意头脑。
5用“行为+”识别未来人才
要识别人才,首先要清楚人才成功的要素是什么,具体是哪几个?
人才成功包括四要素:知识、经验、能力(行为)、个人特质(个性/潜力/动机),并且无论是“大才小才”都要从这四个要素去观察。
其中,一个人的能力通常体现在其行为上,那么怎么通过行为识别人才?我们提出了“行为+”法则,有两个实践方式。
方式一,就是纯粹看行为,有点类似于结构化面试,原则就是“以过去的行为来预测未来的行为”。正如墨子的阅人术所说:听其言、迹其行,察其所能,根据他过去的行为来预测它未来的行为和绩效。
这里就需要运用到“STAR法则”, 即:S-情境、T-任务、A-行动、R-结果这四要素,情况/任务=为什么会这么做,行动=做了什么,结果=行动造成的影响。举例来说,当发现客户对服务的体验差,导致市场反应不佳,你做了什么来扭转形势?结果如何?
方式二,就是通过“行为+”性格,可以区分出“打天下”与“守天下”人才的能力与性格。比如:企业在打天下时,由于业务驱动力来源于提升营收能力,就更需要具有企业家精神、商业敏锐度及客户导向意识的人才。同时,具有创造性思维、积极主动、雄心勃勃的性格,更有优势。而非黑即白思维,缺乏激情与领导欲的人才就不太适合。
在守天下时,由于业务驱动力会来源于控制运营成本,在能力上就需要运营决策、执行力、影响力强的人才,更需要人才具有务实、严谨、喜欢思考的性格,而不重视纪律的性就不适合了。
识别是人才“行为+”时,要特别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马上要用一个人时,如果动机(职务、组织、地点)不对,那么就只能割舍;
第二,动机对了,先观察行为,只有行为(能力)质优,才能确保胜任;
第三,看一个人的未来成长空间还有多大,要看性格(特别是高层)或潜力。
6“向正在生成的未来学习”
那么,有了人才画像,就可以去就此标准找人。当然,人才不可能都靠从外找,更要重视发掘内部的人才,并且要促进人才不断进行自我发展。
我在12年前来到了北京工作。那时,人们更重视“技能”的培养,譬如怎么提升沟通能力、销售技巧之类。而随着企业的发展、经济社会的进化,这个思路就不对了。因为假如只是发展能力和技巧,那么与战略、与文化(或人生大目标)又有什么关系呢?因此,企业培养人才和个人学习,都应该是服务于战略目标和人生大目标的达成。
近几年来,你会发现做教练技术、做私董会的学习形式很多,而这些都属于“自我觉察”类学习,它与人生、与个人心智相关。不难看出,学习的演进在十多年间,就经历了“技能-战略/文化优先-自我觉察”这三个演进过程。
我很欣赏一句话,叫做“向正在生成的未来学习”,那么该怎么学?
在U型理论中,提到了一个“下载模式”,意思是说当我们碰到一个情境,想要去应对一件事情或一个人的时候,我们通常会使用固有的思维、过去的行为习惯来做出反应,这个状态就称为“下载”。那么,驱动我们成长的潜质是什么?第一,好奇心,从探索中成长;第二,换位思考,从理解中成长;第三,接纳反馈,从反思中成长,第四,适应变化,在体验中成长。因此,我们需要通过自我觉察,然后重新学习、再次出发。

公司团建造成3死1伤,是HR的责任吗?

来源:HR沙龙

近些年,为了创造有价值的企业文化,增强团队凝聚力,提高团队协作效率……团建几乎成了每一年每个公司的必备项目。

从旅游聚餐到素质拓展,形式不一,玩法多样。员工们是增强感情,提高对企业认同感了,可对于苦逼的HR来说,真是一件“痛并快乐着”的事。

既要绞尽脑汁策划出行方案,又要保证项目有趣有意义,获得大家的普遍认同,真的是太难了。

所以我们常说:面对公司的团建活动,做好了叫“团建”,做不好就会变成“团灭”。

这不,最近就发生了一件印证后者的事件。

11月20日下午,四川泸州市纳溪区大渡口镇“梦里水乡”景区,一家企业在此组织员工拓展训练时发生意外,导致3人死亡1人受伤。

随后警方立马控制现场,调查后发出通报:

消息一出,也迅速登上热搜,网友们纷纷表示:

这么危险的项目为什么要安排?

景区和公司的安全保障这么差的吗?

这家公司的HR是干什么吃的,这点事都办不好!

……

意料之中,像这种项目一旦出事,负责组织的HR必定有无法推卸的责任,我们虽然同情但也得认栽。

其实这些年,以“协调合作、良效沟通、团结情感”为目标的这种素质拓展团建,在各行各业都备受追捧,然而在训练过程中,一些企业却不顾员工自身的身体素质,忽略安全因素,过于追求团队训练效果,造成了一起又一起令人悲痛的伤亡事故。

类似的团建伤亡事件

1、山区旅游,马蜂将23人蜇伤

今年9月份,上海一家科技公司组织70多名员工到宁波奉化山区团建,结果和一群马蜂“狭路相逢”,最后导致23人被不同程度蜇伤,其中一部分人红肿疼痛,一部分人出现口唇麻木、头晕、胸闷不适等症状。

幸免的同事第一时间联系了救护车,经过宁波市中医院两个小时的急救后,多数人在急诊室留观后出院,两名伤情较重的人员入院治疗。

据期间一位在宁波市中医院皮肤科住院的员工回忆到,现在还心有余悸:“有位同事不小心被马蜂蜇了,没过多久,一大群马蜂聚集了过来,黑压压的一片,太吓人了!”

