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员工往往最先离职,原因却不是因为钱!

来源:薪人薪事

想想HR既要费心费力的寻找合适候选人,又要“不折手段”的挽留准备跳槽的优秀员工,真是心累到想离职!

留住好员工看似困难,实则非然,很多管理者犯下的大多数错误都是可以避免的,但一旦管理者犯下了错,最出色的员工往往最先离职,因为他们拥有最多选择。

公司如果不能让好员工全心投入到工作中,就留不住好员工——这理应成为常识,却仍然有很多人不知道。

好员工的离去并非突如其来。事实上,他们对工作的兴趣是逐渐消磨殆尽的。

国外有学者曾花费大量时间来研究这种现象,并称之为“电力减弱”现象。出色员工就像濒死的恒星一样,他们对工作的激情是慢慢消减的。

“‘电力减弱’不同于熄火,因为员工并没有陷入严重的危机中,他们似乎表现不错:投入大量时间工作,与人高效合作完成任务,会议发言无可挑剔。但与此同时,他们正默默地承受不断的打击。可想而知,到头来他们唯有离职。”

为了防止“电力减弱”,留住顶尖人才,公司和管理者必须认识到,自己的哪些做法导致了员工激情的缓慢消退,其中以下八种做法危害最大,若想留住好员工,必须避免:

制定一堆愚蠢的规则

公司当然需要规章制度,但万不可制定目光短浅、马马虎虎的规章制度,妄图以此建立秩序。无论是过分严格的考勤制度,还是克扣员工的加班费,甚至只是几条多余的规定,都可能把人逼疯。

好员工要是感到“老大哥”时时刻刻在看着自己,就会觉得压力太大然后选择跳槽。

无差别对待员工

一视同仁的方法虽然适用于学校教育,却不宜用在职场上。

对优秀员工而言,这意味着不管自己表现多么好,待遇都和只会打卡上下班的傻瓜无差。

容忍员工的不良表现

据说,一支爵士乐队的水平取决于其最差的乐手,无论其他乐手多么优秀,观众听到的都是最差乐手的演奏,在职场上亦然。

若公司丝毫不处罚表现差的员工,他们就会拖累其他员工的表现,尤其是最出色的员工。如果管理者情商不足,不能有效处理不良表现的问题,这类情况就会发生。

对员工的成绩没有肯定

管理者容易低估表扬的力量,尤其易低估其对于极度需要激励的优秀员工的作用。人人都爱荣誉,勤勤恳恳、全身心投入工作的员工尤甚,奖励个人的贡献,这说明管理者予以了重视。

管理者需要与员工沟通,找出他们各自喜好的奖励方式,用以嘉奖他们良好的工作表现。

不关心员工

超过半数员工离职的原因是与上司关系不佳。聪明的公司会确保其管理者懂得如何做到既专业又不乏人情味。

这类管理者会为员工取得的成功感到自豪,理解员工的难处,同时也会让员工接受各种挑战,哪怕这个过程会痛苦。

如果老板从不真正关心员工,那么其手下的人员流动就会比较高。没有人愿意将每天的8个多小时奉献给只知发号施令、只关心业绩的老板。

不为员工描述公司的发展蓝图

不停给员工分配任务,这样做似乎效率很高。然而,对优秀员工而言,不清楚公司的蓝图,可能成为他们离职的主要原因。

优秀员工愿意承担更大的工作量,是因为真心在意自己的工作,这些工作必须有价值。

他们如果不知道其价值何在,就会产生疏离感,觉得漫无方向。他们在这家公司感受不到自我价值,就会去别处寻找价值。

员工无法追求自己的爱好

谷歌公司规定员工投入至少20%的时间去做“自认为最有益于谷歌的事”。这些兴趣爱好的项目催生了优秀的谷歌产品,如谷歌邮箱和广告联盟,但其最大的作用是培养了高度专注的谷歌员工。

才能出众的员工往往满怀热忱,让这些员工有机会追求自己的爱好,可以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和对工作的满意度,但很多管理者却把员工的工作范围限制在一个小空间里。

这类管理者担忧,如果让员工扩大注意力范围,追求自己的兴趣爱好,他们的效率就会降低,这种担忧纯属多余。

研究表明,如果员工能够在工作中追求自己的爱好,其大脑会一直处于兴奋状态,而此时的效率是正常效率的五倍。

工作毫无乐趣

如果员工工作得很无聊,这就是管理者的问题。员工不愉快,就无法全身心投入到工作当中。

乐趣是抵抗“电力减弱”的主要力量。好公司都会清楚一点:让员工适当放松很重要。例如,谷歌公司竭尽所能让工作变得有趣,如免费用餐、保龄球场和健身课程等等。

谷歌这样做的意图很简单:如果工作很有趣,员工不仅会表现得更好,而且会愿意工作更长时间,甚至会以此作为长久的事业。

总而言之,面对员工流动问题,管理者往往怨天尤人,却忽略了问题的症结所在——员工其实并不是离职,而是离开老板,离开公司。

很在意别人的看法,怎么办?

来源: Lachel

如果把我们每天的幸福和烦恼列出来,你也许会发现一件有趣的事情:

带给我们幸福感的,往往是别人的感谢、鼓励和肯定。它们会带给你许多动力,让你一整天都充满激情。

反过来,带给我们烦恼的,大多数来源于什么呢?你会发现:它们大多来源于跟别人「不愉快的沟通」。

比如:

  • 同事在会议上对你的提案表示不同意,让你感觉「他是不是对我有意见」?
  • 客户几句有点带刺的话语,让你心生疙瘩,想「他是不是对我不满意」?
  • 跨部门的合作伙伴说话阴阳怪气,让你心想「我是不是把他惹生气了」?

……

更常见的,在网上发表观点、吐点槽,却引来几条或阴阳怪气、或带着戾气的回复,张嘴就是「扯淡」「就这」「别胡扯了」,或是连珠炮来上一串反问句……

实际上,这些事情严重吗?如果回过头来看,这些都是小得不能再小的小事,不会对你造成任何实际损害。

甚至,我们可能「理性上」都知道:对方很可能是无心的,并没有刻意想激怒你,或是针对你 —— 他只是习惯了这样讲话。

但是在当下,这些小事,却很容易就破坏我们一天的好心情。

严重的时候,甚至会让你怒火中烧,一时间情绪失控,难以抑制。

人就是这么神奇。很多时候,别人一句简简单单的感谢,能让你开心很久;反过来,别人一句不友好的话语,也能让你郁闷很久。

我想,许多朋友应该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因为别人的一句话,而感到「特别不是滋味」,要么当场发作,要么忍下来,但内心始终愤愤不平,需要很久才能平复。

如果你也有这样的困扰,那希望今天的文章,能给你一点启发。

1

为什么我们会容易对别人的态度如此敏感呢?

究其原因,是因为:我们的大脑,本来就特别容易对「社交」起反应。

原因很简单:我们的远古祖先,不具备独居生存捕猎其他动物的能力,因此,必须以群居的形式才能更好地生存和繁衍下来。为了维持族群的交流和生存,具备更强「社交潜力」的个体就被自然选择下来,得以代代繁衍。

这就是 1993 年心理学家 Dunbar 等提出的「社会大脑」假说。

这个假说认为:人类(以及其他高等灵长类)的大脑,会反映在现实社会中复杂的计算需求,并用来调整自身,使其向着「能够更好适应社会」的方向进化。

一个最有名的例子,是 Dunbar 本人提出的「邓巴定律」:一个人能够保持联系的圈子上限,大约是 150 人(这也就是经典的「邓巴数」)。也就是说,Dunbar 认为:我们的祖先很可能也是以这么大规模的族群在活动,因此我们的大脑才被塑造成了这个样子。

那么,在这个大前提下,我们的大脑就很容易产生一种现象:对来自社交的场景和刺激,赋予更高的学习和反应权重。

一个有趣的例子是「沃森选择任务」:你面前有四张卡片,它们的正面分别写着 E、K、4、7。现在,实验人员告诉你,有一条规则,内容是:「如果一张卡片的一面是元音字母,那么它的另一面必然是偶数」。问题来了:你需要翻转几张卡片,才能确认这条规则是否正确?

一个显而易见的回答是翻转E。如果E的反面是偶数,那么这条规则就是对的;如果是奇数,那么这条规则就是错的。这很简单。实验结果中,大约有50%的人选择翻E。

但绝大多数人可能会忽略另一种可能性:翻7。为什么呢?因为如果7的背面也是元音,那么它就违背了这条规则(一面是元音,另一面必然是偶数)。实验结果中,大约只有5%的人会翻7。

但是,心理学家对这道题做了一个非常有趣的变形:四张卡片的正面分别写着:啤酒,可乐,19,16。规则变成了:「如果一个人要喝啤酒,他必须不小于18岁。」那么请问:我们应该翻开几张卡片,才能确认这条规则有没有被违背?

显而易见:翻开「啤酒」和「16」这两张卡片,对不对?

你会发现,这两道题从本质上来说是一模一样的。但只是给它赋予了一个社会化的场景,正确率就从5%飙升到了75%。

这个经典的实验说明什么呢?我们的大脑并不擅长抽象的逻辑思维,反过来,它特别擅长对于社会化情境的理解和处理。

所以,很多时候你去学一个领域,很困难;但是给它编一个故事,写一本小说,把知识融汇到故事里,理解起来就方便很多。

在这个前提下,我们的「心智世界」,就特别容易把来自社会的评价和反馈,放到一个更重要的位置,赋予它们更大的权重。

所以,我们经常说:不要太在意别人的看法。但为什么还是那么难以做到?就是因为:我们大脑的演化,就是朝着「更加在意别人」的方向发展的。

2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很容易产生一种机制:把对自我的评价和存在感,跟别人的注意和态度挂钩。

每个人都有一个最本质的需求:需要明确自己存在的价值。亦即让自己感受到「我的存在是有意义的」「我有能力达到我的目标」,否则我们就会失去存在的理由和根基。

这个需求,在心理学上就叫做「自尊」(self-esteem,注意它跟日常所说的自尊不太一样)。自尊有高低之分。高自尊,意味着你认为自己是有价值、有能力的;低自尊,则意味着你认为自己是没有价值、没有能力的。

一般情况下,自尊是由自我内在进行衡量和判断的。举个例子:你擅长写作,在写作的过程中获得愉悦感、成就感,你能够客观理性地把你的作品跟别人的作品对比,判断它们的优劣,哪怕你写出来的东西没有人看到,你也有足够的自信,知道「我写得很好」。

这就是一种「健康的高自尊」。是一种正常的、理想的状态。

但实际生活中,由于大脑会下意识地朝着「社会化」的方向倾斜,这就导致了:这种高自尊的建立,很容易「长歪」,顺着一个不够健康的方向发展起来。

这就是心理学家 Michael Kernis 所说的「异质性高自尊」(heterogeneity of high self-esteem,又称「脆弱性高自尊」,以下简称 HSE)。

这种异质性高自尊,一般可以分成下面四类:

1)不稳定型:对自我的评价不稳定。一会觉得自己很棒,一会觉得自己一无是处。

这种情况,往往是跟外界作出对比、比较之后发生变化,缺乏一个稳定的评价标准。

因此,这样的人会比较惧怕新的环境、新的挑战,更喜欢待在熟悉的环境里面,因为他们担心变换环境之后,评价标准也会随之更新,从而觉得自己「一无是处」。

2)防御型:特别害怕外界的否定,会不惜一切试图维持他们的形象。

这样的人通常不能很好地处理批评,容易排斥负面评价,只接纳正面评价。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碰到特别固执、听不进别人意见的人。哪怕你明确给出证据「你错了」,他也会执拗地维护自己的立场。因为对他来说,他的立场就是「自我价值」的一部分。立场被否定,就相当于否定了一部分自己。

3)依赖型:跟防御型相对应,特别需要外界的肯定。

这样的人会把「满足别人的期望」放在首位,很难接受拒绝别人,或让别人失望。

这种情况,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虚荣」和「爱面子」。哪怕经济实力不允许,也要买奢侈品,也要出入高档场合,展现出「光鲜亮丽」的自己 —— 就是因为他们渴望别人的肯定和赞赏。

4)不一致型:「伪装」出来的高自尊,他们的外在和内在是割裂的。

这种会稍微复杂一点:他们的内心其实是自卑的,并不喜欢真实的自己,但是热衷于在别人面前表现出自信、强大的形象,以维护别人对他的社会评价。

这四种 HSE 分类,一个人可能只具备一种,也可能同时具备多种。可能程度很高,也可能程度很轻微。

但无论如何,这都是一种不好的状态 —— 因为它意味着你把对自己评判的权利,交给了别人,而不是自己。

3

进一步,如果一个人存在一定程度的 HSE,会导致什么呢?

研究表明,异质性高自尊会有两个显著的特点:(Kernis et al., 1996, 1997, 2000)

1)更容易注意到负面的评价,并把中性和模糊的评价解释成负面。

2)更容易对负面评价进行更深入的反刍;

你会发现,这就是一个负面循环:第一点使得 HSE 会接触到更多的负面评价,第二点又使得这些负面评价对他们产生更大、更持久的作用,使得他们不断地受到外界评价的折磨。

举个简单的例子:

你把一个任务搞砸了,被上级训斥了一通。回到座位上,看到其他同事在窃窃私语。正常人可能不会放在心上,但一个 HSE,就很可能联想到「他们是不是在嘲笑我?」从而再一次把任务失败的经历,在心里反刍一次,再一次体验到那种痛苦……

这是一种非常难受的体验。

正是因为大多数 HSE 在生活中会经常遭受这样的痛苦,因此,他们往往也会采取一些下意识的策略,来避免自己承受痛苦。

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自恋。

心理学界把自恋定义为「高度的自我关注,并期望别人关注自己」(Baumeister, 1996, 1998)。简单来说,就是很容易产生这种心态:

我是非常优秀的。你们只是暂时没有发现罢了。

并且,当自恋者做出了一些成就之后,会特别渴望跟他人分享,尤其是从他人处获得肯定和认可 —— 这种正面反馈会给予他们巨大的满足感。

研究发现:在不同的 HSE 类型中,「不一致 HSE」最容易导向自恋(Zeigler-hill, 2006)。

换言之:自恋很大可能是自卑的一种变种,为了掩盖自卑,而催生了自恋。

进一步,如果这种自恋心态持续遭受外界的威胁(比如否定、嘲笑、漠视),就可能发展出另一种策略:外化。

什么叫外化呢?就是在外界和自我之间建立一道藩篱,把「好的」划分给自己,把「不好的」划分给外界。也就是常见的「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心态。

常见的例子比如:「说了你也不明白」「没有人能理解我」「像我这样的天才注定是得不到欣赏的」……

另一方面,许多研究发现:自恋者的攻击性往往是最高的(Twenge, 2001)。也就是说:当一个自恋者遭受社会拒绝(被否定等)之后,更容易「怀恨在心」,从而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进行「报复」—— 包括说对方坏话,给对方较低评价,等等 —— 甚至可能会指向无关的第三方,也就是「泄愤」。

再者,自恋者的竞争需求非常旺盛,这就导致了他们哪怕没有遭到威胁,也常常说话带刺、语气很冲。因为他们急于证明「我比你优越」,从而来满足他的 HSE。

4

那么,讲了这么多,对于文章开头的问题,我们可以有什么更好的策略,来应对和处理呢?

需要注意的是:HSE 虽然不健康,但并不是特别严重的问题,大多数人或多或少都有一点。我们要注意的是:

1)不要任由 HSE 不断发展下去,要觉察到它,并调整它。

2)尽量不要让 HSE 发展成自恋。

分享几个简单的小技巧,希望能帮你解决一些烦恼。

1. 宽容原则

宽容原则是哲学上的一个概念,指的是:在沟通的过程中,保持最大的善意去相信对方,相信对方是积极的、正面的,是想要解决问题的。

要理解宽容原则,需要先讲一讲基本归因谬误。

我们会有一个认知偏见:当我们成功时,我们倾向于归因到内部(我很厉害);当我们失败时,我们倾向于归因到外部(运气不好)。反过来,当别人成功时,我们倾向于外部归因(他运气好);而当别人失败时,我们倾向于内部归因(他能力不行)。这就是基本归因谬误。

所以,第一条基本法则是:当对方作出一些「令你不舒服」的行为时,如果能够归因到外部环境,就尽量不要归因到内部。

举个例子:智识营里偶尔会有同学,提问一些已经重复过多次的问题。有同学会认为这是「伸手党」(内部归因),但更合理的想法是什么呢?

这些同学工作非常忙,没有空看群里的答疑和汇总,不知道这些问题可以查到,所以又重复问了一次。这就是一个外部归因。

再举个例子:当别人无端指责你的时候,与其认为「他在故意为难你」(内部归因),不如认为「他对你有误解」(外部归因),然后想办法去解开这个误解 —— 这会是一个更好的做法。

进一步:即使外因不成立,我们归因到内部,也可以再分成两类:能力问题,以及意图问题。

第二条基本法则:能用能力不足解释的,尽量不要上升到意图。

举个例子:对方讲了一些带刺的话,与其认为「他对你有意见」(意图问题),不如认为「他情商不行」(能力不足)。那么应对策略就是:先解决问题,再在有空的时候,友好地帮他指出来。

总而言之:当别人说了一些令你不舒服的话时,按照这个顺序去理解:

1)对方表达的意思是什么?我有没有可能理解错了?

2)这个问题有没有可能是由于客观环境、条件的限制而产生的?

3)这个问题有没有可能是由于对方的能力不足而产生的?

4)对方是否在质疑、否定、攻击我?

一般情况下,按照1→2→3→4的顺序去解读,尽量保持在1、2、3的位置,除非有确凿的证据,不要轻易过渡到4。

这个做法,可以非常有效地解决你大部分烦恼。你会发现:许多你以为的批评和否定,其实都只是你的误解而已,并不真的表示他「坏」。

2. 对等原则

简单来说:对方给你一个什么样的评价,就必须拿出对等的证据。否则,这个评价就是无意义的,完全不需要去理会。

我会把一个人的反驳分成两大类,分别是无效的反驳和有效的反驳。

什么是无效的反驳呢?大体上讲,就是指「只有观点,没有论证」的反驳。包括:没有理由地否定对方,抓住次要的地方而遗漏重点,对对方的立场曲解或断章取义,等等。

反过来,有效的反驳,就是指:能拿出理由和论证,来支撑自己说的话。

一个最好的状态是什么呢?是类似这样:

我充分理解你的立场(基于充分理解),但是我对其中的某一点有异议(指出明确的弱点),原因是(有论证)……我认为这样做会更好些(有解决方案)……

如果你在生活中遇到「无效的反驳」,那最好的应对就是:压根不要去在意它。因为生活中,有更多有意义、有价值,值得我们去关注的事情,没有必要把精力花在这种地方。

3. 救火三步法

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遇到这种情境:对方几句话,让你非常不是滋味,特别恼火,特别难受。这个时候怎么办?如何克制住自己的情绪?

不妨采取这三个步骤,来让自己立刻冷静下来:

1)转移注意力。先不要回应,也不要管他,立刻把注意力转移到其他任何一个任务上面,先动手做一做、想一想,过一会儿再回来。

2)第三者视角。想一想:对方对你说的话,在第三者看来,会怎么想?如果你发作,朝他发脾气、掀桌子,在别人看来又会怎么想?这个时候,你如何应对,别人才会觉得「妥当」?

3)去人格化。把自己和对方都当成一个机器,把「自我」抽离出去,让自己想象对方的指向不是「我」,而是一个与你无关的个体。然后,想一想,有没有一个流程、步骤,可以在这个场合用上来?如果有,就按流程走;如果没有,就拟一个,下次按流程走。

这个做法,可以非常有效地让你摆脱情绪的控制,从而避免自己继续被对方激怒。

4. 防火墙法

什么叫防火墙法呢?这是一个很有效的自我防卫策略,又叫做区块化(Compartmentalization)。

简单来说就是:

1)多元化认同:「我」的自我概念和自我价值,是由多个方面构成的,而不是一个方面。

也就是说:所谓的「我」,可能包括工作中的我、家庭里的我、邻居眼中的我、朋友眼中的我……这些我很可能都是不同的。它们加起来,才构成了「我」的全部。

2)隔离:任何一个时候,别人对「我」的评价和判断,都只涉及到当下的场合,都只是「一部分的我」,而不是「全部的我」。

3)整合:我在某一方面可能达不到我的标准和要求,但我可以在另一方面达到标准,从而使整体的「我」,维持在一个合理的位置上。

积极的防火墙法,可以让自己更具心理弹性,从而把受到的攻击和否定,维持在一个小的区块里,不至于影响到自己的整体评价。

5. 超越胜负

我一直强调一个观点:争论的根本目的,不是输赢,而是更加接近真理。

所以,在生活中,当你遇到别人否定你、质疑你的时候,试着转移开你的目光:不要去想「我输你赢」,而是想:

  • 「他想表达的重点是什么?」
  • 「他跟我的分歧在哪里?」
  • 「他跟我的观点如何从底层结合起来?」
  • 「他的观点能够如何丰富、完善、纠正我的观点?」

这是一个更高层次的思维习惯。

哪怕你从输赢的角度来看,这个习惯也是非常有效的:它会使你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因为执着于胜负的人,一开始就输了;

而能看得比胜负更远的人,才是赢家,

因为他们永远都能有所收获。

突破性创新,你需要一个跳出盒子的挑战

来源: 移轨创新 

围绕着突破性创新,所有的兴奋点都集中在试图得到一个大的想法上。人们痴迷地谈论着跳出盒子的思维。创新的世界里,充满了创新领导者如何产生一个“跳出盒子的想法”并创造出革命性影响的故事。

几乎所有这些故事都是偶然和意外的创新。那么问题来了:“我们怎样让突破性创新被设计出来?”

对于大多数组织来说,现实的问题是,一层一层的重力使得大家很难跳岀盒子去思考。跳出哪一个盒子才是真正要回答的问题,因为有个人重力的盒子、组织重力的盒子、行业重力的盒子、国家重力的盒子,还有文化重力的盒子。你走得越深入,盒子则变得越来越不容易被看见。

大多数的突破性创新一开始并没有一个跳出盒子的想法,但通常会有一个跳出盒子的挑战,即轨道转移的挑战,移轨创新®称之为移轨挑战。

突破性创新需要一个移轨挑战去创造摆脱思维重力的逃逸速度。一个跳岀盒子的想法其实只是结果,一个移轨挑战导致了这个结果的产生,而不是反过来。

安萨里克斯奖:让太空旅行平民化

一个真正创造了逃逸速度的移轨挑战是安萨里克斯奖(The Ansari X prize)!

该奖项的主办方在1996年宣布,第一个完成下述目标的团队将获得安萨里克斯奖给出的1000万美元奖金:

  • 私人投资、建立并启动一个可载三人到地表以外100公里的飞船;
  • 安全回到地球;
  • 在两周内用同一架飞船重复发射。

安萨里克斯奖的移轨创新元素挑战的是每个飞船的研制和发射都必须是私人资助的(注:那个时期,全球所有的太空项目都是政府资助的)。此外,它必须有能力携带三个人并在两个星期内重复这个旅行,这其实是在为太空旅游进行播种。

共有26个团队报名参与了这个移轨挑战,这个移轨挑战也为这26个团队创造了逃逸速度。总的来说,为了找到解决方案,每个团队的投入都超过 1000万美元。

八年来,在无数的原型机试验后,赢家出现了。“太空船一号”在2004年9月到10月间成功地完成了两次太空旅行(Boyle, 2004;Space.xprize. org, 2004)。

安萨里克斯奖使得太空旅行变得平民化,并带来一个移轨创新的想法:太空旅游。当想法碰到了技术又碰到了资金,又碰到了行动时,创新被恰到好处地触发了。该项移轨挑战成功促进了航空航天项目由政府资助转变为私人投资,并创造了20亿美元的商用航天产业。

安萨里克斯奖非常清楚地展示了一个跳出盒子的挑战,即前面说的移轨挑战,它点燃了之前休眠的思维,使得一系列想法以各自的方式和顺序呈现出来。不是那些陷入追求增量的想法,而是使不可能变成可能的想法。

设计一个跳出盒子的挑战

移轨挑战是组织实现突破性创新的基石和原点,通过设计一个具体的跳出盒子的挑战,从而引起一种正向的不安,促使企业离开舒适区,坚定地去实现移轨创新。

移轨挑战具备以下六个显著特征:

  • 它提出了一个问题:“什么是现在看起来不可能,但一旦变为可能后将会改变我所处的整个行业的?”

你能想象世界上最大的出租车运营商没有一辆自己的车吗?滴滴打车,实现了!你能想象世界上最大的零售店没有一件库存和实体店吗?阿里巴巴,实现了!它们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所处的行业!

  • 它迫使你放弃你目前的思考方式。

一家日用洗护产品跨国公司的研发团队,围绕着可持续性发展的战略,设计了一个移轨挑战:新产品研发目标是在不影响效果的前提下,在使用过程中不用水!在这个移轨挑战目标下,迫使他们彻底放弃“节省用水”的思考方式,从而获得重大发现和真正具有突破性的点子!事实上,这个团队做到了!

  • 从现实来看,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

从青海格尔木到西藏拉萨,平均海拔4500米(珠峰高度的一半),空气里的氧气含量比海平面低30%-40%,室外温度低至零下40摄氏度……在这样最难以通过、最荒凉的地区建设一条长达1100多公里时速100千米/小时的铁路,从现实来看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中国新世纪四大工程•青藏铁路做到了。

  • 一旦得到实现,那些旧有的行事方式便绝不会被接受了。

手机的出现,我们还会用BB机吗?智能手机的出现,我们还会用MP3吗?——一旦实现就不会采用旧的行事方式了。

  • 当你说出它的时候,你会充满激情和正能量。

印度泰坦TITAN团队完成了一个移轨挑战:创造世界上最薄的防水手表。他们多次前往瑞士寻找供应商,都被拒绝提供原型,因为这需要在很多部件上取得突破,而这些超出了瑞士人的能力范围。然而他们并没有放弃,他们开始自己绘制图纸构建原型,在每一个阶段,他们都面临难以克服的挑战!“我们将做瑞士人都不能做到的挑战”——这个信念令让他们充满了激情和正能量,让他们继续下去……世界上最薄的防水手表“边缘”诞生了,它创造了钟表行业新的标杆——世界上最先进的钟表业在瑞士,世界上最薄的防水手表在印度!

  • 它是明确的、毫不含糊的,它是一个把整个公司/集团连接起来的共同梦想。

移轨挑战是挑战不确定性,但绝对不是不确定的挑战!移轨挑战围绕企业实现愿景和使命的关键性障碍,在产品、技术、流程、商业模式和生态系统等企业运营要素上,通过一个一个的成功挑战,帮助企业逐步实现愿景目标。比如:一家民营服装企业的愿景是要在五年内上市,实现企业上市有什么关键性障碍?年销量要在现有基础上翻番。实现销量翻番的有多种途径,比如缩短产品研发周期、提高供应链效能、扩大销售渠道等。最终,这家企业的移轨挑战是:将原来供应链周期从120天缩短到30天。通过提高供应周转率,使企业一年仅2次订货会提高到一年至少6次,从而实现了销售倍增。

自从人类文明的黎明到来以后,人们一直盯着天空,渴望着梦想着打破地球的束缚。没有什么能捕捉我们的想象力、我们的兴奋,就像人类探索太空时展现出来的一样,因为那是我们到目前为止最大的冒险。先是月球,然后是火星,再然后是太阳系之外的更远处。

著名导演詹姆斯·卡梅隆(James Cameron)做了180度的改变,去往马里亚纳海沟的最深处,挑战一个深度比珠穆朗玛峰的高度还超过一英里的地方。比起去外太空,几乎没有人能够“探测”到这么深远的地方。

这正是组织寻求创新的一个恰当的比喻。

这不是一个外在的冒险,而是一个内在的挑战!

打破人类思维的重力,成就移轨创新的移轨挑战!

企业人才分6个层次,你是第几流人才?