对此,宁波市中医院副主任医师胡致恺提醒:“野外出行时,一定要留心观察周围环境,如发现有蜂巢或马蜂出没,应立即远离。”

网友也表示:这种野外徒步大可不必,这次是马蜂,下次如果是毒蛇就更危险了。

2、分组开展越野 ,18人掉队,6人失联

以上的团建活动,还算是比较正常的,下面发生的这件事就真的是让人无言以对了。

今年5月末,杭州某快递公司组织56名员工开展了一场“惊心动魄”的越野之旅

由于参与员工普遍缺乏登山经验,体力水平也参差不齐,甚至对整个越野路线到底有多长都毫不清楚。虽然仅仅只有15公里的路程,但都是山路,而又正值植被茂盛期,岔路口又多,不熟悉地形的人很容易迷路而掉队。

所以从上午11点至下午两点左右,经过3个小时的跋山涉水后,大部分员工都受困林中。之后天空又不作美,下起倾盆大雨,很多员工也就因此失散了。

而走出去的少部分员工感到情况不妙报了警,警方联合村镇干部、村民开展雨夜营救,至20点左右,全部员工才安全得救。

后来记者了解到,此次徒步行动,公司是禁止员工带手机玩耍的,这是本次团建活动最大的失误。

对此,专家表示:徒步越野近年来越来越受到欢迎,既锻炼了参与者的意志,也使他们的身体得到了锻炼。但是安全是组织者和参与者首先要考虑的问题,路线的设计和规划、分岔路口指示牌的合理设置、无线电通联的设备保障、应急医疗力量的配置等都是组织部门的工作内容。

相关法律解读

现在越来越多的公司会将组织员工旅游作为一项福利写在招聘中,这对于人力资源部门来说着实是一项挑战。

不怕一万,就怕万一。介于上述团建旅游事故,我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员工在旅游过程中受伤,是否属于工伤?

通常来说,认定工伤有三个非常重要的条件,即有工作时间、工作地点、工作原因,只有这三个条件同时满足才属于工伤,缺一不可。

比如说,员工在上班期间,不遵守公司规章制度,私自外出游泳,不幸溺水身亡。由于这种事故的发生与工作之间没有什么关系,因此,员工应当自行承担责任,不属于工伤。

现在回过头看一下拓展训练,由于拓展训练是公司组织的,意在促进员工交流等目的,可以说,拓展训练是公司改变了上班地点,训练期间也属于上班时间,训练内容与工作又存在密切关系,因此,拓展训练期间发生伤亡的,应当依法认定为工伤。

但是如果旅游知识作为一项福利,公司并没有组织行动该怎么判呢?下面有个案例,我们可以看一下:

员工张某在公司从事保洁工作,公司与旅行社签订旅游合同,以补贴旅游费的形式支付全部费用。2014年9月8日至12日,该旅行社带领张某等人至张家界旅游。

张某在宝峰湖景区时不慎滑倒致伤,先后至多家医院门诊及手术治疗。

法院认为:公司支付旅游费用后由旅行社带队出游,是对职工的一项福利,并不是劳动者从事的本职工作,公司未强制要求员工参加。此次活动并无直接或间接与工作内容相关的因素,张某属在个人游玩合影时不慎摔伤。

根据《工伤保险条例》、《上海市工伤保险实施办法》第十四条、第十五条认定工伤或者视同工伤的情形,作出不予认定工伤决定。

由此可见,认定工伤最核心的条件是工作原因,如果所发生的事故与工作没有任何关系,那就不可能属于工伤。

团建该注意什么?

诸如上述情况,那么组织团建,最该注意什么呢?

1、考虑参与者意愿

一般的失败的团建案例不是因为预算少,而是因为一厢情愿。真正有反馈、有效的团建要充分考虑员工的参与意愿。

在制定团建计划时,要先做员工调研,根据员工的兴趣和需求来选择团建主题,而非公司或者老板的意愿,拍着脑袋就决定要怎么做。

不是每个人都有意愿参加一些拓展训练的,别为了团建而团建,让公司白白花了一笔钱,劳累了员工还不讨好。

2、提升员工个人价值

大多数员工不愿意参与团建,是因为他们认为此团建没有实质性的帮助。整个过程就是形式主义,一场团建下来,没有收获不说还可能闹出内部矛盾。

比如一些毫无意义的高强度户外互动,一些油腻粗鄙的饭局酒局,还有给员工打鸡血狼性文化洗脑活动等。

团建活动展现企业文化是一部分,这是整个公司的团建目标。但公司同时需要注重个人价值的体现,把公司目标和员工个人目标做结合。

如果员工个人是希望通过团建提升文化修养和个人涵养的话,可以计划一些寓教于乐的活动

,或者是一些他们感兴趣的技能培训,同时给员工更多展现自己的机会。挖掘个人潜力,能够展现个人风采。

3、适当的时机,保证安全

像上面提到的野外徒步竞赛,因为在秋初时节举行,无论是户外环境还是考虑到野生动物等因素都是不恰当的。团建的次数不需要很多,一般可以按季度安排,选好时间节点很重要,如春季最佳。