来源:儒思HR实战智库

01

一家零售店的困境假设你是一个「某品牌运动鞋」的线下门店代理商,门店开在上海的闹市区有好几年了,你雇佣了几个伙计在经营着自己的小店面,你每周来店里一次了解经营情况,一直以来都比较稳定。可是最近,你发现生意越来越差,销售额一直在下滑,而且你还发现,某几款鞋子的「进货价」竟然比淘宝上的「零售价」还要高,很多客人来店里试了一圈鞋子,结果都跑去网上下单了。伙计们的士气也开始变的低落,客人进来了,都不太愿意主动去搭理,你刚要发火,一名员工却突然提出了辞职…

你非常苦恼,这个地段的房租开始变得越来越贵;库存也因为滞销越积越多;甚至本来热闹的地段,现在逛街的人都开始变少了…店铺已经开始亏损,而你投入了大量的装修成本和库存,现在关门损失极大,你焦头烂额…请在这里停顿30秒,想象自己就是这个代理商,请问在这个时候,你会怎么办?

有些人说可能会说:“都是万恶的淘宝惹的祸,马云毁掉了实体经济!”“线下房租越来越高,卖一月的鞋还不够付房租,线下店谁做谁赔钱…”“现在的年轻人太不负责任了!生意有点波动,稍微有点压力,人就跑了…”还是你会这样思考?“员工不积极,我就提高员工的销售提成呗,有钱能使鬼推磨,冰箱都能卖给爱斯基摩人,就不相信卖不出去几双鞋子,明天开始我亲自来盯店。”“我们上个月不是有几个企业定了一批鞋子吗?这个月我们多打点电话,联系更多的企业,做企业客户!”“我也可以开个淘宝店啊,把我的生意也搬到网上…”或者你选择另辟蹊径?“时代变化太快,新时代一定有我不知道的新方法和技巧,我要去学习一下…像什么新零售啊,O2O,体验经济、短路经济、社群经济… 听说都是能解决目前这种困境的方法!”“其他同行他们是怎么解决的?有没有同行的资源,我去交流学习一下”

为什么面对同一个困境,每个人的反应和解决方法会如此不同?有些人抱怨环境,有些人变得勤奋,有些人却选择开始补习功课,寻找新的解决办法?到底哪种方式才是正确的?这里,我们就需要用到一个新概念「NLP理解层次」来解释这个现象:#注释:NLP(神经语言程序学)是由理查德·班德勒和约翰·格林德在1976年创办的一门学问,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微软领袖比尔盖茨、大导演斯皮尔博格等许多世界名人都接受过 NLP培训,世界500强企业中的 60%采用NLP培训员工,理解层次是NLP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在这个世界上,每一件与我们有关系的事,我们都会赋予其一些意义。比如前面的例子,你可能会觉得造成这一切都是马云的错。

由于每个人赋予的意义都会有所不同,因此我们的理解也会不一样,理解不一样,解决办法当然就会不同。「NLP理解层次」说,对一件事情的理解,我们可以分成6个不同的层次,而这个层次是有高低之分的。如果你用低维度的视角去看这个问题的时候,感觉它无法解决。但当你站在更高的一个维度去看它,也许就变成了一个很简单的问题,甚至连问题本身也消失了。就像马车的时代,大家都在寻找更快的马,但当汽车被发明出来后,这个问题就不存在了。为了便于你理解,我们以每个人所处的不同「理解层次」,把人分成6种不同的类型。理解层次越高的人,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越强,就越是我们社会需要的人才。接下来,我们就从这个线下门店的案例出发,看看这6类人,分别会如何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02

你是第几流人才?

1、第5流人才别名:怨妇所处理解层次:环境典型思考模式:都是你们的错!

理解层次的最低层是「环境」什么是环境?就是除你自己之外的一切都算是环境:你身边的人;你的领导、同事;你的公司;你的竞争对手;市场环境;天气;大众舆论……等等诸如此类。处在这个理解层次的人,当问题发生的时候,他首先会把问题归结成「因为环境的不好」而产生的问题。比如:工作不顺利,是因为领导是个蠢蛋…没有晋升机会,是因为公司的办公室政治严重,没有好的晋升机制…房子太贵买不起,都是因为那些黑心炒房团、政府调控无能、没有一个富爸爸…总之,发生了现在的这个困局,不是我的问题,是别人的问题,是公司的问题,是市场的问题,是政府的问题,是运气的问题,都是我命不好,生在了这样的一个时代,遇到了这样一群人….而他寻找解决办法的路径,也会从改变环境的角度去思考。比如:这家公司不好,导致我没有晋升机会,那我就换个公司呗…找了一个男朋友,他现在对我越来越差了,又是一个渣男,再换一个呗…不知道你身边有没有接触过这种人,只要一与他们接触,就会感受到这「满满的负能量」,感觉这人世间的不幸都被他们碰巧遇上了,命运多舛的不行,分分钟生活就无法继续了…我们通常称这种行为叫做「抱怨」,但你是不是也曾劝说过这些人不要抱怨?她们似乎好像也知道抱怨不好?但为什么他们还是在不断抱怨呢?那就是因为他们的理解层次处在了最低的「环境层」,他们对世界的理解被死死的困在了这个层次,并不是他们想抱怨,而是在他眼里,除了看到环境之外,再也无法看到其他的了。因此,他们能想到的最好办法,也就只能是换个更好的环境了。如果是第五流的人才遇到了案例中的困境,他似乎除了抱怨房租、淘宝、员工,他是真找不到还有什么原因能解释这个问题…

2、第4流人才别名:行动派所处理解层次:行动典型思考模式:我还不够努力!

我们往上走一层,来到第二个层次「行为」想要解决问题,那你就得开始行动啊!你不能改变环境,你能改变的只有你自己!你为什么还没有成功?就是因为你还不够努力!你不改变,环境如何改变?你不行动,环境如何改善?是不是听着很鸡汤?有点像成功学?处在这个理解层次的人,在外人看来是一位非常乐观,充满正能量的人,他们从不对环境妥协,他们相信上天不负有心人,只要我持续努力,事情一定会有转机!他们是人们眼中的「行动派」、「实干家」,是新时代的斜杠青年…处在这个理解层次的人,当问题发生的时候,他首先会把问题归结成「因为我的努力还不够」而产生的问题。比如:收入太低?因为我还不够努力…买不起房子?是因为我还不够努力….创业失败了?是因为我还不够努力….总之,发生了问题,先从自身找原因,看看是不是因为自己偷懒了?是不是努力程度还不够?是不是要加大工作量?如果你处在「行动」这个层次上,「环境」的问题就变得不是那么重要了,因为一切都是自己的原因,因为自己还不够努力。要解决问题,你就会从「行为」这个层面去寻找解决办法,看看还有什么事情是可以去做,去改变的?比如:都一年没涨工资了,今晚开始多加1个小时的班;女朋友为什么最近对我变得冷淡了?我要多发些消息,多打些电话去关心她;公司业绩变差了?一定是我睡觉睡的太多了,明天开始不睡觉;回到最初的线下门店的案例,如果是这第4流的人才遇到了这个困境,他会怎么办呢?我付24小时的房租,只营业8小时!那怎么行?明天开始24小时营业,我全天待在店里亲自销售!员工两班倒,空闲时间拼命打电话找企业,我就不信了!员工偷懒?那我就加工资,加提成,每天请吃夜宵,只要你肯努力,有业绩,我就对你比亲儿子还好!但是,我们不禁要问,是不是努力了,所有问题就都能被解决了呢?是不是越努力的人,获得的成就也就会越大?200年前,人们的平均工作时间是16个小时;5000年前,人们也是每天日出而作,日落才息…他们也许比你更加勤奋,可产生的价值却不足现代社会的万分之一,这是为什么?努力,的确是成功的一个必要条件,但远远不是充分条件。为什么那么多人不喜欢鸡汤?反对成功学?就是因为它们只告诉了你要努力,却没有给你方法,它们只是帮助你脱离了最低的「环境」层,来到了第二低的「行为」层!以为给你打一针鸡血,你就开始奋斗了,就一定能成功了!问题的解决,时代的进步,并不是只靠「努力」就能完成的,一定有更重要的因素在背后推动,我们需要进入下一个理解层次…

3、第3流人才别名:战术家所处理解层次:能力典型思考模式:方法总比问题多!

农业时代的人,比你更努力,但生产力不足现在的万分之一,这是为什么?因为现在的人更勤奋吗?当然不是,是因为他们没有经历过工业革命、信息革命,他们不会使用机器,也不会使用互联网来提高工作效率、协作效率。机器和互联网是什么?看似是工具,本质是扩展了你的能力。5000年前,你想要告诉一个人一件事情,你得策马奔腾三天三夜,而现在通过互联网不需要1秒钟,互联网扩展了你的沟通能力。什么是能力?就是你能用更简单、更高效的方式解决同样的问题,有选择便是有能力。理解层次处在「能力」层次的人,当问题发生的时候,首先会把问题归结成是「因为我的能力不足」而产生的。所以,他们也会在「能力」这个层次里去寻找更好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比如:线下门店生意不好,是因为我的经营模式太陈旧,我需要学习新的方法…比如,可以通过社群经济的方式来降低我的获客成本,提高客户复购率….和男朋友关系处理不好,一定是我的沟通能力有问题,我要去学习能改善亲密关系的沟通技巧,比如《关键对话》、《幸福的婚姻》….以前我是做业务的,现在刚成为部门经理,团队业绩下滑,一定是我的管理能力有问题,我以前根本没有系统的学习过管理的方法,我得去报个MBA,从「古狄逊定理」开始学起…这类人有非常强大的学习能力和应用能力,能把学习到的知识,转化为可操作的方法,进而改善效率,解决问题。他们明白,任何问题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一定有人曾经遇到过,并且已经有更好的解决办法了,只是我还不知道;我不应该在黑暗中独自前行,去重新发明轮子,也许我的顿悟,只是别人的基本功。我应该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学习更成熟的经验和方法,然后再来解决这个问题。如果你能走到这个层次,既有「行为层」的勤奋努力,又有「能力层」的方法套路,一般就能成为公司里的中高层了。普通的问题已经难不倒你了,你总能找到办法来解决它们。当然,这里说的每提高一个层次,并不是说就不要下一个层次了,比如有了方法就不需要努力了,而是在原来的基础上,上升了一个思考层次。不然就会变成空中楼阁,纸上谈兵。「能力」这个理解层次,是我们「意识」能想到的最高层次了。再往上走,就要进入到我们的「潜意识」区域,内容会变得比较模糊,之前你可能很少接触到这些层面,所以可能会比较难理解。那什么问题,是你有「能力」也解决不了的呢?就是你选择错了问题。什么意思?你在着手解决问题之前,你得先清楚,你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比如开始的案例,导致现状的原因看上去有很多,哪个才是最重要的问题?是团队管理的问题?营销方式的问题?还是商业模式的问题?是应该打折清库存减少损失,准备关门?还是战略转型,坚持到底?每一个选择,都意味着人生的不同走向,一旦选择错了问题,你那优秀的「能力」和「行动力」只会让你越走越远。那如何提高做选择题的能力呢?我们就需要进入到下一个层次…

4、第2流人才别名:战略家所处理解层次:BVR(信念/价值观/规条)典型思考模式:什么才是更重要的?

如果说「能力层」是做解答题的能力,「BVR层」就是做选择题的能力,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更重要,什么可以忽略不管?什么是BVR?B(Believe):信念,你相信什么是对的?你相信这个世界应该是怎么样的?从大了说可以是世界观,从小了说就是一个个概念。为什么我们的专栏第一季度全是围绕概念来讲的?就是在帮你构筑一个更完整的世界观,这是你的硬件,是你所有能力能够得以发挥的基石。V(Value):价值观,你认为A和B哪个更重要?人生的不同是因为一次次选择的不同,那我们依靠什么来做选择的呢?就是我们的价值观。我们内心对每一个人、每一件事、每一个概念都会有一定的价值衡量。东西不同,价值就会有高低,每个人衡量的标准也不一样。最终我们会形成自己的价值排序,这就是你的价值观。因此,当出现A/B选择的时候,选择我们认为更有价值的一项。比如,你遭遇抢劫,别人问你「要钱还是要命?」通常你会选择要命,因为你的价值观是:命>钱但是当你现在有1个小时空闲时间,你打算用来看书?还是刷朋友圈?还是睡觉?每个人的选择就不一样了。因为每个人对这3者的价值衡量是不同的。为什么有些人有选择困难症?那是因为他内在的价值观是混乱的,缺少某些概念,或者对某些概念的理解不清楚,没有价值衡量的标准,因此他也就无法知道哪个更有价值,他就不知道该如何选择了。R(Rule):规条,做人做事的原则。这就像是公司的规章制度,每个人也有自己的规则,这些规则是怎么来的?就是来自于信念和价值观。比如我的一条行为准则是「做时间的朋友」,这个规则是怎么来的?就是来自于我的一个信念,因为我相信「复利效应」,我只做有积累的事,能彼此增益的事,然后耐心等待复利的出现。比如很多人都有的一条行为准则「我答应你的一定会做到」,背后其实是源于两条价值观:「说道做到=诚信」而「诚信>一切」规条存在的意义,就是帮助你更高效的做出选择,不用每次都思考、讨论、互相权衡比较…因此,「能力」层是让你把事情做对,而「BVR」层则是帮你选择做对的事情。处在「BVR层」的人,当问题发生的时候,首先会先思考「哪个是最重要的问题?」、「除了我看到的这些问题,还有什么更重要的问题是我没有看到的?」回到开头的案例,第二流的人才可能会这样思考:门店的出现业绩下滑,可能有以下多方面的因素对其造成影响:

1、成本:房租越来越贵;库存积压;已投入的装修成本;进货成本高于淘宝售价;

2、团队:员工士气低落,一个人提出辞职;

3、市场:门店人流越来越少,客户们现在习惯在网上购物,网上购物更便宜;

4、营销:目前营销的方式比较单一,就是门店等客户。

5、渠道:目前只有线下门店这单一渠道。没有看到的问题可能是什么?1、互联网时代的交易结构已经发生变化:淘宝之所以能那么便宜,因为短路掉了中间环节,工厂直接到消费者,不需要再经过总代、省代、区代…价值传递效率大大提升,所以价格才能如此便宜。2、线下门店也有独特的优势:我们的产品摸得到,能试穿,用户的体验感非常好,可信度高;那其中到底哪个是最关键的问题呢?经过一番思考,你画出了如下关系图:

原来,一切的罪魁祸首,是因为互联网的连接效率变高,导致交易结构发生了变化,淘宝店家「短路」掉了中间总代、省代、区代等环节,直接面对消费者,所以价格才能那么低。由此导致了后面的一连串反应…好在我还有一个杀手锏,实体店的「体验感」你无法获得。因此,你制定了2条核心战略:

1、短路经济:既然淘宝店家能短路中间环节,我实体店为什么不可以?尽一切可能短路掉中间环节,把售价降下来。

2、体验经济:提高线下门店体验感,让用户来了就不想走,让用户在逛的时候,体验到乐趣与快感,而不仅仅是来这里购物。只要这2个问题得以解决,其他问题都会迎刃而解。(现实生活中已有成功案例,这里篇幅有限就不再赘述具体方法,大家可以上网自己查找)这就是理解层次在「BVR」的人给出的一种解决方案。而处在「能力」层的人很可能就会胡子眉毛一把抓,遇到问题解决问题,像摊大饼一样,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看似有无穷的方法来应对,但问题却也变得越来越多,永远也解决不完。BVR层也有缺陷。细心的同学看到这里,可能会心生疑问,能做出这样的选择,是因为几个选项都有客观的价值标准,可有时候2个选择看似都是对,或者带有比较大的主观性,怎么办?比如你还是那个经销商,你是否会考虑这样一个问题:「我一定要当老板吗?还是回去打工?以我的能力至少也能百万年薪,还没有风险,何必那么辛苦?」你的答案会是什么呢?要解决这个主观选择的问题,就需要再往上走一个层次。

5、第1流人才别名:觉醒者所处理解层次:身份典型思考模式:因为我是XXX,所以我会XXX

理解层次的第五层「身份」这是一个很高的层次,一般人很少能清楚的回答以下这个问题:“你是谁?你想成为一个怎么样的人?”为什么身份层次那么高,因为不同的身份层次,就意味着拥有着不同的BVR,它决定了你当下的每次选择,决定了你未来的人生方向。比如,你是想成为一名运动鞋设计师?还是想成为一名成功的商人,赚很多钱?或者是想开创一个新的运动品牌,成为新品牌的创始人?你把自己定义成不同的身份,案例中那个问题的选择就会完全不同。比如你想成为一名运动鞋设计师,你可能就会选择去打工,而把门店关掉;而如果你想成为一位新品牌的创始人,你可能就会选择去找代工厂,直接生产自己品牌的鞋子,短路掉所有中间环节,全渠道销售;你之所以有时候会不知道该如何选择,除了对某些概念不清楚之外,最重要的就是你不知道自己想成为怎么样的一个人。如果你不知道你想成为谁,你就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你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你就无法做出选择,你无法做出选择,你就什么也得不到。通常身份定义清楚了,答案也就出来了。说到这里,你可能会想到我们讲过的「角色」话题,「角色」和「身份」有什么不同?角色是被动的,是别人给你的;身份是主动的,是你自己想成为的。你可能有很多角色,但是你只有一个自己想成为的身份。每个角色或者身份,都对应着一套帮助他「能够更好的成为这个身份」的BVR体系。由于「角色」是被动获得的,所以你会觉得这套BVR是一种「束缚」;而「身份」是你主动想成为的,因此它的这套BVR会成为一种助力。「身份」这个层次,其实是对应着「存在感知层」,你希望自己是一个怎么样的存在?之所以想让你「去角色化」,就是想让你突破角色的束缚,获得一个更「主动」的人生,找到自己的「身份」层次。因为你身上的「角色」太多,会阻碍你看见自己真实的「身份」。当你想清楚自己的「身份」定位后,就应该围绕它配套相应的BVR,再构建你的能力圈,并做出相应的计划与行动,你就会成为第一流的人才。你能开创出一番自己的事业,设计出令人尖叫的产品,成为上市公司的领军人物。而在他们之上,还存在一类人,他们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都屈指可数,他们创造着奇迹,他们改变着世界,他们引领着时代,他们可以为了理想,放弃自己的生命。让我们再往上走一层,来观摩一下最顶级的人才是怎么样的。

6、顶级人才别名:领袖/伟人所处理解层次:精神/使命典型思考模式:人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

理解层次的最高层次「精神」。精神是什么意思?就是你与世界的关系。也就是我们经常听到的「人生使命」,你来到这个世界是为了什么?你能为别人,为社会,为整个人类带来什么?这个世界会因为你而有什么不同?在这个层次,所有的思考,都围绕着2个字「利他」我如何选择能够让更多的人获益?如何才能够推动时代的进步?如果能达成这些,我愿意用我的所有来交换,包括我的生命。当然,这里还是要重申一下,理解层次的逐级上升,不能脱离低层次而单独存在高层次,不然就是空中楼阁,变得不切实际,这里的「精神」就会变成一种「情怀」了。「精神」层次一定要有「身份」层次的支撑,换句话说,如果你在身份层次,想不清楚自己要成为谁,可以试着来到「精神」层次,想想你能为这个世界做些什么?可以不用那么大,哪怕只是在某一方面,能帮助到为数不多的人,那一方面是什么?也许,这个就能成为你的人生使命,然后再去思考,什么样的身份能够更好的帮你完成这个使命?你就能想清楚身份层次的问题了。一旦踏入「精神」这个层次,我已经不知道能用什么语言来描述这类伟大的人物,唯有崇拜与敬仰,他们的名字就如同人类上空的繁星点点,照耀着人类的前行。请允许我借用其中的一位时代领袖「乔布斯」在1997年发布的一则苹果广告语来送给他们:

向那些疯狂的家伙们致敬,他们特立独行,他们桀骜不驯,他们惹是生非,他们格格不入,他们用与众不同的眼光看待事物,他们不喜欢墨守成规,他们也不愿安于现状。你可以赞美他们,引用他们,反对他们,质疑他们,颂扬或是诋毁他们,但唯独不能漠视他们。因为他们改变了事物。他们发明,他们想象,他们治愈,他们探索,他们创造,他们启迪,他们推动人类向前发展。也许,他们必需要疯狂。你能盯着白纸,就看到美妙的画作么?你能静静坐着,就听见美妙的歌曲么?你能凝视火星,就想到神奇的太空轮么?我们为这些家伙制造良机。或许他们是别人眼里的疯子,但他们却是我们眼中的天才。因为只有那些疯狂到以为自己能够改变世界的人,才能真正地改变世界。希望未来的某一天,你也有机会成为改变世界的人,登上这片神圣的星空,引领着我们前进。回到最初的那个案例,如果是一个已经处在「精神」层次的人,遇到这样的情况会如何思考呢?我也不知道,就把这个问题留给这个时代的伟人吧。03如何才能成为顶级人才?以上对人才的分类只是为了让你更容易理解「理解层次」这个概念而做的极端化划分,现实情况中每个人其实6个层次都会涉及,只是会主要集中在某些层次中思考,而忽略其他层次,甚至根本不知道某些层次的存在。那我们应该如何从低层次,不断晋升到一流人才,甚至是顶级人才呢?一级级往上打怪升级吗?不是。当你处在低层次的时候,你的思维会被限制住,无法看到更多的可能性,就像处在「环境」层的人,经常抱怨而不自知,完全看不到上方还有「行为层」可以帮助自己改变现状;更看不到「能力层」里还有其他办法可以解决眼下的问题。最可悲的人生,莫过于不知道自己不知道,还以为自己全都知道。那应该怎么办呢?答:直接让自己成为一流人才或者顶级人才。对,你需要对你的人生做顶层设计,从精神层开始往下规划:

从自己理想的「精神层次 / 身份层次」发展出来的人生规划,可能会与你的现实生活有很大的不同,将更具挑战性,但却能让你身心统一,因而能激发出你更强大的潜能。

愿你从今天开始,重新定义自己的人生!这个过程可能会很困难,不会一蹴而就,也许需要你花费1天、1个月甚至1年的时间才能想清楚,然而你千万别放弃,努力去探寻。因为一旦想清楚,你的人生可能就会发生质的变化,我自己用了3年,希望你能比我更快!

一个5年老员工:要求加薪500元遭拒,老板转头月薪1万招新人!

来源:HR沙龙

最近听到一个朋友的故事:

朋友在一家创业公司当开发,团队只有4个人,工资都不高,年前一起和老板商量,说能不能每人加薪500,老板安抚了一下,说现在经济情况不好,赚了钱就给大家加薪。

结果,朋友出去转了一圈,找了个工资多4000的工作,立马就跳槽了。

剩下3个人不干了,纷纷出去找工作,也找到了比之前多4000的工作,准备离职。

老板一下子慌了,连忙答应加薪,每人涨4000,但只有一个人愿意留下来,其余2个人都走了。

没办法,老板只能再请两个新人回来,估计价格也不低。

我朋友和我说起这事时,一脸幸灾乐祸:

“原本花500就能解决的事情,现在要花上4000,活该。”

宁可1万月薪请新人,也不肯给5年老员工加薪,这是不少公司都存在的问题。

拒绝给老员工加薪时,估计老板们还沾沾自喜,觉得自己赚到了,殊不知这样只是给公司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

01 老板也有苦衷?

他们给出了3个理由 

老员工被压榨、新员工拿高薪的故事,在生活中绝不少见。

有个朋友一毕业就加入之前的公司,兢兢业业做了3年,月薪5500,收到一家公司的offer,月薪1万。

他觉得自己在公司做得还不错,所以跑去和老板谈,说只要涨薪到8000,他就愿意留下来。

谁知道老板一口回绝了,还在话中有意无意地暗示,随便走,他随时能找到合适的新人。

他非常失望,接受了新公司的offer,后来才知道,前公司请了新人填补他的空缺,月薪1.2万。

他就想不明白了,怎么老板愿意花1.2万找个新人,就不肯给自己月薪5500的加点工资?

有老板曾经哭诉:这不怪我,我也是有苦衷的!

1、不敢开先例,怕老员工们跟风

老板不怕给你一个人加薪,但害怕给一群人加薪,如果大家都跑来加薪,自己又要多掏一笔钱,心里也不舍得。

既然这样,还不如先给你画画大饼,把你安抚下来再说。

2、鲶鱼效应

有些老板觉得,公司老员工太多,大家都没了干劲,所以需要新员工的加入,激发老员工的创造力和拼搏力。

这就像往生性安静的沙丁鱼里面加入鲶鱼一样,让大家多点活力。

3、物价涨了,高工资才能招到新人

有些老板会解释,新人高工资,也是无奈,因为现在物价不比几年前了,要高工资才能招到新人,所以才会比老员工的工资高。

02不加工资就算了,

怎么你还有理了?

以上几条原因,站在老板的角度,看起来很有道理,但细细一想,全部经不起推敲。

老实说,会说出这些理由的老板,可以说是目光短浅,或者说,聪明反被聪明误。

一、赶走老员工,请一个新员工,成本到底有多高?

《财富》杂志算了一笔人力成本账:

“一个员工跳槽给企业带来的损失,是离职人员工资的93%到200%;

一个核心人才的流失,至少需要2个月的招聘期,3个月的适应期,6个月的融入期;

此外,企业招新员工所花费的招聘费,相当于一个员工4个月工资;

即便如此,企业招聘一个新员工,依然存在超过40%的失败率。”

简单来说,老员工离职,需要重新招人,要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金钱,找到的人不仅工资高,还不一定合适!

既然这样,为什么不干脆给老员工加点工资,然后让他安心工作,这不是对双方都有利的吗?

你说怕老员工集体要求加薪,公司受不了。但你想想,不加薪,员工就离开,在新公司拿到高额薪水,回头和留守的员工聊一聊,你猜会发生什么事?

留守的老员工们会觉得,原先那个谁谁谁,能力不比我强,跳槽就拿到了翻倍工资,那我还留在这里干嘛?

这样一传十十传百,最后就不是一个人离职,而是大部分人离职了,公司还要不要开了?

有个资深HR说得好:核心员工的离职,不亚于一场人事地震。

二、老员工活力不够,真的只是因为懈怠了?

不少老板发现公司活力不够了,立马下判断是老员工懈怠了,于是想招新人来刺激一下老员工。

问题是,这是老员工懈怠了,还是公司的制度、氛围出了问题?

一朋友开公司,刚开始员工干劲很足,后来慢慢懈怠下来,公司业绩也在下滑:

他没有立刻把责任推到员工身上,而是开始思考,这到底发生了什么?

为此,他一个个找来员工,与之深入交谈,再在日常工作中仔细观察,最后发现几点原因:

一是公司结构不合理,员工之间分工不够明确,沟通成本很高,之前还能靠热情撑着,现在大家撑不下去了;

二是创业时许下的奖励没有发到位,员工心里有意见;

三是所从事的行业有起伏,员工觉得不安心。

找到了原因,他连忙对症下药:修改公司架构,明晰人员权责;补发奖励;定期给员工交流行业消息,给员工打气…

这样下来,员工的士气慢慢恢复,公司也慢慢振作起来。

可以看出,员工们士气低落,和“新”、“老”并无多大关系,公司架构不合理、工作内容僵化,也有很大一部分责任。

如果制度的问题不解决,哪怕再招入多少新员工,恐怕也是于事无补,反而会进一步打击老员工的士气。

三、新员工一定比老员工好?

这个问题,让马云来回答最合适,因为他曾在这上面狠狠摔过一跤。

创立阿里两年后,马云曾在一次演讲中告诉“18罗汉”,别想着靠资历任高职!