此外在新员工入职期间需要进行团队破冰的时候,组织一次团建体验,也是非常不错的时机。

这样能够快速地融洽同事关系,让彼此之间更容易接纳,从而打造更高效的团队。

不过,无论是怎样的时机,何种形式的团建,都一定要把员工的安全放在首要位置。

4、不要太过于程序化

一般我们在组织团建的时候,总是爱操心所有事,然后把流程规则什么的都定的死死的。然后在绩效压力下,强制每一个人参加。

这样机械化的活动,其实只会造成员工的压迫感和厌恶感。

其实,我们可以同时确定多个主题同时进行,然后让员工自主参加,随时选择体验新的形式

对员工而言,参与自发组织的活动,往往比公司要求报名参加的活动更有热情。

此时公司只需要负责提供物质方面的支持就好了,HR也不会背太多锅。

延迟退休渐进实施,网友建议取消35岁招聘年龄限制

来源: 中国经济周刊

11月10日,《中国经济周刊》刊发《历经8年,延迟退休来了!专家:建议从女性开始,从50岁延到55岁》一文引发热议。网友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以下两点:实施渐进式延迟退休之前,是否先取消35岁招聘年龄限制?渐进式延迟退休,是强制实施还是采取弹性化?

“现在最有价值的讨论是如何实施,而不是要不要实施”
根据目前我国的退休制度,女干部年满55岁、女工人年满50岁方可退休。
之所以要推行延迟退休,根源在于我国日益加剧的老龄化状况。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约有2.54亿,占总人口的18.1%。
面对人口老龄化严峻形势,近日新华社授权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指出“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对此《中国经济周刊》第一时间刊发解读文章引发关注。
经济学家马光远近日发表言论表示大力支持延迟退休,自己愿意工作至80岁,甚至工作终身。
也有网友留言表示支持延迟退休,指出要站在大局立场上看问题,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发展,任何一种新生事物必定有它有利的一面,也必定有它不利的一面,要“求大同,存小异”,有国才有家,国富民才强。
由于《建议》并未阐述延迟退休具体如何实行“渐进式”,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保障研究中心副主任杨立雄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表示,部分女性50岁就退休,年龄太早,当务之急是应该将男女退休年龄先统一起来。他认为,第一步,女性可以先统一到55岁,统一之后再往60岁一步一步延长;男性在女性统一到55岁之后,也开始起步延长,当女性的退休年龄延迟到60岁,男性应该延迟到62、63岁,然后再一起统一延迟到65岁。在保持“小步慢走、渐进到位”的基础上,女性可以稍快一些,男性慢一些。
观点即出,赞成杨立雄的网友不少。有网友表示,女性50岁退休确实太早了,这对男性60岁才退休不公平,两者相差大,女性应该延迟到60岁退休。
也有网友表示,女性50岁,还很年轻,再加上女人的寿命又长,完全可以55岁或 60岁退休,现在农村 60岁的人大多数都在从事劳动。
马光远更是直言不讳。他表示,延迟退休确实已经不是讨论要不要的问题,而是已经确定要实施。“面对全球养老金体系面临崩盘的现实,你要么多工作,要么少拿退休金。你不延长退休,以后谁养你,哪里有钱养你?一个讨好老百姓的反对延长说得轻巧,你反对之后没有养老金你养着?”
能否先取消35岁招聘年龄限制?
引发网友争论的,还有35岁现象。
有网友表示,现在无论是公务员招聘还是企业招聘,35岁都是一道坎,40岁差不多就没有单位要了。在实施渐进式延迟退休方案之前,能否先取消35岁招聘年龄限制,解决好超过35岁就找不到工作的就业难问题。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梳理2015年—2020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对报考人员的年龄要求,发现近6年的规定非常稳定,除当年的应届研究生(包括硕士及非在职博士生)须在18周岁以上、40周岁以下外,其他人员要求在18周岁以上、35周岁以下。在这个年龄范围内的考生,才可以报考国家公务员考试。
不仅公务员考试,在企业招聘中,无论是国有还是民营,除了特殊职位另作要求,大多数招聘也都限定了35周岁以下。
业内分析认为,在实施渐进式延迟退休之前,需要消除现实招聘中关于35岁年龄要求的制度障碍。从就业歧视上讲,不仅仅是公务员,即使社会上的一般岗位也不能以年龄、性别等对报考应聘者进行区分。从公平的角度,限制报考年龄都有些于理不合。
强制实施还是采取弹性化?
引发网友争论的另一个问题是,如果实施渐进式延迟退休,是采取强制性还是弹性。
事实上,关于延迟退休,早在5年前,就已率先在女干部和高知女性群体实施。2015年2月16日,中组部、人社部联合下发通知称,党政机关、人民团体和事业单位中的正、副处级女干部,具有高级职称的女性专业技术人员,将年满60周岁退休。通知表示,处级女干部退休年龄延迟,是为了充分发挥女领导干部和女性专业技术人员的作用。
此政策出台后,并未采取“一刀切”的做法,而是在推进中采取一定的弹性。针对达到55岁退休年龄的处级女干部和高知群体,让她们自愿选择是退休还是延迟到60岁。
随着接下来渐进式延迟退休制度的进一步推进,杨立雄预测,达到55岁退休年龄的处级女干部和高知群体,自主选择的可能性比较小,很大可能是按制度规定统一实施。
这引发网友讨论。有网友认为,要根据行业特点,不能一概而论,采用弹性退休比较好,是否“到点”退休由自己决定,如果身体好,愿意继续干的再干几年,身体不好或想退的就退。
也有网友提出,延迟退休应该考虑职业的差别,在此基础之上再考虑弹性退休年龄时间。
一面是社会人口的老龄化,一面是年轻人就业难,针对目前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化矛盾,有网友建议每3年延后半年退休,毕竟一下子规定某一个年龄退休,会给社会形成较大压力。
尽管网友讨论热烈,但客观来说,随着当前人口老龄化程度加快和出生率降低,人们对延迟退休的认识已经更加宽容,也更能接受。
日前,由同方全球人寿联合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课题组完成的报告显示,2020年中国居民退休准备指数为6.23,相较于2019年的6.15略有回升。业内分析认为,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人们对延迟退休的认识已日趋理性,当前采取渐进式延迟退休政策具有了更好的基础。

刘强东的三大“王牌”已独立运营,或成阿里巴巴最大劲敌

来源:小圣财经

我们都知道,新世纪进入了互联网时代,我们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上诞生了很多新的与互联网极其密切的行业。其中,做得最好、最大,发展最迅速的就是电子商务这个行业了。

说到电子商务,相信大多数人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阿里巴巴了,确实,阿里巴巴现在是我国最大的一个电商平台,它的创始人马云也多次登上首富的席位。除了阿里巴巴之外,我国另外一个实力强劲的电商企业就是京东了。

刘强东的三大“王牌”已独立运营,或成阿里巴巴最大劲敌

刘强东强势回归

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马云创办的阿里巴巴和刘强东建立的京东这两家企业如今已经成为了我国甚至是全球知名的电商商城了。前两年的时候,京东一度陷入到了迷茫之中,创始人刘强东也进入了低谷期。

当时大家都认为刘强东可能会在那个时候顺势退居到幕后,京东也会受到相应的影响。但是,令很多人没有想到的是,刘强东强势回归,将京东又带上了新的发展道路。截至到今年的6月底,京东的活跃用户数量达到了4.17亿人,这也就是说,全国有将近三分之一的人都是是京东的用户,如今,京东的市值已经达到了1346.44亿美元。

刘强东的三大“王牌”已独立运营,或成阿里巴巴最大劲敌

虽然说,京东的市场份额距离马云的阿里巴巴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但是,作为电商的第二大巨头,刘强东又怎么会任凭竞争对手在不断扩张、生长之下而无所作为呢?因此,京东在这几年也在不断发展,逐渐向其他领域阔拓展。

如今,京东的实力越来越强,刘强东手中所握的三大”王牌”也逐渐浮出水面。那么就跟随小编一起来看看这三大王牌都是什么吧。

刘强东的三大“王牌”已独立运营,或成阿里巴巴最大劲敌

一、京东数字科技

说起京东数字科技大家或许会感到有点陌生,但是说到京东金融的话,大家必定都会恍然大悟。在2013年的时候,京东金融就凭借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核心科技技术进军到数字金融的范畴之中,发展态势良好。2018年的时候,京东金融晋级成为京东数字科技,京东金融也成为了京东数字科技旗下的一个子品牌。此外,京东数科的旗下还有京东城市、京东农牧等子品牌。

刘强东的三大“王牌”已独立运营,或成阿里巴巴最大劲敌

在2019的时候胡润估值京东数字科技为1300亿元,如今最新的估值已经高达2000亿元。虽然说这一成果还无法与马云手中的蚂蚁金服相比,但是京东数科也是一个能够跻身于金融科技公司中前三的一家公司。

况且,如今的京东数科发展前景是十分广阔的,在2017年-2019年这3年的时间中,京东数科的营收每年都在递增,今年更是达到了百亿元的营收,也被外界广泛看好。所以说,京东数科是刘强东手中一大”王牌”之一。

刘强东的三大“王牌”已独立运营,或成阿里巴巴最大劲敌

二、京东物流

京东物流是刘强东手上的第二大王牌。早在2007年,刘强东就决定要建造一个自己的物流体系,也因此成立了京东物流,如今它已经成为了京东的一大招牌,很多人在京东商城购买商品也是看中了京东的这种自给自足的物流体系,京东物流的口碑在快递业拥并不亚于顺丰。并且京东物流是略胜于阿里的菜鸟的,这一点是不可否认的。

根据《2019胡润全球独角兽榜》的榜单可知,京东物流的估值高达800亿元人民币。并且,京东物流仍然没有停下发展的脚步。据悉,京东物流规划的亚洲最大的一体化智能物流中心——东莞亚洲一号目前已经完成,正计划正式投入使用。未来将会进一步地推进我国华南地区超过1亿能够享受到”24小时达”的快递服务。除此之外,刘强东在达沃斯大会上曾经亲口说过,京东物流在未来将会完成上市。