“你们只能做个连长、排长,团级以上干部得另请高明。”

他不仅这么说,也这么做了。2006年前后,一大批国际级人才被引进阿里巴巴。

卫哲、吴伟伦、曾鸣、谢文、崔仁辅、黄若、武卫等…但这些人除了曾鸣外,现在早已离开阿里。

2014年阿里在美国上市,当年的18罗汉有7位被写进合伙人名单。

马云后来在演讲中回忆:真没想到,10年以后,我们变成了今天这个样子。

他小瞧了自己,也小瞧了当年和自己一起成长起来的老员工。

恕我坦白,宁愿花高薪请新员工,也不愿给老员工加工资的老板,不是蠢就是坏。

所谓坏,就是有些老板就爱装傻充楞,他知道员工做得很出色,公司给到的工资确实配不上他的能力,但既然员工不提,他也乐得装没看到。

一旦员工提了,他就开始哭穷,最后勉为其难加一点,能把人哄住就得了。

所谓蠢,就是有些老板,把员工只当做一枚棋子,总觉得中国那么多人,要找到人干活再容易不过,老员工想加工资就是造反,要走就走,另外再招人就算了。

这样的结果往往是什么?老员工走了,业务没人管,只能花大价钱重新招人,新人价格贵不说,还需要磨合,一时半会也不能上手,业务也耽误了。

时间成本、机会成本、试错成本、磨合成本…这些加起来,难道还比不上给老员工加几千块工资吗?

目光短浅至此,不是蠢又是什么?

03 离开不是为了钱 

而是咽不下这口气!

我曾和不少有过跳槽经历的朋友聊过,他们都在原公司待了很长时间,其中有一个甚至待了5年。

他们说起跳槽的事情,都对原公司一肚子火:

“我不是在乎这一千几百块钱,我就是咽不下这口气!”

其实,老员工心里也是有一杆秤的,不是说新员工拿着高工资,他们就一定会不开心。

如果新来的员工,学历高能力强资源多,能够一手撑起一个团队,业绩一流,那么即便赚得比老员工再多,恐怕大家也没话可说,谁让别人有本事?

不仅不会说闲话,老员工们没准还会赶紧过去抱大腿,跟着有能力的人才有肉吃!

再说,如果自己也没什么能力,每天混日子,哪里好意思嫉妒别人拿高工资?

问题是,如果新来的员工才刚毕业,学历比你低,岗位比你低,什么都不懂,需要你手把手教他,工资却比你高,你心里会是什么滋味?

你在公司待了那么长时间,每天勤恳工作,从不偷懒,下班后也在想办法提升自己,结果到头来,自己想加个几百块都被老板拒绝,那些新人一进公司就拿着远高于自己的工资。

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凭什么?”

张小龙带队做出了微信,让腾讯拿到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船票”;

姚晓光做出的《王者荣耀》,让腾讯营收一路攀升,马化腾成为首富;

更不用说阿里的“18罗汉”,蔡崇信、彭蕾等人,顶起了阿里集团的半边天。

张小龙、姚晓光、18罗汉…他们都是独一无二的,也正因为有了他们的存在,才有了今天的腾讯和阿里。

万科郁亮说得更直接:人才,是万科的唯一资本。

“宁愿月薪1万招新人,却不愿给月薪5千的老人涨薪”,大概有两种心态造成这种情况:一种是“管理者的短视”,另一种是“管理者的愚蠢”,这类老板的格局有限,所谓贪小便宜吃大亏,往往有一个永远都突破不了的天花板,死不了,但永远也无法再壮大,发不了大财。

细究起来,这种毫无逻辑的“管理陷阱”却普遍存在。

“想加薪,跳槽啊!” 这句话并不是无端流行起来的,这其中经常为公司的管理者所忽略的一点就在于:

有相当一部分人,跳槽并不是因为新公司给的待遇非常高,而恰恰是因为原公司给的待遇太!低!了!

一名老员工在公司勤勤恳恳干了三年,客户熟悉,业务熟练,考核B+,但三年来月薪只从4千涨到5千。这位老员工又要租房又要吃饭又要谈恋爱,还要买上几本《这个世界不欠你》,这么低的工资实在捉襟见肘,于是和老板提出希望涨薪。

老板说,市场大环境不好你是知道的,公司现在业务不好做你是知道的,你的业绩还没有上A你是知道的,好好干,业绩达标了年底肯定给你涨,你是公司老骨干了,相信我,我不会亏待你,以后期权池里面,肯定有你的名字……

老员工走出办公室买了个表,然后就跳槽了,新公司开出的薪水是月薪1万2,年底双薪。

原公司的老板这才慌了神,一大摊子事没人接手,赶紧让HR招人,左挑右选,每天看到“期望薪资”一栏上面的数字就暗自吐槽:“怎么现在的人都要这么高的工资”?

但业务不等人啊,最后月薪1万好不容易招来了个新人,干了不到三天老板就有点受不了要崩溃了——怎么啥啥都不会,啥啥都不如以前那个啊?但业务不等人啊, 还不能发火怕人辞职,于是只能每天耐心地教,然后心里默默后悔:

“我怎么就这么蠢呢?宁愿月薪1万招新人,却不愿给月薪5千的老人涨薪”。

这两天看《腾讯传》,其中有个小细节引发了我很多思考——马化腾在腾讯创办不久后,就向早期的核心员工承诺了期权。

后来腾讯准备上市,那个时候,中国互联网企业是最热衷于在美股上市,登陆纳斯达克,是无数互联网创业者孜孜以求的梦想。

但马化腾最终选择了在香港上市,其中重要的一点是,承诺给员工的期权,他想以较低的价格在上市前完成购买,这对员工最有利,不过美国资本市场是排斥这么做的,但在香港是被允许和普遍认可的。

最终,马化腾选择了在香港上市。现在,腾讯创始团队里,如今随便拿出一个人,身价都是几十上百亿。

你不能光眼红人家首富的座位,却看不见小马哥该有的作为和格局——高度注意我的用词,是“该有的作为”,而不是“慷慨”,因为那本来就是人家应得的。

牛掰如腾讯,定非马化腾一人之功,江山是大家打下来的,吃肉的时候,不能只给人家喝汤。

预先取之,必先予之,所谓“舍得”之道,懂得的人数以亿计,真正能践行的,却是寥寥。

通过“三国”时期管理者,了解人力管理中的视人为人!

来源:拜托啦HR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给许多企业带来了发展的机遇,但也带来了如何用人的难题。实际上,员工在技能、态度、个人问题等方面千差万别,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用的得心应手。那么,在既定的人员结构、人员无法做出调整的情况下,管理者如何有效地用人呢?

从《三国演义》所体现的”视人为人”的总体用人思想入手,进一步分析三国管理者的用人艺术,力求对新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有所启示。本次分享通过“三国”看如何用人。

No.1

论武将之高低(绩效)

说到这里,这边三个财团招兵买马,其余势力也是上将如云。都是人才,之间的高低又如何呢?

还以十八镇诸侯讨董卓时为例,卓将华雄先后斩杀鲍忠祖茂潘凤,后关羽请命,主将袁绍问关为何人:“公孙瓒曰:“此刘玄德之弟关羽也。”绍问现居何职。瓒曰:“跟随刘玄德充马弓手。”帐上袁术大喝曰:“汝欺吾众诸侯无大将耶?量一弓手,安敢乱言!与我打出!””。

这意思好比说:都是民族产业老总,人家一个个有名的销售总监都拿人家外企没辙,就凭你一个小小的业务员,给我瞎胡闹什么,滚!

可是事实又怎样呢,销售总监做不了的事,业务员做到了,关羽,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角色成功了。可是成功又如何,还是被袁绍喝退。这个例子说明了什么,说明那些销售总监的能力与其所拿的工资不相称,说明那个时代没有明确的人才测评体系,说明那时的待遇过重看待资历而忽视了能力与业绩。

武将,无外乎武技、带兵、武德等几个方面,文官类似,以各个方面对内外多比照,高下不难分出。为什么都强调“德”呢,袁绍四世三公,为何败实力远不如自己的曹操?谋士分心,各为其主,各谋其主;蔡瑁获罪,刘表因新娶其妹,不加罪之,后废长立幼,献地于曹。

倘若诸多诸侯对文官武将,多加比照,擢优使用,劣者罢免,又怎会屡屡上演蚍蜉撼大树的悲喜剧。也难怪马基雅维利说:“一切的美德出自君主”,这句话放到这里就是说只有英明的君主才会明查下属,量才而用。

也正是因为有了绩效优秀的团队,北魏、东吴、西蜀三大财团才能在风云起伏的乱世,并购中小势力,脱颖而出。

No.2

诸葛亮之学会放手(授权)

与刘皇叔相比,孔明身上光环太多,在未出茅庐之时,就有“卧龙凤雏,二者得一可得天下”的美誉。出山之后,孔明协助原本籍籍无名的刘备建立蜀汉政权,与强悍的曹操、孙权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话说诸葛亮的工作态度无可挑剔,兢兢业业,如履薄冰。但是在诸葛亮死后,蜀国已经到了“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地步了。虽然五虎上将的二代们都在,但是没有一个人成长为其父辈那样的盖世英豪。

诸葛亮的一生太谨慎,他身负托孤重任,不愿蜀国出一点儿闪失,因此每一件事都亲自参与。比如,蜀国的将军们会在出征时随便携带丞相赐予的锦囊,遇到困难打开锦囊,通过这种方式,诸葛亮代替将军们决定战局走向,打了胜仗则“多亏了锦囊妙计”打了败仗则“此乃天意”。换句话说无论胜败,都是诸葛亮的责任。

在诸葛亮的治理下,蜀国将军们都是执行命令的机器,他们无法自我成长,无从学习,一切跟着丞相走就好。丞相去世后,这些将军中没有一个被培养成治国之才。

任何一个团队管理者要明白,要想让团队获得持续健康的发展,必须激发团队的各成员潜能,在这个过程不可避免会犯错,须知,任何团队或个人成长都要通过不断试错才能获得,不犯错就不会发现自己各方面存在的缺陷,不知道如何改进。

No.3

诸葛亮之人才继任(规划)

说到绩效,那么三国时期综合素质最为杰出的莫过于诸葛孔明。诸葛亮,作为三国时代最为杰出的军事家,气死周瑜,屡败司马懿,引领蜀国创造了无数军事上的伟奇迹。

可惜对企业战略的资源约束缺乏认识,忽视人力资源的储备,忽视知识共享和创造。蜀汉财团前期,销售、业务、市场有五虎上将,有魏延、严颜,行政、财务、战略规划有法正、费炜、伊籍、马良、马谡,可谓大将如云。然随着时间的流逝,或战死或老死,使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至孔明病逝,可带兵之人,仅有马岱、魏延、姜维三人。随后延反,死于马岱之手,蜀中空余姜维一人。至此,全国的业务都要姜维一个人来运营,也就是说,他一个人兼了几个省的业务总监,难免顾此失彼。

后邓艾绕道攻成都,成都失陷,闻讯后,姜维云“吾等死战,何故先降耶”,其实也怪不得后主,刀架在脖子上,由不得别人了。这好比北京、上海等战略重地稳占市场份额大头,无奈全国其他市场日渐沦陷,在这样的总体局势下,西蜀财团被北魏财团成功并购。

倘若诸葛孔明早早的就做好了西蜀财团人才数据库,实时监测。建立重要岗位人员结构图,对关键岗位建立预警机制,出现空缺,及时补上,也不至面对守剑阁还是守成都的两难选择,至有“吾等死战,何故先降耶”之言。纵观大汉盛唐,每一个强大的势力,必然都拥有众多的人才,然风气云涌,谁能保持人才的稳定接替,谁才能笑傲风云。

No.4

诸葛亮之培训

诸葛亮胸负旷世之才,更有传世兵书《将苑》,如果能将以上种种编成培训教材,组织培训或者类似黄埔军校、西点军校,即便出不了多少几个元帅、五星上将,天下谁人敢言“蜀中无人”。

古文中每每良将登场,如三国演义中马超出场“只见一位少年将军,面如冠玉,眼若流星,虎体猿臂,彪腹狼腰。。。。。。”,又如赵云:“看那少年:生得身长八尺,浓眉大眼,阔面重颐,威风凛凛,与文丑大战五六十合,胜负未分”,于是便开始了无敌的旅途,这给人一种错觉,似乎战场中的厮杀,军旅的磨练于个人能力的提升没有任何关系,每个人在历史中的位置,一出场就早已定下来。

殊不知,每个人的能力、素质、技能有先天、后天之分,有些再学也学不来,有些东西却是要靠后天不懈的努力方能领会。假若诸葛熟通人力资源管理之道,建立西蜀军校,三五练武艺、二四练兵法、勤修苦练、兼具武德,何愁身后无人,社稷不保。所以当今的企业,无论大小,都不敢在培训上不下足功夫,大企业往往都有自己的培训学校,如GE、HP,稍小点的也有比较完整的内外培训体系,没想到这里,怎能不为先人惋惜。

No5

“军无财,士不来;军无赏,士不往”

(激励 )

《三国演义》里经常看到。曹操得了典韦,就“解身上锦袄,及骏马雕鞍赐之;收了许褚,当即“赏劳甚厚”;关羽替曹操斩了颜良、文丑,又要求到汝南作战,曹操说道:“云长建立大功,未曾酬谢,岂可复劳征进?”可见,论功行赏是曹操一贯的作法。孙权也不例外,鲁肃夜半给孙权献上了王霸之策,孙权“次日厚赠鲁肃,并将衣服纬帐等物赠肃之母”;甘宁百骑劫曹营,孙权“赐绢千匹,利刀百口”。可以说,我国古代兵家“赏禄不厚则民不劝(尽力)”(《尉缭子·战威》),“礼赏不倦,则士争死”观点,包括曹操本人所总结的“军无财,士不来;军无赏,士不往”,在《三国演义》中得到充分的艺术体现。


物质的需要是任何一个人所必需的。因此奖赏是激励的基本而重要的一个手段。现代管理者借鉴传统文化中的激励思想,就必须以看得见的物质利益,把职工和企业给予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使企业在职工心目中成为自己切身利益的代表,从而关心企业的生产经营,安心本职工作,献身于企业的繁荣昌盛。 

人才要给厚禄,大功要给厚赏。诸葛亮一次赠给赵云“五十斤金”,充分表现了诸葛亮的重待人才。人才的物质需要是和再生产人才的需要是一致的。这类需要的水平和满足程度应该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同时必须以人才向企业、向社会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为依据

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看,多种需求可同时存在,共同发挥激励作用,与马斯洛主张低层次需要满足是高层需要的先决条件是不同的(如追求好的业绩表现可能既受到生存需要的驱使,也受到关系需要和成长需要的驱使),不但要根据不同需要层次的个体水平设置相应的激励措施,而且要注意到人的各种需要的并存性,能最大限度满足员工各种层次需要的活动或者工作对员工有更大的极力效果.对于在接受有挑战性和风险性的工作中受到挫折的员工,适当地满足他们低层次的一些需要,有助于他们得到心理平衡,更好的激发工作热情.