刘强东的三大“王牌”已独立运营,或成阿里巴巴最大劲敌

三、京东健康

最后一张王牌就是京东健康。京东健康就是京东所推出的健康板块,在2013年的时候开始布局,去年5月份的时独立。主要是互联网医药、医疗卫生电子商务、智能解决方案和健康服务。

其中,京东医药电商的重要业务就是我们熟知的京东大药房和药京采,目前来说,京东大药房已经成为我国规模最大的一个医药零售渠道。尤其是在今年上半年这个特殊的时间段中,京东健康平台累计接待诊疗量达到了1600万人。

刘强东的三大“王牌”已独立运营,或成阿里巴巴最大劲敌

在今年8月18日的时候,京东健康还宣布正式推出一款叫做”京东家医”的家庭医生服务产品,刘强东表示,”未来五年,京东健康的家庭医生将服务5000万个家庭。”并且正式成立时间才才刚一年的京东健康也已经递交了上市申请。

刘强东手中的这三大”王牌”将会在未来陆续上市,到那时刘强东手中的京东生态圈也会进一步扩大规模,刘强东的身价也暴涨。

2021年拼假攻略来了!元旦、清明、五一都可拼9天假期

来源:中新经纬

中新经纬客户端11月26日电 (吴晓薇)不知不觉,2020年只剩下最后的一个月了。2021年放假安排已出炉,元旦、春节、清明节、劳动节、端午节、中秋节和国庆节分别可以休3天、7天、3天、5天、3天、3天、7天,怎么拼假才能获得“超长假期”?中新经纬客户端给您支支招。

  元旦、清明、五一都可拼9天假期

  根据2021年放假安排,元旦假期为2021年1月1日至3日,共3天;清明节假期为4月3日至5日,共3天;劳动节假期为5月1日至5日,共5天。4月25日(星期日)、5月8日(星期六)上班。

  按照下面这样操作,三个假期都可拼出9天长假!先说元旦假期,2020年12月28日至31日请4天假,与12月26日、27日,2021年1月1日至3日相连,即可获得9天假期。

2021年拼假攻略来了!元旦、清明、五一都可拼9天假期

  清明节假期有两种拼法。一种是4月6日至9日请4天假,拼成9天假期;另一种是3月29日至4月2日请5天假,即可获得10天长假。

2021年拼假攻略来了!元旦、清明、五一都可拼9天假期

  劳动节假期也有两种拼法,一种是5月6日至8日请3天假,获得9天假期;另一种是4月26日至30日请5天假,获得12天假期。

2021年拼假攻略来了!元旦、清明、五一都可拼9天假期

  春节请这3天假可拼成11天假期

  按照放假安排,春节期间,2月11日至17日放假调休,共7天。2月7日(星期日)、2月20日(星期六)上班。

  如果在2月18日至20日请3天假,即可拼成11天长假。如果还不满足,那么可以试试另一种方法,2月7日至10日请假4天,12天的“超长假期”就诞生了。

2021年拼假攻略来了!元旦、清明、五一都可拼9天假期

  国庆节请2天假即可拼成10天长假

  没法连续多天请假的朋友们也不要灰心,“十一”假期十分给力。在原本7天的假期基础上,只需在10月8日和9日请两天假,即可拼成10天假期。

2021年拼假攻略来了!元旦、清明、五一都可拼9天假期

  法定休假日加班可获三倍工资

  中国旅游研究院的数据显示,与世界62个主要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法定节假日天数(11天)目前排在并列33位,人均每年法定节假日天数远高于大部分发展中国家。

  除法定节假日及正常周末外,2008年1月1日实施的《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指出,职工累计工作已满1年不满10年的,年休假5天;已满10年不满20年的,年休假10天;已满20年的,年休假15天。

  要加班的朋友也没关系,三倍工资等你拿!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规定,休息日安排劳动者工作又不能安排补休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200%的工资报酬。法定休假日安排劳动者工作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300%的工资报酬。

恭喜!每人每月补贴500元!12月28号截止!

来源:HR沙龙

补贴又来了!每人每月500元!满足这些条件可领!

恭喜!补贴又来了!
每人每月500元!
为了加大企业员工技能培训补贴力度,帮助企业提高员工职业技能素质稳定员工队伍,多地人社局全力推进“以训稳岗”,开展“以工代训”的企业,发放每人每月500元,每家企业申请补贴资金上限为500万元的,“以工代训”职业培训补贴!


佛山地区:

上海地区:

2如何申请补贴?你是否符合? 

以深圳地区为例(全国通用)补贴标准补贴标准:500元/人·月企业根据参保职工人数,按照每人每月500元的标准,申请以工代训职业培训补贴。职工是指在独立法人企业缴交社会保险费的职工。补贴月份从2020年1月开始,2020年12月结束,每家企业享受补贴最多不超过3个月。补贴上限:500万元每家企业申请补贴资金上限为500万元。候补标准:视限额内补贴申请情况而定补贴金额超过500万元的企业,可以对超出部分的金额一并提出候补申请。全市以工代训职业培训补贴资金先发放限额内的补贴申请,如剩余资金大于或等于1亿元,则剩余资金向候补企业发放。候补申请指引另行发布。

申报企业基本条件申报企业应符合以下条件:

1.在本市依法注册登记,且具有独立法人资格;

2.按规定在本市为员工缴交社会保险费;

3.正常经营且未被纳入本市失信企业名单。

补贴项目符合上述基本条件的企业,可在2020年度内选择申请以下其中一项以工代训补贴:

1.五个行业的大型企业以工代训补贴;

2.其他行业的大型企业以工代训补贴;

3.停工停业的中小微企业以工代训补贴;

4.其他中小微企业以工代训补贴。

注意:以上4个项目只能申请其中1个噢~还给你们准备了4个补贴项目的逻辑关系图喔~业务办理流程企业可在2020年12月28日前,向商事登记所在区人力资源部门申请以工代训补贴,并按以下程序办理:2020年11月30日前登录深圳市人才一体化综合服务平台申报(https://hrsspub.sz.gov.cn/rcyth/website/#/login)2020年12月1日后,登录广东政务服务网(https://www.gdzwfw.gov.cn)选择“以工代训补贴”事项,根据系统提示按照月份逐月申请培训补贴。符合申请资格和规定要求的,区人力资源部门于3个工作日内予以受理受理后20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核审核通过后按批次进行公示(5个工作日)公示通过后次月月底前按照规定程序将补贴资金拨入企业的银行基本账户。

申报材料(扫描上传系统)

1.深圳市职业技能培训补贴申请表。此表为网上服务系统自动生成,企业按照系统提示填报相关信息后打印,由法定代表人/负责人签字并加盖企业公章。

2.开户银行核发的基本存款账户《开户许可证》或《基本存款账户信息》。

3.吸纳异地就业困难人员的企业,需按系统提示提供材料。吸纳就业困难人员的企业提供就业困难人员、零就业家庭成员、登记失业人员的证明材料,如属本市认定或登记的上述3类人员,则企业无需提供材料。企业一定要记得在2020年12月28日前申请噢~

热点问题答疑

1、“以工代训”补贴是什么意思?

“以工代训”补贴是指用工企业吸纳劳动者就业,通过以工作代替训练的方式帮助其适应岗位需求后,由企业申请的培训补贴喔。

2、上述的4个补贴项目具体条件是什么?我想申请,可不知道自己的企业是属于哪个?

1)五个行业的大型企业以工代训补贴指的是受疫情影响较大的住宿餐饮、交通运输、批发零售、文化旅游、外贸五个行业大型企业开展以工代训后领取的职业培训补贴。可以申领补贴的月份:2020年度的各个月份,企业均可以申请以工代训补贴。可自主选择参保人数最多的月份,最多不超过3个月。

“五个行业”是指:受疫情影响较大的住宿餐饮、交通运输、批发零售、文化旅游、外贸五个行业。五个行业大型企业的认定规则如下:

1.住宿餐饮、交通运输、批发零售行业大型企业是指:纳入我市统计部门2019年住宿餐饮、交通运输、批发零售业统计范围,且在企业营业执照登记的项目或在有关部门颁发的许可证中能体现相应经营内容的大型企业。具体企业以纳入市统计部门2019年相应行业统计范围的名单为准。

2.文化旅游行业大型企业是指:纳入我市统计部门2019年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统计范围,且在企业营业执照登记的项目或在有关部门颁发的许可证能体现相应经营内容的大型企业。具体企业以纳入市统计部门2019年相应行业统计范围的名单为准。

3.外贸行业大型企业是指:2019年开展进出口业务,且在本市形成进出口数据的大型企业。企业进出口数据以海关部门提供给我市商务部门的数据为准。“大型企业”是指:纳入我市统计部门2019年统计范围的大型企业,以市统计部门2019年统计范围的名单为准。

2)其他行业的大型企业以工代训补贴其他行业大型企业新吸纳本市户籍就业困难人员、零就业家庭成员就业并开展以工代训后领取的职业培训补贴。可以申领补贴的月份:新吸纳本市户籍就业困难人员、零就业家庭成员就业的各个月份,企业均可以申请以工代训补贴。可自主选择吸纳人数最多的月份,最多不超过3个月。“其他行业大型企业”是指:纳入我市统计部门2019年统计范围的大型企业中,住宿餐饮、交通运输、批发零售、文化旅游、外贸等5个行业之外的大型企业。“新吸纳”是指:企业在2020年1月1日后首次招录的员工(入职前从未在该企业有社保缴交记录)。企业应与员工依法建立劳动关系并为其按规定在本市缴交社会保险费。“本市户籍就业困难人员、零就业家庭成员”:以我市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认定,且在有效期内的为准。