人员离职潮,HR五问到位

来源:林子姝

好友妮妮,坐标北京,产品经理一枚。受疫情影响,4月份被裁员,拿着2个月的补偿金,求职磕磕碰碰,终于在6月份成功入职了新东家。这几个月来,她经常跟我诉苦,说新公司的领导苛刻,只会画大饼,能力不行,抢功劳、拍马屁第一名。

看到今天的打卡话题,我忍不住问她年底是否有跳槽的打算,毕竟离金三银四的招聘旺季不远了,很多人会选择在年底拿了年终奖金跳槽下一家了。妮妮发了个“可怜”的表情过来,现在可不敢轻易挪窝了,领导再不好,好歹每个月发到手的工资一分不少。再说,谁知道今年过年疫情会怎样呢?万一又是封闭2、3个月,岗位再丢了,日子就没法过了。。。

回到打卡话题上来,HR如何应对离职潮,我想从两个个方面展开来说。

一、为什么会出现离职潮?

我们常说,一个问题,想要有解决之道,必须得搞清楚为什么会发生。

一到年底,按照惯例员工的流动情况确实是比较多。我们分析一下,攒着年底离职的人,大概是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种:等着拿完年终奖走人的。

早就想离职了,说不定新工作都找好了,但得把年底公司发的年终奖,13薪什么的先领到,不然离职就亏大了。

第二种:说好的年终奖呢?

老板一直给画饼,好好干,年底奖金少不了你的。结果,到了年底盼奖金的时候,老板说,今年疫情公司生存难啊,没赚到钱,还一直在亏本,你的年终奖等后期公司赚钱了再补啊!

盼了一年,到头来发现年终奖只是老板忽悠你卖力干活的幌子,得嘞,赶紧走人找下家咯!

第三种:准备回老家/其他城市发展的。

现在很多北漂、沪漂、深漂的年轻人们,多少都承受着现实给的压力。有的催着相亲结婚,有的催着回家考公务员,有的漂累了想回来有个自己的窝。。。而年底正是一个给自己辞旧迎新的好机会。

第四种:年后工作机会多,跳槽找到好工作的机会大。

做招聘的都知道,金三银四是在招聘旺季,企业扩大规模招人的,人员离职留下职位空缺的,好像大家都是赶着点去赶集似的,工作机会的摊子大了,能找到心仪工作的机会也就多了。

当然,还有因公司经营问题被迫离职的,不在我们今天的讨论范围之内。

以上四种情况,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大家都动了离职的心思了。

二、年底离职潮,HR的应对策略

1、HR在平时工作中,要积极关注员工的动态。

比如,谁在老家买房了,谁被催着回家相亲了,谁经常请假了,谁老偷偷外出接电话了。。。这些小的信号,我们都要时刻关注着。

2、年底,人才盘点做起来。

其实我是建议,不过你是大公司,还是小公司,在年底时,都要做个人才盘点,结合人才盘点的结果,在年终奖和加薪升职这块做倾斜。哪些人可以重用,哪些人可以留着,哪些人要被淘汰。面对年底离职潮,针对分析的结果HR进行针对性的关怀。重用之才,用物质、精神激励想办法稳住;庸才懒才,提前规划好补人方案,避免人员离职打的HR措手不及。

3、HR重视员工关系管理。

公司好不好,员工说的算。每个员工,对公司、对工作的需求点是不一样的。但都离不开四点:钱给到位,人际关系处理的好,工作有价值,未来有希望。

我们HR可以围绕这四点,帮助公司赢得员工的心。员工的心在公司了,他自然想把事情干好,更不会轻易说离开了。

4、做好人才储备工作。

招人是HR的一项核心工作,能否快速的招到有效人才,也是衡量HR工作能力的一个指标。

面对可能的离职潮,我们HR要能快速响应。

面对人员离职,HR做好五问。

  • 这个人需不需要留?
  • 不留的话,该岗位公司内部有人能接替吗?
  • 需要留的话,有什么方法能留住?
  • 这次离职,暴露出了公司什么问题?如何解决?
  • 公司有这个岗位的人才储备吗?

五问结束,接下来我们就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

但归根到底,HR需要完善公司的人才储备工作,建立起留人机制,做到未雨绸缪,从底层去解决离职潮的原因,才能有效的推动公司人才发展。

未来十年,年轻人选哪个行业最赚钱?

来源:后浪研究所

课前例行小调查,你觉得干什么行业最赚钱?要想知道答案,就得先看那些全球财富排行前十的公司都姓什么。 

市值排行榜前十公司以及行业分类

站在2020的末尾回看,你会发现,圈钱最狠的行业十年一换。1990年是金融业的天下,到了2000年却让通讯与硬件屠了榜;十年前,石油行业站在利益漩涡的中心,而今天,互联网是最强王者。

如果你曾搭上这些行业的快车,必然尝到了薪水溢价的甜头,甚至有少数人在几年内击穿了阶 级壁垒,改变了命运。

那么未来十年乃至二十年,有哪些可以快速实现财富积累的行业大机遇?而又有哪些,是我们每个普通人能抓到的小机遇?

进入正题之前,先说明两点:

1、谈机遇人人都会,新基建、5G、物联网,闭着眼睛就能指出一大片机遇,本期的一切观点以“可落地”为基准。 

2、时代变革必然不是所有人的机遇,而是一部分人的机遇,机遇只是大方向,要不要搭上东风,以及怎么搭上,考验的是个人选择和执行力。

01 国产化红利下,暗藏的就业机遇有什么?

个人的行业机遇是依附于大环境之上的,全球疫情和政治格局的变化,为进口和出口上了两把锁,国内劳动力成本变高,消费压力也增加了。 

在这样的大趋势下,各行各业要想用更少的人力赚更多的钱,唯一的办法就是内部进行产业升级。 

而揣摩我国产业升级的路线,就能捕捉一些隐藏的工作机遇。中国的产业升级路线图其实是非常清晰的。

产业升级路线

以非常成熟的家电行业为例,首先做到的是成为世界代工厂,将进口零部件组装。下一步,就是自己做系统集成,包括供应链、渠道、研发、管理、市场、物流、营销、仓储等能力的集合。

系统集成‍

仅仅这一步升级,就能给产业带来巨大的价值,去年全球每卖出10台空调,就有4.68台是格力、美的、海尔这三大中国品牌的。

全球家用空调品牌 TOP 3 市场份额

只要系统设计和品牌做好了,上游的零部件一定会快速国产化,并且逐步走向智能化。现在,空调品类99%的零部件都采购自国内,甚至有企业在做自己的智能装备。 

家电行业当初是因为人口红利,起步早,跑得快,已经近乎完成产业升级,未来还会有更多其他行业驶上产业升级的高速公路。

比如以手机为代表的电子消费行业,正在从第2步迈向第3步,在这个过程中,已经有一批人享受了行业红利。

在招聘平台上,小米招PCB工程师,也就是设计优化手机电路板的工程师,本科经验不限,月薪在1万5到3万之间。

而搞软件的待遇更高,OPPO招1到3年工作经验的产品经理,月薪可以到2万。即使是处于整个手机销售链条最末端的销售代表,平均年终奖也可以拿1.5万元。 

同样向产业升级第3阶段迈进的还有大飞机制造,国产大飞机C919的国产化率从10%已经提升到了60%,在这个过程中,全国共有200多家单位参与研制,全部加起来有几十万人。

C919国产化率

而更多的行业,刚刚走到了第1、2步,正在处于快速起飞的阶段,比如半导体。2012年前后,半导体还属于劝退专业,国内芯片设计月薪基本在5千元以下。

而今年国际环境骤变,芯片创业公司疯狂入场,把猎头的电话打爆,提价100%求一个做模拟芯片的人才。 

原来没做过芯片的大厂也加入战争,从第一个环节做起。为了抢人,某大厂把芯片全流程的人摸了个遍,高调声明年薪200万以内都能谈。

芯片制造环节

国产化的红利还会扩展到各个领域,过去那些看上去枯燥、就业前景也没那么好的理工科专业,未来都有可能变得抢手,比如卫星装备、轨道交通、集成电路、仪器仪表、材料制造等。 

未来可能抢手的理工科专业

这些行业也都出现在了最新版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中,成为我国产业升级的最主要战场。你也可以对照这个中国产业升级路线,反观自己的行业所处阶段,判断未来的机遇方向。

中国产业升级路线

02 信息技术革命下,颠覆性的机遇有哪些? 

行业机会仅仅是我们考虑的一个方面,因为在未来,个人与行业绝不是一个二维的关系,新技术必然会改造每个行业内部,重塑价值体系,带来工种升级的机会。 

拿金融行业举例,金融一旦和信息技术相连,必然会革了一部分工种的命。2016年到2018年,银行前后关闭了5千多家网点。不是银行盈利能力出现问题,而是互联网改变了银行的业态。

可以简单做个计算,把ATM机所需要的场地租金、电费、折旧费考虑在内的话,一台每天的运行成本大约在三百多元,一个月就是一万元。也就是说,在ATM上每次交易产生的收益大概是3.5元。

ATM运行成本与收益‍

以前看来是划算的,每天有个100单就能保本盈利,但现在情况不同了,2019年银行离柜交易率,已经达到了89.77%,只有关闭网点才能缩减成本。回忆一下,上一次你去银行取钱是什么时候?

2019年银行离柜交易率

总结一下,金融业容易被革命,是因为它是唯一的纯数字领域。这就意味着,它是人工智能最好的应用领域之一。但是需要提醒的是,金融是一国命脉,它很难像消费等行业那样被彻底改变,政策影响会非常大。

容易被技术改变的行业,也容易产生工资溢价,这也意味着,会有一些伪装成机会的泡沫。身处这样的行业,更要懂得辨别。 

2013年P2P入侵金融行业,业内平均工资高达2万,在一些互联网金融平台,每年的跳槽率高达60%以上,基本上跳槽便可月薪翻倍。

2013年互联网金融行业跳槽率及跳槽后月工资

2017年前后,金融又搭上了区块链的东风,一个普通的网络工程师上一个30天的课程,就能跳槽成为区块链工程师,月薪有的能到10万。 

2017年普通工程师跳槽区块链工程师的工资

如今泡沫褪去,新宠儿是人工智能。以量化交易员为例,这份工作就是通过优化算法,控制交易成本,减少信息泄露。现在这个岗位在招聘平台上,1-3年工作经验,平均月薪在2万上下。 

1-3年工作经验的量化交易员工资

中国人工智能产业的人才缺口还非常大。据腾讯研究院的报告,中国近600家人工智能初创公司中,有近4 万名员工,主要集中在应用层,而美国主要集中在基础层和技术层。

人工智能行业人才金字塔

主要原因是美国各大院校基本都设有人工智能专业,而中国的人工智能人才,大多出自互联网巨头。比如百度可以说是人工智能人才的黄埔军校,而阿里偏向高薪引进海归,腾讯则是连人才带企业一窝端。

人才的紧缺同时也意味着机遇,当然,这部分机遇是留给少数理工科学子的。需要掌握的除了金融相关的数学基本功,还有基本的IT编程技能,同时至少读到研究生,才能接触到人工智能的细分领域。

这就需要大家尽量往上走,走到5G、半导体、物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等IT/电子技术产业中。因为长期来看,各个国家之间的核心竞争还是IT电子技术的竞争,产值将会越来越大,机会长期存在。 

以上,对我们普通人的一个启示是:在未来,必须既具备本专业的垂直技能,又有跨行业工作的IT知识,可以是任何一个细分行业+IT金融,也可以+数据分析,或者+媒体技能,才能适应新时代的就业趋势。即便当前派不上用场,也能踏踏实实搞点副业。

新时代就业趋势

03 互联网生态红利,每个人都能抓住的机遇有什么?

除了刚说的技术革命本身带来的机遇,对于更多人来说,革命之后带来的生态红利,是一趟更容易上的快车。

如今的互联网公司已经足够庞大,织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圈子,任何公司和个人想要插手都需要拼掉半条命,但我们可以在外部享受红利。

首先,所有人都能享受到的是内容红利。在过去,个人总是会怀才不遇,即使拥有才艺、特色、创意,也很难直接转变为个人财富。 

但这个时代,看的是个人的综合能力,只要能创造内容,就能挣到钱。比如视频创作、直播、产品孵化等等,只要找到合适的平台和模式,就能找到消费你内容的人。 

再往上发展,如果你自信于某项技能,可以利用平台优势,进行技能输出。甚至可以打造自己的个人品牌,发展成为自由职业。 

例如说原画师、网文作者、财富顾问、翻译、小型律师工作室、淘宝店主、化妆师、私人医生、私人健康教练等等。

如何打造个人品牌,我们有一点心得可以分享。因为在36氪工作,每天都会接触到大量优质创业公司。

如果用经营一家创业公司的思维方式思考,你就会发现打造个人品牌与本职工作相同,都是通过承担风险、投入人力、物力、财力时间,获取现金回报和其他收益。 

打造个人品牌所需的投入

这样看来,什么时候开始做个人品牌都不晚。我们看到已经有不少初高中生开始注册自己的微信公众账号、B站账号,像经营一家公司一样经营自己。

但持久地进行内容和技能输出,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必须满足两点前提:

1、最好有一个资源丰富的渠道供你持续输入;

2、必须保持长期学习的能力和体力。

尤其是第二点,也就是很多互联网公司都在提的拥抱变化。光拥抱变化还不够,一旦拥抱错了,还得有迅速修正回调的能力。

至此,我们提到的三种行业机遇,第一种代表了能让资源利用效率提升的行业(国产化的产业升级),后两种是能让信息利用效率提升的就业方向。(信息技术革命下的新职业)而这两种效率的提升,本就是社会进步的本质。