3)停工停业的中小微企业以工代训补贴受疫情影响出现生产经营暂时困难导致停工停业的中小微企业开展以工代训后领取的职业培训补贴。可申领补贴的月份:符合“停工停业”认定条件的月份,企业可以申请当月的以工代训补贴。可自主选择参保人数最多的月份,最多不超过3个月。“停工停业”是指:当期增值税指标比2019年同期下降70%及以上的企业。增值税指标计算标准为企业当期增值税全部销售额之和。一般纳税人当月增值税指标同比下降70%及以上的,小规模纳税人当季增值税指标同比下降70%及以上的,当月、当季可认定为停工停业企业。企业2019年和2020年1-9月的增值税销售额数据,以2020年11月17日前(不含当日)企业在我市税务机关申报数据为准。“中小微企业”是指:未纳入我市统计部门2019年大型企业统计范围的其他企业。

4)其他中小微企业以工代训补贴中小微企业新吸纳就业困难人员、零就业家庭成员、登记失业人员、离校两年内高校毕业生就业并开展以工代训后领取的职业培训补贴。“就业困难人员、零就业家庭成员、登记失业人员”:以市内外人力资源保障部门认定或登记,且在有效期内的为准。“离校两年内高校毕业生”是指:2019年1月1日及以后毕业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以学信网或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学历学位认证书登记时间为准。

3、企业如何申领以工代训补贴?

答:以工代训补贴申领实现全程网办,符合条件的本市企业以参保单位为主体,通过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自助经办系统申报以工代训补贴。 

4、以工代训补贴资金如何发放?答:经申请企业社会保险征缴关系所在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对企业以工代训补贴申请进行审核,通过企业职工社会保险费实缴比对后产生经费发放记录,审核通过后公示无异议的,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进行补贴确认后,由市就业促进中心将补贴资金拨付到企业指定的银行账户。 

5、以工代训补贴政策与已出台援企稳岗政策的关系?

 答:为帮助企业应对疫情冲击影响,今年以来,本市出台了一系列稳就业政策,比如实施失业保险返还政策,以及对春节期间支持疫情防控工作的重点企业和受疫情影响较大的困难行业企业给予就业补贴。为从多角度给予企业帮扶,形成政策合力,符合条件企业在享受本市之前出台系列稳就业政策的同时,还可以申领以工代训补贴,尽最大可能给予企业帮扶,帮助其渡过难关。

以上就是就业补贴办事指南全部内容啦,符合条件的小伙伴,尽快申请噢~~千万别错过!

如何把对的人放在对的岗位上?

来源: 华恒智信

为了摆脱危机,迎接挑战,企业只有优化自己的内部行为,解决市场化与国际化的融合问题,才能从根本上使企业转机。

但是一个企业光有人力资本的积累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对其进行有效配置和合理使用,做到人岗匹配,即依靠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才能发挥人力资本的最大效益,否则只会使企业产生更大的内耗,造成企将业成本的上升和人力资源的浪费。而人力资本的优化配置的基础就是人岗匹配,企业员工与岗位的匹配程度将直接影响企业内部其他资源的合理利用程度,尽管越来越多的管理者重视企业的人岗匹配工作,但是管理者却很难做好人岗匹配的工作,往往会出现各种管理问题,使得人岗不匹配,造成人力资本的极大浪费。
那么何谓人岗匹配?人岗匹配简单的可以理解为让适合的人在合适的岗位上做合适的事,从而使得“岗得其人,人适其岗”、以及“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不同的岗位需要不同的任职资格标准,而每个人的知识、技能、经验、素质也都是千差万别,如何将具有不同特性的员工匹配到不同任职资格标准要求的岗位上,即做到人岗匹配是需要管理者结合企业具体实际进行思考。
对于许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人才匹配失误的问题,华恒智信研究团队在调研国外企业问题时很是赞同某日本企业提出的观点,即因此在“垃圾合理分类变成资源,资源放错就是垃圾”,理解人岗不匹配问题时,即就是将优秀的人才放在了错误的位置,变成了无用的资源,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那么企业如何做好人才的科学使用,做到人岗匹配?经过多年的额企业实践和研究,华恒智信人力资源专家建议企业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进行人才的岗位匹配:
(1)从工作本身角度出发
从现有工作的本身角度出发,即要求在企业进行工作分析,细化工作本身的职责,使其变成工作核心要项,根据核心要项来确定岗位的任职能力,以便更好的从岗位要求这个角度判断哪样的人会更适合此岗位,实现人岗匹配的第一步,即明确工作要求。进行工作分析要注意从岗位名称、岗位工作、岗位职责、岗位关系、工作环境以及岗位对员工的知识、技能、经验、体力等必备条件的六个方面进行分析,从而的到明确而细化的工作岗位职责。
(2)从人的角度进行
企业现有的员工具有不同的知识、技能、经验和素质等,具有不同的特性,因此进行企业的人岗匹配是,应该多层次的、全面的了解现有人员的特性,对其进行合理划分,也就是从人的角度进行。进行现有的人员合理划分时,可以从动机、性格、技能等维度进行考量,其中动机考量主要是说人员的积极性是否与岗位提供的空间相一致,性格考量主要可以从性格的内外向、喜欢对事还是对人等方面进行考察,而技能角度则是从个人是知识储备丰富还是经验积累较多等方面来进行企业员工的划分、归类。
在上述提到的进行人岗匹配的两个维度之外,其他的学者也给出了其他建议。即建议企业在进行人岗匹配时,做好知岗、知人、匹配三步曲。所谓知岗,就是进行工作分析,通过对某项工作,就其有关的内容与责任,汇集、研究以及分析资料,来明确一个岗位的细化责任从而真正的了解一个岗位;所谓知人,就是构建胜任素质模型,在知道一个岗位的要求和特点后,就需要利用履历分析、纸笔面谈、心理测验、情节模拟和评价中心技术等来发现员工相关的素质,从而建模、定标、最后评价判断其是否能胜任该项工作;所谓匹配,就是能够知人善用,这是进行人岗匹配工作的最后一步,也是尤为重要的,因为人岗匹配的目的就在于最大程度的使企业员工能够“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从而最大程度的发挥人力资本的价值,避免人才浪费,因此在进行一系列步骤后能够让不同特点和专长的员工能够做自己擅长或者适合自己做的事情,从而充分发挥人才的价值。
牛根生曾经说过:从人本管理的角度看,人人都是人才,就看放的是不是地方。因此企业要想获得成功,获得长远发展,做好人才管理,实现企业人岗的匹配,显得尤为重要。而实现企业人岗匹配的目的,则离不开管理者对人员的分析、对岗位的分析,即华恒智信人力资源研究团队提到的从人的角度、从工作的角度两个方面着手人岗匹配工作,通过进行工作分析明确岗位具体要求,通过对员工特性的了解构建素质模型,从而让企业合适的人才在合适的岗位上做合适的事情,实现企业员工的有效配置和合理使用,并最终达到企业人力资本收益的最大化,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

德鲁克人才观:如何管理“知识型员工”

来源:中国人力资源网

人类历史的前进伴随着技术的多次变革,当前阶段信息技术的变革,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从依赖土地、资本、资源为主的生产要素进入了以知识为动力的经济形态。作为”知识型员工“的提出者,德鲁克认为,在知识时代未来的组织将是以信息或知识为基础的,组成新经济的个体力量是具有知识的人员。知识和人力资本构成组织新的竞争力时,管理本身也要发生变革。

一、组织中知识型员工工作的特点

机器化生产的工业组织更适应于个性不成熟的低能人,于此相反,知识经济时代的组织更需要具有主体性、个性成熟发展的”知识型员工“。

知识型员工是专业化和职业化的。他们大多是通过正规的教育训练在某些领域获得了专业技能。相比较于一般的员工,知识型员工更加具有自主性、独立性,在职业发展中也更倾向于自由流动。与此同时,由于知识型员工以知识的占有为立身资本,在面对知识快速变化的大环境时,具有强烈的学习愿望,重视对知识投资的持续性,提倡终身学习。

在知识分工的背景下, 重视知识网络中“知识点”之间联结学习, 促进知识 (显性和隐性) 的转移和共享, 对知识型员工意义重大, 它有助于员工自身和集体创新能力的提升。[1]因此,知识型员工的工作更加注重团队的协作,通过知识的分享、交流与互补,衍生新的知识。

二、对知识型员工的管理

(一)管理是对”管理的管理“

首先,管理是对”管理的管理“。知识型员工具有高度的自主性,不同于简单出卖劳动力的机械式工作者,他们是掌握知识、自主思考的独立个体。知识型员工是自我管理的主体,这意味着传统的管理职能弥散在组织中。管理者要做的是对”管理的管理“,对此,需要跳出自泰勒以来将人等同于机器管控的传统思维,发挥创新领导力,协助员工认识他自己,认识他自己的属性、个性、认识他自己所应该归属的领域,进而施展自我才能。

(二)以目标管理而非过程管理为导向

其次,以目标管理为导向而非过程管理。知识型员工的工作围绕知识和信息展开,其中思考占据很大的部分。也因此知识型员工工作的时空限制较小,工作的时间和工作的地点不再局限于公司和办公室。管理者对于知识型员工绩效的管理应该采取以”目标“为导向的成果考核,而不应局限在对过程的监督,把考核时间和精力投入在考勤等细枝末节上。

(三)让员工有所成就

第三,目标管理的实现以激发员工成就感为保障。员工对自己负责,但并不意味着员工一定对组织负责。管理者让员工有所成就, 是让个人的发展与组织的发展相协同。德鲁克认为对知识型员工的管理需要向非营利组织学习,非营利组织的运转依靠的不是全职员工,而是大量的志愿者完成庞杂的工作,而这些志愿者的报酬很少有时甚至没有,工作有时也很艰苦甚至风险很高,但他们却以此为荣、自愿加入。其中的关键原因是非营利组织的使命具有强大的感召力。管理者需要做的是帮助知识型员工寻找工作的成就感和归属感:从使命开始,企业的使命和任务转化为目标,告诉员工组织存在的目的价值和责任,引导员工发挥潜力。

(四)建立学习型组织

最后,建立“学习型组织”,“学会如何学习”。组织的学习能力成为应对复杂多变、适应知识更新速度加快的生存必备。传统上强调的是“干中学” (learning by doing) ,但在知识时代, 要求的是“学中学” (learning to learn) 。[2]管理者对知识型员工学习能力的管理应以团队为基本单位,营造有利于隐性知识交流与共享的环境, 并通过为知识员工提供包括时间、空间和规模等维度的民主参与、柔性化管理等措施, 争取产生最优化的组织知识资源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