未来十年三种行业机遇

社会进步不会同时带给所有人机遇,但要相信,机遇是有传导性的,从技术端会逐渐传导到平台,再到个人。 

先行者面临的风险更大,很可能变成牺牲者,而传导到大部分人手里的机遇,虽然看起来变小了,但却更确定而坚实。

谈机遇不是为了徒增焦虑,而是让自己安定,在变化的行业里找到不变的规律,在焦虑的时代中持一种坚定的世界观。

机遇没来时,可以等待,但不能空等。提前行动做好准备,以不变应万变。

说错一句话,我被开除了

来源:深燃

在低气压的2020年,职场存在风险,说话更需谨慎。

“得屌丝者得天下,得年轻人得天下”,小米集团清河大学副校长王嵋万万没想到,自己竟然因为这一句话在年关将近时丢了工作。

11月21日,她在公开演讲中提到小米的品牌发展路径时说出的这句话,在网络上瞬间发酵,网友尤其是年轻网友表示“恭喜小米手机用户获得官方屌丝认证,有被冒犯到”。事后,小米集团就此事发布公告,公告中附上了王嵋个人的道歉信,信中她宣布引咎辞职。

看到这一消息,不少人猜想王嵋的本意并非看不起低端市场数量巨大的消费者,只是10年前“屌丝”一词刚出现时代表的是接地气,如今小米欲走高端品牌路线,当年做性价比手机时的言论自然就过时了甚至是错误的。

相比“屌丝”言论,王嵋的结局更引发关注。身为“高级打工人”还不是因为一句话就惨遭辞职,不少职场人表示感受到了寒意,评论小米有点“不讲武德”,有些声音则认为这就是说错话的下场。

本期小酒馆,我们和六位打工人、一位老板聊了聊,打工人讲述的是他们因“失言”丢掉工作和升职机会,以及被孤立排挤、被领导记恨、被投诉的惨痛经历。大多数人的职场失言是抱怨,从老板的视角看,当一个员工开始抱怨的时候,这个人就很危险了,而且,不止一句话,发布不合时宜的朋友圈、搭老板车坐后排,都是老板眼中的职场禁忌。

这堂“职场必修课”,每个打工人都有必要听一听。

 出面揭穿老板“皇帝的新衣”,我还是高估自己了

张复 | 30岁 教培行业从业者

说话真是一门艺术。我在前公司,学到了太多太多。

当时是有一个不靠谱的项目,老板制定的KPI根本无法完成,0成本获客,年底完成几百万业绩,怎么可能?所以那段时间,其实业务没干那么多,多数时间都是在考虑怎么套路别组同事,每次开会,部门之间都在互相推诿甩锅。

那段时间我所在的校园渠道开拓部分,没少被线上运营的同事刁难。转化引流效果不理想,汇报的时候就说种子用户有问题,不够活跃,根本没法完成裂变。掉粉严重也怪我,说推广时期不够精准,误导种子用户,导致引来的粉丝不符合裂变需求,大批流失。

还有一次,公司接了个新项目,但是老板不懂,在一次会议上,听完老板天马行空、不切实际的幻想,大家都假装阿谀奉承,只有钢铁直男的我反驳了一句:“老板您懂业务吗?恐怕能达到您定的KPI,只能靠幻想吧。”当时空气突然安静,老板的脸色突然就阴沉下来了。

我的老板是一个非常自信的人,几乎无法接受别人的建议和反驳。但我觉得,总得有人站出来戳破这个事实。没想到,是我高估自己了,从那次会议以后,莫名其妙被公司边缘化了。部门开会经常都不通知我,而且老板直接越级找我下属和客户,办公室碰见了也从不跟我打招呼。

当然这中间还有一些其他的因素,招我进来的VP离职了,老板把他带来的人陆续都开掉了。我自认为自己很骨干,具有不可替代性,但还是大意了。

我们老板不仅在业务发展上天马行空,在公司管理上也非常“双标”。她规定不能越级汇报,但是她自己经常越级指挥员工,经常安排下去一堆活儿,但部门领导不知情,最后活上加活,最坑的是,有时候大领导安排完,转眼忘记了,结果我们基层员工白忙一场。

我们三个部门之间合作也异常不和谐,因为大家各有各的KPI,而且有的业务条线都不交叉。所以一直以来,公司之间的部门沟通都不太和谐。但在老板眼里,这都是因为我们不会办事。在她眼里,同事之间除了日常工作交流,偶尔私下也应该互相请客送礼,这是职场必修课。

今年受到疫情影响,线下校园渠道本来就很难跑,公司基本颗粒无收,前两个月公司裁员一半,连VP都砍了,没过多久我也被裁了,直到现在都还没有找到工作,中年危机来了。

三番五次说话顶撞领导,我依然坚持有意见就要表达

微微 | 30岁 互联网公司设计

我被裁不是因为一句话,是我经常说话冲撞领导。

那是一个六十多人的公司,我当时的设计组组长本身不懂设计,很想表现出很懂的样子,总是外行指导内行,再加上公司工作流程很混乱,我是一个有意见一定要表达的人。

比如,组长要求我们每周六上半天班做内部分享,但其实就是闲聊家长里短。过了一段时间,我觉得太浪费时间,还得加班完成工作,我就直接说,我觉得这个活动没有必要,如果分享有用的东西还行,我来是为了工作创造价值的,不是了解同事跟婆婆吵什么架、跟男朋友绊什么嘴、小孩换什么尿布的。他反驳说,你不了解同事,能跟同事相处好吗?争论之后这事也就不了了之了。

有一次做包装设计,他一直要求字体再大一点,我跟他说,这已经是最大了,他还要求再大,说用户看不见怎么办,我说那该去看看眼睛。类似的事情非常多,但因为我业务能力强,他也没办法开除我。

后来他又觉得需要把我们自己的品牌先做起来,改行要做韩国美妆,但我们既没有美妆经验,也没有有价格优势的渠道,他就让我们所有人都扑在这个上面。我跟他吵了一架反对这样做,他说这是领导的决策,你为什么不执行。最后这个店也没做起来。

后面因为弄错了一个证书,我们的旗舰店被淘宝查封了。半年之内搞黄几个店,上面老板很生气,要求裁员,我就被裁了。我找他要没发的提成款,他说你也知道你当时是怎么走的,还有脸来要提成。我说大家都是被裁,我没有做任何对不起你的事,他随后就把我拉黑了。

当然了,这个老板算是比较奇葩的。一般情况,我确实认为职场上说话还是要尽量委婉一些。我们现在的领导,张口就是自己来自世界300强企业,极度自信。我提出建议,他会说你就按照我说的来。但如果我直接说好,他就说你能不能有点自己的主见,什么都让我告诉你。我就只能说,我赞同你的意见,先按这个出一版,如果我有更好的想法,咱们再讨论修改。实际上他怎么说我就得照做,但我不能真的这么说。

总之,职场说话要看领导的风格,有的喜欢员工提意见,有的希望你直接执行。我自己不太是一个委曲求全的人,工作如果做得实在不开心我会离职,但有意见我就要表达出来。不过我对事不对人,待人接物的礼貌肯定是要有的。

因说话粗鲁、长相不符合领导审美,同事丢掉了升迁机会

李芳 | 30岁 市场部经理

我前公司是一家传统租车企业,会涉及一些互联网业务,但公司老板和整体氛围都比较传统、官僚主义。上下级分明,人浮于事,溜须拍马的现象挺多的。我一个同部门的同事,因为没处好和大老板的关系,更确切说是因为说错了一两句话,而被边缘化了。

那个姑娘工作资历挺深,工作专业,人也特别好,只是性格大大咧咧的,说话比较直,也比较鲁,不太能看懂领导的心思,是大家公认的情商低。

我们市场部经常会有一些预算和支出,需要找董事长签字审批才能报销。其实老板也不太懂为什么要花这些钱,有时一看到是花钱的单子就很不愿意签。其实报销是有技巧的,最好轻声细语,甚至要打扮一番,话术上不要先说花了多少钱,而是先铺垫做的事情多么重要,总之,需要点儿技巧捧一捧老板,老板一高兴,这事儿就能成了。

但是这姑娘上来就说要报销,也没什么铺垫,而且长相确实比较普通。老板呢,又喜欢年轻漂亮的。有一次报销,这姑娘说话冲、嗓门还大,直接把老板惹得不开心了。

老板就和他的下属说了一句,这人谁啊,怎么说话这么鲁。底下的人就知道这姑娘是得罪老板了。这句话传到我们直属领导的耳朵里,领导就在我们团队的群里说,日后就不要她去找老板签单子了,而且以后对外的工作,能安排其他人就安排其他人。

在那之后,领导没再让这个姑娘去见一些重要的客户,包括每年老板都会去参加一些活动和会议,需要有人陪同,因为老板不喜欢这个姑娘,她也没有机会陪同前往。

这个姑娘当时是经理,如果想要往上爬,升到总监级别,所有的单子还是需要老板审批的。这也就意味着,她在这家公司彻底没了升迁的机会。

“讨好学生”结果得罪了校长,从那以后我改变了教学风格

刘允 | 26岁 教育机构培训师

我有一次讲课说错话了,我说,“老板都是万恶的资本家,让你干活却不给你钱”。

那是在一次面向外地老师的培训课上,我为了缓解气氛就吐槽了两句:校长让我们老师给孩子们提供各种教具、各种展示,但是没有给我们钱去买教具,而是让老师自掏腰包。

台下哄堂大笑,其实老师都很愿意听到这种话,在他们看来,这个培训师站在他们的角度上开了句玩笑,都觉得挺好玩的。我还觉得那堂课培训效果很好,心里正美呢,结果回去一看满意度调查问卷,发现被投诉了。

原来是那句玩笑话在台下两个校方的负责人听来,很刺耳,他们在调查问卷里投诉,大意是说,“这个培训师为什么这么说话,对我们的老师产生了不好的影响,我们校长经营一个校区也很不容易……”

因为这次教学事故,我自然被机构领导骂了,发现这件事的领导还比较善良,他单独找我谈话,批评我不能想到什么说什么,我站在老师的角度说这种话,让校长感受很不好,“你得清楚你的用户是谁,校长才是,老师不是,我们产品是卖给校长的,你当然要站在他们的角度替他们说话,而不是说站在老师的角度”。

其实我的本意是说,老师可以选择自制道具,花点心思自己设计,而不是说指望着别人去提供。

我们作为培训师来说,说话真的是门艺术,培训老师的话术要掌握好度,“讨好”、“批评”都要把握好度。比如批评老师批评得过狠了,老师肯定会暴跳,因为大家都是成年人,而且有的老师是在公立学校教了很久,才出来在私立学校代课,你批评他,他就会觉得很没有尊严。

我平时讲课挺爱开玩笑的,但这个玩笑可能有点开过头了,这件事后,课堂上的我说话变得谨慎了,说之前都要思考思考,这话是对谁说的,应该把握什么度。

我想招揽老部下,被质疑搞小团体、盗取公司机密

徐洪 | 38岁 从事技术开发

我之前在一家中型互联网公司负责程序开发,后来经朋友介绍,加入了一家创业公司任CTO。这家公司之前做传统业务,现在想转型做互联网,把之前的业务都迁移到线上、做网站和APP,然后用平台的概念去融资。当时创始人对我一番忽悠,还承诺给我股权,于是我就加入了。

原来的团队基本不懂互联网,都是传统的那一套搞关系、拿项目、吃回扣的玩法,老板控制欲非常强,他不做具体业务,每天就是跟不同的人聊天,监控所有人的工作。尤其是当我这个CTO来了,他们所有人都不懂技术,所以对我尤其防备。

老板说是要放权,但什么都想参与,就连我采购电脑都要过问。做网站要部署服务器,我向财务申请买一台主机,而且要加密,机房要装密码锁,密码只能我和老板知道,这样保证数据安全。但是老板不放心,我刚跟财务说完,老板就把我叫到他办公室,旁敲侧击试探我为什么要上密码,但他又不直接问。我觉得很无语,沟通成本特别高。

我招人组建技术团队,找了一些自己的老部下来公司聊,因为是熟人,聊得就很放松,有一次我之前一个助手问我有没有招人的拍板权,他当时问了一句,“老板,我们保证跟你混,关键现在你说了算吗?”当时我在兴头上,也有点吹牛的意思,就说了一句“我现在也是老板。”结果这个助手被老板毙了,说面试不到五分钟就让他走了。人力跟我反馈说,老板说他人品有问题。

当时我没太在意,继续招人面试,我把很多过去的老朋友和合作伙伴都邀请到公司来,有时候安排在晚上,聊完还顺便吃个饭。不过后来的面试我都比较谨慎,有时候说话就比较克制,尽量轻言轻语,而且叙旧的话尽量放在饭桌上。

有一天,我新招的一个员工悄悄跟我说,公司有人议论我搞小团体,我招揽老部下要掏空公司,甚至还有人说我要盗取公司机密。我当时都震惊了,我性子比较急,当时就发飙了,跑到工位区,当场对着员工就质问,“谁在造谣,有本事给我站出来。”当时没人搭话,气氛非常尴尬。

结果第二天,人力就通知我,让我当天办理离职,还把我的电脑、服务器主机、文件资料全部没收,而且让我马上交出密码。理由是怀疑我盗取公司商业机密,公司保留报警的权利。我都无语了,不知道公司有啥机密可以让我盗取的。我离开了,不想跟他们有太多瓜葛。这一次让我明白,选择合作伙伴真的非常重要。

因与HR的谈话得罪领导,被职场PUA患上抑郁症

玉雯 | 28岁 互联网公司市场

我有一任领导特别热衷职场PUA,喜欢设置一些奇怪的规矩打压员工。

比如控制你的朋友圈,如果在朋友圈跟同行聊天,会被找茬。理由是,他认为万一被同行写到报道里了,工作就是失职。又比如巧立名目罚款,他不喜欢别人称呼他“领导”,如果公众场合叫他“领导”,罚款1000块。

如果在有他的直系领导的群里,他邀功,我们没有及时“已读”,没有及时附和他,也都会被批评,指责你不会做人,工作不专业。一次,有个同事不知道该怎么附和了,就发了个鼓掌的表情包,他就在我们的小群里,批评对方鼓掌的次数太多,没有有效输出。

在这样的环境里工作,我每天都很压抑。绩效考核时HR找我谈话,我一个没忍住就说了同事鼓掌被批评这件事。结果没想到HR去找同事核实,并且还告诉他们是我说的,传到所有人也包括领导的耳朵里,我就被他孤立了。

这之后,他把我的工作架空,平时也会言语羞辱我。期间公司换了一次地址,所有人都坐办公室,让我坐到外面。说坐里面的都是核心骨干,他要商量一些事其他人不方便听。还有一次部门集体去外地参加活动,所有人都去了,他找了个茬没让我去。

要是他给我打电话我没接到,他就会在会上一直说,做这行的,一点专业素质都没有,电话不接,万一有什么重要的事,你不接电话给公司造成损失谁来担责任。还有一次,他反复问我大领导的英文title是什么,问了好几遍,其实这种事根本不归我管,我回复了三遍,其中有一遍president打错了一个字母,就在会上被三番五次地批评。

那是我最艰难的一年,难到我都得了抑郁症。你被PUA的时候会不自知,会自责是不是自己做得不好。直到我发现了他的财务问题,才突然醒悟,不是我的问题,世界上有的人就是单纯的坏而已。

这种情况下,我只有两种选择,要么忍要么滚,后来忍到有其他机会,我就离职了。

这件事给了我很多教训。第一是选工作时,第一优先级是选领导,跟对人比做对事还重要;其次,和同事包括HR,不要交浅言深;最后,坚信自己的价值,不要因为任何人的否定而自我否定。

换了新工作,舒服多了,终于可以正常呼吸了。

因言失业背后,往往是员工的工作表现没达到老板预期

Ben | 38岁 前酒店业创业者

我因为员工的一句话开除过他们,这种情况出现过两次。第一次是我做职业经理人的时候,第二次是我创业当老板的时候。我分享这两个故事的目的,是想给大家提供“因言失业”的另一个视角。

第一个故事的“倒霉蛋”是个普通员工,曾在办公室当着我的面说,“工资又低事情又多,再这样下去,过了年我要换工作了”。我就让她走了。

在我看来,她的抱怨是她想拿更多工资的愿望和她的工作效率不匹配。根据我多年的管理经验,工作效率低的员工往往是公司里抱怨最多的,他觉得,凭什么只有他加班,别人就可以不加班。但他不知道,当他开始抱怨的时候,他在职场中的地位就很危险了。因为在老板眼中,效率低本身就说明能力落后于人,只有自己主动加班,老板才会觉得他起码是个合格的员工。

我作为管理者,也曾花了很长时间试图构建激励机制,以及帮助员工寻找到自己的位置,但创业公司没有那么多时间,我需要把所有精力集中在业务发展上,那唯一的办法就是换人。我得出一个结论:好的员工不是招聘来的,而是淘汰之后剩下来的。优胜劣汰,剩下的就是最合适的。

在第二个故事里被开除的,是我创业公司里的开发经理。有一天我在外面办事,她在朋友圈里发了一张从办公室阳台往外拍的照片,配的文字是“带薪抽烟”。我一下就觉得:不对啊,她作为开发经理需要跟更多人接触,时间应该很紧张才对,怎么这么悠闲地在办公室抽烟呢?

但我什么都没说,因为我知道这可能只是一句调侃。但这件事情在我心里慢慢放大的核心原因是她始终没有做出业绩,一家店都没开出来,一个高意向客户都没有,我给她业务方面的很多建议,她也一直反驳。

特别是有一天,因为她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客户,我就找了一个客户,开车带她一起去,让我没想到的是,她上车之后直接坐到了后排。

这涉及到一个非常基础的职场礼仪,别人在开车,你一定要坐副驾驶,因为你要跟他对话,表示对他的尊重。后排,特别是司机的斜对角那个位置,那是老板坐的位置。她作为一个商务人士,不仅不知道这个基础的职场礼仪,我提醒她之后,她竟然和我说,“我老公开车我都坐后排。”

我当时就发火了,我说,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像你老公那样宠着你的,这是公司,不是你家,公司是来奋斗的地方,你不能只让自己觉得舒服,你得让身边的人觉得也舒服,这一点你都不懂吗?她说:我不,我就喜欢坐在后面。当时我就把她赶下了车。

之后,按照入职时的规定,她在45天之内没有谈到客户,就离开了。其实,很少有老板真的因为一句话把员工开除的,往往是因为员工的工作效率和业绩没有达到老板的预期。

现代职场人拥有“被动收入”的最佳途径

来源:神译局

“不劳而获”的方法谁不想学?

什么都不用做就能赚钱,这个想法是不是很激动人心?

如果你能提供在线业务,向市场提供有价值的产品,并拥有自动化的机制,那即使在你睡觉的时候,也可以产生数万甚至数万美元的收入。

这听起来有点不可思议。

  •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 被动收入是如何工作的?
  • 这是真的吗?如果是的话,我怎么才能做到呢?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研究所有关于产生被动收入的知识,从它是如何运作的,到你现在可以做什么,来让被动收入机制在你的生活中发挥作用。

什么是被动收入?

根据商业词典,被动收入是:

“来自租金、有限合伙或其他收入来源的收入(收入者不积极参与),不包括工资、利息或资本收益。被动收入也被称为非劳动收入。”

这里的关键词是:

“……挣钱的人不积极参与。”

所以,这是一种在你睡觉的时候都可以赚钱的方法!

我为什么要努力建立被动收入?

财富可以意味着很多事情,对每个人而言,财富的定义也不同。

对很多人来说,财富意味着“你想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购买物质产品”的能力。

对另一些人来说,财富是一种状态——你可以没有钱,但是在精神上富有。

就我们建立被动收入的目的而言,财富的定义是拥有“不受经济约束的能力”,并最终能在你想做什么事的时候拥有做这件事的自由。

自由是最重要的。

我们多数人都是打工者,我们需要用自己的时间来换取薪水,但这种想法现在已经过时了。

你知道salary的词源吗?它的意思是什么?工资甚至和钱没有关系。事实上,工资是:

“……源自盎格鲁-诺曼法语salarie,源自拉丁语salarium,最初指罗马士兵购买盐的津贴,源自sal ‘ salt ‘。”

我不想要用钱买盐,我想要的是自由。

被动收入让你超越了用时间和精力换取金钱的传统模式。它允许你用零努力和超出传统时间限制的界限来创造同样的钱,甚至更多。

如何产生被动收入?

产生被动收入的方法有很多。下面,我们将概述一些比较流行的方式,这些被动收入方式通常需要有原始资本积累。之后,我们将更详细地介绍一种能提供最可持续的长期经济回报的被动收入方法。

投资

投资可能是产生被动收入最古老、最常见的方式。你购买了一家公司的所有权,并获得了他们企业的回报。

然而,投资伴随着风险。首先,你不能保证一个公司会成功。第二,还有“破产”的风险。并且为了进入投资游戏,你还需要自由的资金。

房地产

房地产可以产生被动收入,积累财富。多年来,房地产一直被认为是“最安全、最可靠的投资”。被动收入的具体方式就是购买出租给租户的房地产,以便盈利。

与投资类似,这也需要原始资金,且需要的资金更多。

拥有在线业务

拥有在线业务是产生被动收入的最佳途径。

为什么?因为有了在线业务,你可以创造数字产品,提供给市场,然后进行无限地销售。

你熟悉电子教学行业吗?在线学习给出的定义是:

“电子教学是利用电子技术来学习传统课堂之外的教育课程。在大多数情况下,它指的是完全在线授课的课程、项目或学位。”

换句话说,就是在一个特定的行业或领域中运用你的知识,创建一个学习课程,然后把它卖给一个寻找它并愿意为它付钱的市场。

此外,路透社的一项研究指出:

全球电子学习市场预计将从2017年的1761.2亿美元增长到2026年的3981.5亿美元,年增长率为9.5%。促进市场增长的关键因素是学习的灵活性、低成本、易得性、通过生动的学习提高效率、互联网用户数量的增加以及接入宽带的增长。”

这个行业将会在十年内增长一倍!

很多人可能会想,“我现在再进入这个行业会不会太晚了?”

我的回答是:“不会的。”

我不会在这篇文章中深入讨论这个观点。您需要的是1000个真正的粉丝。这个想法很简单,为了维持一个可行的生意,你所需要的就是1000个真正的粉丝(那些会一次又一次为你的产品和服务而来的人),他们每个人可以帮你赚到100美元,那就是10万美元。

你可能认为这太难了,或者你可能入行太晚了,无法吸引这么多人。

让我们看看整个市场的规模(仅在美国的数字消费者数量)。根据统计显示:

“2016年,有2.096亿美国人在网上购物,他们至少一次在网上浏览商品、比较价格或购买商品。这些数字预计将在2021年达到2.305亿。”

换句话说,你只需要吸引住网上购物的2096万人中的1000人。

再换句话说,你只需要抓住整个市场的0.0004771%,就能通过这种模式产生10万美元的年收入!

第一步:想出一个有助于解决问题的主意

“我没有失败,我发现了1万种行不通的方法。”——托马斯·爱迪生

你可以想出一个新想法,也可以从别人那里借鉴一个已经存在的想法,再优化这个想法。

我并不是在提倡剽窃他人的创意。Facebook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Facebook是第一个将个人和世界联系起来的社交媒体网站吗?绝对不是!还记得MySpace吗?

Facebook吸纳了这个想法,并做了改进。现在它是这个世界上最有价值的公司之一。我们可以把目标降低一些,我们不是在寻找下一个Facebook。我们希望建立一个公司,首先能够帮助我们自己和我们的家庭,在那之后,再扩建就是小菜一碟了。

那么,你能帮助解决目前存在的哪些问题呢?

  • 如果你是健康/健身方面的专家,那你就可以帮助建立一个日常训练/饮食计划。
  • 如果你是自我提升方面的专家,那你就可以建立一个自我提升的模块,包含各种各样的任务和书籍来帮助改善一个人的生活。
  • 如果你是室内设计方面的专家,那你就可以构建一个包含工具、家具和设计思想的目录,让用户可以应用到设计自己的房子中。

真的有很多不同的想法等着你去探索。你要考虑的最重要的是提出一个帮助一群人解决特定问题的想法。

第二步:建立一个网站来出售你的产品/服务

我简单说一下这个。

博客是未来的方式。如果你不相信我,看看博客在过去几年里增长了多少就知道了。通过建立博客,你实际上是把你的实体店放到了网上。如果你不这样做,你就没有地方发布你的产品。

第三步:使用电子邮件服务提供商(ESM)建立一个电子邮件列表,被动地销售你的产品

即使在近30年后,新技术的引入,社交媒体的出现,电子邮件仍然是王者。

为什么?

因为有了电子邮件,你可以直接联系到你想要推销的客户。

使用各种社交媒体工具,如Quora、Medium、Instagram、Facebook和Twitter,你可以与你的受众交流,但你的内容可能会被意外地删除。你也不能保证你希望传达的信息是直接发送给个人的。

有了电子邮件,你可以直接接触到你所有的受众(在你的电子邮件列表中的人)。你可以随时向你想要找的人发送信息和推销产品或服务。

你每天收到的促销邮件难道不会让你生气吗?我知道我有时会。既然它们如此烦人,为什么公司还在使用它们?因为好用!

为了获得被动收入,一旦你开始创建你的在线业务并通过内容推广它,让那些读者成为电子邮件订阅者是很重要的。你可以让你的读者选择加入你的列表。

有很多方法可以做到这一点,我不会在这里深入讨论这些策略。

为什么电子邮件服务提供商如此重要?ESM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没有它,你就无法获得被动收入。有了ESM,你就可以在某人加入你的列表后,在自动控制的情况下,提前安排邮件,并向他们发送“推销”邮件、促销材料和紧急营销活动。

以下面的场景为例:

  • 读者看到、点击并阅读了你写的如何获得六块腹肌的文章。
  • 在文章的最后,会弹出提示,显示如果他们给你电子邮件,就可以得到一个免费的“6周腹肌”指南。
  • 如果客户填写邮件,他们就会被添加到一个欢迎订阅电子邮件列表,从而把他们介绍到你的业务中。
  • 比方说,在连续6天自动发送电子邮件之后,他们会收到一个“全身改造锻炼计划”(Total Body Transformation Workout Schedule)视频模块的提示。现在,因为他们是一个忠实的用户,他们的视频模块定价为100美元(通常是400美元- 75%的折扣,但只适用于48小时内)。
  • 如果新获得的电子邮件订阅无法拒绝这样的诱惑,就会购买这个模块。

你可以看到,在写了一篇有价值的文章之后,你就有了自动被动销售的潜力。

这一切都是可以实现的,但前提是你得有正确的策略和自动化工具!

总结

产生被动收入是当今网络上最热门的话题之一。现在,有各种各样的方法来产生被动收入:

  • 投资
  • 购买房产用于出租
  • 自动化在线业务

我们在这里重点介绍的方法就是建立一个自动化的在线业务。只要你有合适的自动化工具,通过自动化的在线业务产生被动收入是非常可能的。而且,这并不需要你有大量粉丝才能维持下去。使用1000个真正的粉丝模式,你只需要约0.0004%的市场份额就能获得可观的被动收入。

第一步:想出一个有助于解决问题的主意

这甚至不需要是一个原创的想法,你可以把一个已经在市场上存在的成功想法上,加入你的新idea,使它变得更好。

Facebook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就是将一个已经存在的想法变得更好的案例。

第二步:建立一个网站来出售你的产品/服务

如果你要向观众推销产品或服务,你需要一个地方来推销它们。你可以建立自己的博客或者网站。

10年前,博客被我们看做是笑话。而现在,这是一个每天都有人进入的金矿。

如果你有了博客或者网站,就有了一个存储和销售产品的地方,这就是你的被动收入机器。

第三步:使用ESP自动销售你的产品

电子邮件服务提供商是让你的产品建设和销售工作自动进行的最重要的工具。有了电子邮件,你就有了与你的粉丝直接接触的方式,也有了开发新产品时向他们推销的直接方式。

你可以让他们加入你的电子邮件列表,并启动自动序列,为他们提供价值服务,并向他们出售你的产品/服务。

创造被动收入不应该只是你浏览网页时看到的一个想法,更应该是你现实生活的一部分。当然,这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和时间,但是一旦所有环节都准备就绪,你就可以腾出时间,找到你一直寻找的东西——你的自由。